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然而,學習壓力過大、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以及不良的社會風氣等,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產生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疏導其負面情緒,鼓勵其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校園內外的各項活動,為其綜合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威脅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很多家長都會對自家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線上,從各個方面都能表現得優(yōu)異,這種認知會在無形中對小學生的心理形成枷鎖,使其無意識地感受到壓力,加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身較差,倘若學習成績較好便不會表現出明顯異常,一旦學習成績不好,面對家長的指責和不佳的成績,他們立馬會陷入自我懷疑中,反復如此,就會產生抗拒、厭學等不良情緒。再者,小學生的年齡小,認知水平低,意志力不堅定,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疲勞的現象,倘若他們持續(xù)長時間地學習,就會造成學習疲勞,而長期處在疲勞狀態(tài)中又會使其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減退,視力下降,容易打瞌睡,在心理方面表現出消極、煩躁、自卑等現象。
(二)人際關系矛盾
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大多數學生面對的都是長輩的無限寵愛,沒有經過什么挫折,他們身上普遍表現出自我、任性、固執(zhí)等特征。當其進入學校后,原本的成長環(huán)境徹底改變,倘若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與同學、教師相處,習慣做一個發(fā)號施令的角色,自以為是,不能做到善解人意,也不能團結他人,遇到困難或依賴他人,或直接逃避,一不順心就發(fā)脾氣,就容易讓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面對諸多矛盾,久而久之就會引起他人排斥,對其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另外,有些學生相對自卑,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嚴重的恐懼心理,不能與他人敞開心扉,這樣會導致其處于消極、封閉的狀態(tài),滋生一些心理問題。
(三)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會使小學生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出現說謊、言語攻擊、自我逃避等行為,對個人或他人的身心造成不利影響。有些學生為了逃避責任或懲罰故意說謊,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識地說謊,長期如此,就會說謊成性,對其身心造成嚴重損害。言語攻擊主要是在日?;顒又斜憩F出打罵同學、欺負弱小、擾亂課堂、好強沖動等行為,這些行為使其心理處于一種極端狀態(tài),也會讓他人心理蒙上陰影,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有些學生本身存在羞怯、焦慮等問題,再加上抗挫折能力低,缺少科學的自我約束和調節(jié)方法,經常會出現自我逃避的行為,容易使其情緒處于負面狀態(tài)。
以上問題是威脅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學校、家庭必須全面重視起來,對學生實施行之有效的教育,為其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小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威脅,全社會都提高了關注,學校也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筆者通過調查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發(fā)現了以下問題:
(一)缺少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現代教育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已久,但對其真正重視起來的時間并不長,使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仍不完善,很多教學活動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實踐,通過實踐結果驗證教學是否有效。目前,城市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雖大于農村地區(qū),但同樣面臨困境,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源還是師資力量都不夠完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相協調,教育內容與教育評價不盡合理,再加上威脅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斷增加,使教育工作開展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并不能保證最終的教學成效,很多學校都沒有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機制。
(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實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極具專業(yè)性的教學活動,要求在全面教育的基礎上做到對癥下藥,將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消除,對其觀念、情緒和行為產生正面引導。然而,有些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只做到了全面教育,卻忽略了個體的針對性教育,這樣的教育引導并不具備實效性,還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誤解;有些教師課堂上教學的內容比較枯燥,且以講授法為主,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需求,缺少貼合他們生活實際和個性發(fā)展的內容,很容易束縛其個性發(fā)展,局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重理論教育,輕心理疏導
因為威脅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加,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要求學校、教師、家長做好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心理疏導工作,及時緩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然而,因為缺少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及學校的不夠重視,面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課堂上圍繞教材講授理論知識,主題班會按照要求宣讀內容,對學生實施的心理干預不足,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配合有限,且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不能做到及時發(fā)現個人問題,僅僅依靠理論引導并不能讓他們落實自我調節(jié),其心理健康問題只會更為嚴重。
三、面向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組織專題教育活動,開展基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多數小學生都缺乏對心理健康這一學科的理解,也缺乏自我調節(jié)的素養(yǎng),需要教師為其提供專業(yè)的指導。鑒于此,學校要協助心理健康教師結合專業(yè)素養(yǎng),系統地組織專題教育活動,幫助其在專題活動中學習基礎知識,調整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和態(tài)度。為充分調動其參與專題教育的積極性,心理健康教師可以組織心理劇、專題講座、主題演講和辯論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目標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活動性原則。首先,必須明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促使學生積極向上,擁有正確的三觀,并提升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其次,為達成促進學生發(fā)展這個終極目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狀況,選取符合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內容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再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門為學生更好發(fā)展而開展的一門課程,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根據年級的不同,學生心理需要的不同而做出教育內容以及指導上的改變。從次,從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實踐性以及實用性出發(fā),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時應以活動為主,發(fā)揮活動的特點與優(yōu)勢,將心理健康教育靈活多樣、趣味橫生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在歡樂中、活動中、參與中獲得收獲與成長。例如,在開展“正確調整情緒”專題教育活動期間,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在各個班級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幫助其學習與他人溝通、參加體育運動、尋求家長和教師幫助等調節(jié)情緒的技巧。在此基礎上,組織大型校園活動,引導各個班級開展心理劇表演、主題演講等活動,將教師講解的內容自然地與活動進行結合,并篩選更貼近日常生活、更具感染力的學生作品在年級范圍內進行展示。最后,可以由各位班主任組織“正確調節(jié)情緒”主題班會,對系列活動進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調節(jié)情緒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并在參會活動期間內化所學知識,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疏導自身情緒,順利解決問題。037027EC-12BE-4936-B561-81DAE38CD002
