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艷
肺癌是全世界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極大的惡性腫瘤之一,因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后已達癌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故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癥中一直都是居高不下,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現上升的趨勢[1]。手術、放療、化療是目前各階段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還無法達到100%治愈。有研究報道,肺癌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康復,因此對于肺癌患者不僅要從身體給予治療,還需要給予適當的心理治療[2]。自我超越理論(self-transcendence,ST)是心理學理念,指個體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通過不斷地認識、尋找、體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調整個人的看法、人生目標和行為活動從而超越自我,自我超越水平越高的人能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死亡等威脅,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tài)[3]。ST理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引入到癌癥患者護理領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探討了ST理論在肺癌患者護理中的運用,現作如下報道。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大冶市人民醫(yī)院診斷治療的肺癌患者76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4]肺癌診斷標準,經病理證實;(2)影像學檢查,滿足文獻[5]疾病分期和TNM分期;(3)預計生存期超過3個月;(4)認知能力正常,能夠正常交流。排除標準:(1)伴隨有其他重大疾??;(2)有精神病或者精神病史。以隨機數字表法簡單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8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5~76歲,平均(61.48±12.14)歲,病程7~16個月,平均(12.58±3.21)月,病理類型:腺癌13例,非腺癌25例,臨床分期:Ⅰ、Ⅱ期18例,Ⅲ、Ⅳ期20例;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20例,有吸煙史27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44~75歲,平均(62.24±11.86)歲,病程6~17個月,平均(12.71±3.13)個月,病理類型:腺癌14例,非腺癌24例,臨床分期:Ⅰ、Ⅱ期19例,Ⅲ、Ⅳ期19例;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19例,有吸煙史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弑救嘶蚣覍偻鈪⑴c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具體措施如下:協助患者入院檢查、入院健康宣教、講解肺癌相關知識、術前介紹手術及化療注意事項、術后康復和訓練指導。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基于ST理論的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ST理論護理干預小組,由研究者、心理醫(yī)師、專業(yè)護理人員、長期肺癌幸存者組成,小組成員經過以ST理論為指導的專業(yè)知識系統(tǒng)化培訓后,結合患者的配合情況,確定干預座談會周期為6周,每周一次,每次60 min左右,選取寬敞明亮的病房會議室為干預座談會活動場地,采取與患者面對面溝通的方式進行。(2)確定干預主題,通過查找肺癌相關文獻,確定了“超越自我,健康生活”的主題。(3)干預活動實施,團體創(chuàng)始階段第1周為“相遇-相知”,主題“有緣千里來相會”,目的是通過患者之間的自我介紹和交流,深入探討對肺癌的認識和感受,及時掌握患者內心真實想法;團體創(chuàng)始階段第2周“相知-相約”,主題“笑一笑十年少”,目的是通過懷舊美好的回憶,重拾內心的愉悅,建立患者之間信任,引導并糾正患者對于疾病、死亡的認知,保持積極樂觀面對,不斷的自我超越突破問題的本源,并堅持當前樂趣;團隊成熟階段第3周為“相伴-相助”,主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通過手寫便簽紙方式,讓患者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肺癌,接受疾病并調整心態(tài),適應當前的生活改變;團隊成熟階段第4周主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指導患者分享對肺癌的認識,學會幫助別人和接受幫助,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團隊成熟階段第5周“重拾信心,戰(zhàn)勝肺癌”通過肺癌幸存者分享經驗,積極的言語激勵傳播正能量,改變患者消極情緒,使其坦然接受疾病,感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學會感恩;團隊結束階段第6周為“相依-相守”,主題“正視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通過收集患者的舊照片、舊物件引導患者回憶過去中學會釋然,在感悟現在中學會珍惜此刻,在感悟未來中學會勇敢面對,使患者積極面對生活,感受歸屬感、凝聚力、信任感,實現自我超越。
采用自我超越量表(self-transcendence scale,STS)評估患者自我超越水平,量表包含15個條目和4個評分等級(1~4級,分別為內容不符合、僅有一些符合、有一些符合、非常符合),總分60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超越能力越高[6]。采用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評估患者希望水平,量表包含12個項目、3個維度(對現實和未來的態(tài)度、對采取積極行動的態(tài)度、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和4個評分等級(1~4級,分別表示非常反對、反對、同意、非常同意),總分48分,分數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低希望水平12~23分;中希望水平24~35分;高希望水平36~48分[7]。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心理應激反應,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和4個評分等級(1~4級,分別表示沒有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總分80分,分數越高表示抑郁或者焦慮情緒越嚴重。采用疾病接 受 量 表(acceptance of illness scale,AIS) 評 估患者對疾病的接受程度,量表包含32個項目(10個正向題、22個反向題)和4個評分等級(1~4分,分別為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對疾病接受程度越好,統(tǒng)計總分分為:低接受度為32~64分;中接受度為65~96分;高接受度為97~128 分[8]。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疾病接受度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自我超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自我超越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超越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超越評分比較[分,(±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研究組(n=38) 34.93±4.57 48.34±5.19 11.954 <0.001對照組(n=38) 35.19±4.64 40.23±4.79 4.659 <0.001 t值 0.246 7.079 P值 0.806 <0.001
