董國財
閱讀訓(xùn)練一
馬蹄
馬,蹄可陳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龁①草飲水翹②足而陸③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④,無所用之。及至伯樂⑤,曰:“我善治馬?!睙?,⑥剔之⑦,刻之⑧,雒之⑨,連之以羈馽⑩,編之以皁棧11,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12,整之齊之13,前有橛飾14之患,而后有鞭筴15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選自《莊子·外篇·馬蹄》(有刪節(jié))
注釋
①龁:咬嚼。②翹:揚起。③陸:通作“踛”,跳躍。④義臺、路寢:高臺正寢。義,通“峨”,高。寢,居室。⑤伯樂:秦穆公時人,相傳善于識馬、馴馬。⑥燒之:指燒紅鐵器灼炙馬毛。⑦剔之:指剪剔馬鬃。⑧刻之:指鑿削馬蹄甲。⑨雒之:指用烙鐵留下標(biāo)記,“雒”通“烙”。⑩羈馽:馬絡(luò)頭和絆馬索。11皁棧:馬槽和馬床。棧,馬床,一說為木棚。12馳之驟之:意指打馬狂奔。13整之齊之:使馬兒步伐、速度保持一致。14橛飾:馬口橫木和馬絡(luò)裝飾。15筴:通“策”,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譯文
馬,蹄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御風(fēng)寒,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蹄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即使有高臺正屋,對馬來說沒有什么用處。等到世上出了伯樂,說:“我善于管理馬。”于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luò)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qū)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luò)裝飾的憂慮,后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shù)了。然而世世代代的人都稱贊說“伯樂善于管理馬”,其實是治理天下的人的過錯??!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毛可以御風(fēng)寒(? ? ? )
翹足而陸(? ? ? )
前有橛飾之患(? ? ? )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 ? )
(2)請用“/”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
蹄 可 以 踐 霜 雪 毛 可 以 御 風(fēng) 寒 龁 草 飲 水 翹 足 而 陸 此 馬 之 真 性 也。
(3)選文展現(xiàn)了莊子怎樣的思想?
【參考答案】(1)抵御;揚起;憂慮;過錯(2)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3)不贊成對天性的束縛和羈絆,提倡返歸自然的政治主張。
閱讀訓(xùn)練二
養(yǎng)梟
楚太子①以梧桐之實②養(yǎng)梟,而冀③其鳳鳴焉。春申君④曰:“是梟也,生而殊性,不可易⑤也,食何與焉?”朱英⑥聞之,謂春申君曰:“君知梟之不可以食易性而為鳳矣。而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而君寵榮之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將望之以國士⑦之報。以臣觀之,亦何異乎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而冀其鳳鳴也?”春申君不寤⑧,卒為李園⑨所殺,而門下之士無一人能報者。
——選自《郁離子·卷上》
注釋
①楚太子:楚考烈王的太子,即后來的楚幽王。②梧桐之實:梧桐的種子。相傳梧桐樹為鳳凰所棲,種子為鳳凰所食。③冀:希望。④春申君: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姓黃名歇,門下養(yǎng)有食客三千。⑤易:改變。⑥朱英:戰(zhàn)國時楚國的謀士。⑦國士:指舉國推崇敬重的杰出人物。⑧寤:同“悟”,理解,明白。⑨李園:趙國人,曾作過春申君的舍人。
譯文
楚國太子用梧桐的種子喂養(yǎng)梟,并希望它發(fā)出鳳凰般的鳴叫聲。春申君說:“這種鳥生性特別兇猛,不可能改變,與吃的東西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朱英聽了這話,就對春申君說:“你既然知道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變它的特性而成為鳳凰的,可你門下所收養(yǎng)的食客沒有一個不是狗偷鼠竊等無賴之徒,而你卻寵愛、敬重他們,把精美的食物給他們吃,把珠履贈給他們穿,還希望他們成為國中的杰出人物回報你。依我看,這與用梧桐種子喂養(yǎng)梟并希望它發(fā)出鳳凰鳴叫聲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春申君仍不醒悟,最后被李園殺死,而他門下的食客卻沒有一個能替他報仇的。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楚太子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 ? )
而冀其鳳鳴焉( ? ? )
君知梟之不可以食易性而為鳳矣(? ?)
春申君不寤(? ?)
(2)請用“/”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
而 君 寵 榮 之 食 之 以 玉 食 薦 之 以 珠 履 將 望 之 以 國 士 之 報。
(3)短文給人帶來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1)果實;希望;改變;明白(2)而君寵榮之/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將望之以國士之報。(3)平時交友要學(xué)會辨別和選擇,要和天性志趣高雅的人交往。
【妙筆點評】
一禪師見蝎子掉到水里,好心相救卻被狠狠蟄了一下。禪師再救,蝎子再蟄,觀者笑他: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禪師不慍:“蜇是它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我的天性?”說起天性,“馬蹄”留痕,“養(yǎng)梟”留聲,古人的感慨我們不妨聽聽。
奔馬踏雪迎風(fēng)釋放天性,本來美麗又健康,奈何伯樂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切。人以私欲為圓心,罔顧的又何止是馬的天性呢?其實唯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悅納天地間的生靈,與世界和諧相處,才能領(lǐng)略天人合一的意境。當(dāng)然,美好的天性值得贊賞,丑陋的天性可要提防,梟鳥畢竟不能鳳鳴,對待那些稟性難移的“天性”,改不如防是上策。
美好天性綻放的地方總會給人別樣的感動。
有一種天性叫護(hù)生。一條德牧直立身體苦苦攔住主人的三輪車,不讓帶走一頭母羊。主人撫摩著它的頭笑道:“不賣不賣,讓它回去生娃!”羊是人眼中一道菜,是它心里一條命。
有一種天性叫赤誠。一個口不能言腿不能走的幼兒,不知其父與母嬉鬧、佯裝擊打,一邊哭一邊爬向其母,用自己的小身體護(hù)衛(wèi)。大人能假裝,孩子不裝假,赤子之心,令人感動。
有一種天性叫善良。作家王朔屢被家門口修車攤的敲打聲打斷思路,忍不住拿出三萬元“買斷”修車師傅預(yù)估的一年收入,懇求其另謀一地兒。大作家花一大筆錢“擺平”一修車的,非天性善良做不出。底層人如鏡,最能照人性。
高潔傲岸是蓮花的天性,清清白白是石灰石的天性,嫉惡如仇是魯提轄的天性,愛民如子是宋仁宗的天性,清廉如水是包青天的天性,人民至上是共產(chǎn)黨人的天性……
愿中國少年懷擁美好天性,芬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