(二)聯合各個學科教師,提升教育深度
當前,各個小學心理健康教師人數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很難得到心理健康教師專業(yè)、有針對性的指導。為提升相關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和質量,學校要鼓勵心理健康教師聯合各個學科的教師,結合近期專題教育的主題和基礎知識,共同參與相關引導工作,提升教育的深度。其中,語文、美術、音樂、體育都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絕佳學科,尤其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當下,更是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音樂課是由唱歌課、樂器課、識譜知識、視唱聽音等共同組成,對學生進行音樂相關基礎知識的教育,能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其情操。在音樂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用美的旋律吸引學生,使他們感受音樂的美妙,可以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也可使人歡快愉悅、慷慨激昂,從而促使學生熱愛音樂,培養(yǎng)興趣愛好。例如,在開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專題教育活動開展期間,心理健康教師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卻無法監(jiān)督每一個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健康教師可以積極地與各科教師交流,讓學生在各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多地參與合作學習活動。而各科教師也要在組織小組活動過程中自然地滲透人際交往技巧,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用文明的交際方法與同伴進行配合,體會團隊合作對自己的積極影響,積極地為同伴提供幫助。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不知不覺地掌握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并將課堂學習方式逐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各科教師之間也要積極開展交流,指出個別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自然地為其提供幫助,幫助其突破困境,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三)積極尋求家長配合,擴大教育空間
當前除全體教師要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付出努力外,家長也應該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和價值觀,并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效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就是基礎教育,家庭對一個人道德意志、行為習慣的影響不可小覷,家庭成員的舉動都會對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主陣地,家庭就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如果家庭和學校是兩個“教育者”,那么兩者必須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鑒于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進行合作,幫助其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小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作用,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家長會、家校合作講座等方式,更好地獲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當前,“三邊互動”模式在家校合作中被廣泛采用,“三邊”即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教師與家長,三者應開拓渠道不斷對話。召開家長會、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家庭走訪始終是“三邊互動”的典型表型。若想達成深刻、真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教師做好長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對話的準備,積極鼓勵與督促家長成為自己的密切合作伙伴,家長也應承擔自己對孩子的責任與義務,而不是將孩子全權托付給學校。總之,學校與家長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本著對教育負責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開拓良好的環(huán)境。例如,在開展“正確對待學習活動”專題教育活動開展期間,學校可以配合班主任組織家長會,由班主任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學生各科知識學習效果的差異,并適當分享不同的案例,幫助家長意識到過度為子女施加壓力,不僅無法提升其學習效果,還可能會導致其出現叛逆、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分享有效的家庭引導策略,如關注子女近期的進步情況、適當地進行鼓勵、與子女共同學習新知識等。班主任還可以與家長進行一對一溝通,與其共同討論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育目標和方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家長更好地認識學習活動,還可以使學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圍影響下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努力學習學科知識,自然地提升學習效果。
(四)開發(fā)網絡輔導空間,提升教育效果
通過教師與家長的有效引導,很多學生都能意識到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觀念有助于自身發(fā)展,但在一些情況下,依然存在難以獨立疏導負面情緒的問題。同時,多數小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都缺乏向外界求助的信心,開發(fā)網絡輔導空間能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社交平臺開設“生活解惑中心”相關公眾號,這樣,學生就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分享自己遇到的困惑和困難,尋求專業(yè)幫助,從而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在“正確處理學習與興趣、娛樂之間關系”專題心理健康教育期間,很多小學生都會發(fā)現不知道如何培養(yǎng)個人興趣或過度沉迷游戲,導致學習效果下降等問題。雖然其可以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發(fā)現問題,但很難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敢直接尋求教師或父母的幫助。此時,學生就可以借助網絡輔導空間,闡述自己的困惑以及與父母之間因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娛樂之間關系而產生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與其進行細致交流,了解其個性特點和生活經歷,從而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其解決問題。還可以與其保持聯系,直至其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學校、教師和家長都要付出努力。學校可以請心理健康教師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定期組織專題教育系列活動,并讓其他各科教師與家長投入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通過構建網絡師生互動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尋求幫助,從而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或建議。037027EC-12BE-4936-B561-81DAE38C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