兩組干預前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希望水平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維度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不同維度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分,(±s)]
維度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現實和未來的態(tài)度 研究組(n=38) 10.32±1.92 13.58±2.55 6.296 <0.001對照組(n=38) 10.52±2.03 11.57±2.08 2.227 0.029 t值 0.441 3.765 P值 0.660 <0.001對采取積極行動的態(tài)度 研究組(n=38) 11.24±2.27 13.83±2.69 4.536 <0.001對照組(n=38) 11.38±2.36 12.59±2.31 2.259 0.027 t值 0.264 2.156 P值 0.793 0.034與他人的親密關系 研究組(n=38) 10.81±1.38 13.67±1.82 7.719 <0.001對照組(n=38) 11.03±1.43 11.82±1.64 2.238 0.028 t值 0.682 4.655 P值 0.497 <0.001
兩組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比較[分,(±s)]
指標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SAS 研究組(n=38) 52.05±4.87 39.07±4.05 12.632 <0.001對照組(n=38) 51.06±5.05 48.05±5.63 2.453 0.017 t值 0.870 7.982 P值 0.387 <0.001 SDS 研究組(n=38) 55.07±5.43 42.07±3.03 12.888 <0.001對照組(n=38) 55.56±6.04 50.05±4.01 4.685 <0.001 t值 0.372 9.787 P值 0.711 <0.001
兩組干預前疾病接受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980,P>0.05),干預后研究組疾病高接受度的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990,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接受度比較[例(%)]
肺癌,全稱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起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腺體,我國肺癌發(fā)生率正逐年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術后生存率低使得肺癌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9]。肺癌主要表現為咳嗽、咯血、胸痛、胸悶、氣急、發(fā)熱及其他心血管系統(tǒng)異常,嚴重者癌細胞轉移擴散至其他器官,目前主要采取化療和放療結合手術治療,但是會產生諸多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如胸膜感染、支氣管胸膜痿、呼吸衰竭、胸內出血、膿胸等[10]。在長期的患病過程中,患者會連續(xù)出現懷疑心理、恐懼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心理、絕望心理[11],逐漸失去對治療的信心,消極對待,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縮短患者術后的生存周期,降低患者生存率;研究發(fā)現,同樣的肺癌患者,積極樂觀者能有效地克服負面情緒超越自我,經過同樣的有效治療后與情緒悲觀患者比較,明顯病情大大緩解且復發(fā)率更低、生存期更長[12],可見心理治療對臨床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對肺癌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采取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解除精神痛苦,祛除心理障礙,重建健康心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病情好轉,對于肺癌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肺癌患者可采用的心理治療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支持疏導療法、合理情緒療法、集體療法、行為療法、放松療法,能使病人從精神痛苦中得以解脫,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在集體治療中互相交流、相互支持,科學地積極調整規(guī)定自我行為,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只有精神振作,意志堅定,藥物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就能更好地運轉。
自我超越理論針對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制定了一套心理治療方法,包括個人的精神力量、總結過去、關愛他人、內心活動、珍惜現在、展望未來等內容,使患者在相互溝通中,正確認識肺癌,正確對待肺癌,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盡快消除恐懼、抑郁等不健康的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自我超越理論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自我超越水平明顯升高,抑郁和焦慮情緒明顯降低,患者的自我超越能力增強,應對疾病的適應能力更強,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更積極健康地面對肺癌;疾病接受度明顯提高,希望水平明顯增加,患者對肺癌的認知度提高,積極接受患病的現實,治愈肺癌的自信心增強,對醫(yī)護人員治療方法更加信任,遵醫(yī)行為更好,能積極配合。
綜上所述,自我超越理論護理模式對肺癌患者進行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完成自我超越,提高患者的自我超越能力,消除患者負面的心理應激反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接受度,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