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各樣的信息如巨浪一般向人們撲來,流言和真相混雜其中難以分辨。生活中有哪些真假難辨的流言呢?它們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趕快來看看吧!
流言:給手機電池充電一定要充滿,最好在充到100%后再多充一會兒。
真相:給手機充電的最佳方式是淺充淺放,沒電就充,充滿就拔。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shù)的手機使用的都是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能夠容納的鋰離子數(shù)量與其容量直接相關,當對鋰離子電池進行深度充、放電時,其正、負極材料的結構可能會被破壞,能夠容納鋰離子的空間就會變小。長期讓手機處于低電量或者滿電量,也有可能損傷電池導致其容量減少。因此,給手機充電的最好方式就是淺充淺放,沒電就充,充滿就拔。
流言:蓋上蓋子再沖馬桶是多此一舉,沒必要這么做。
真相:不蓋上蓋子沖馬桶,確實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不蓋蓋子沖水時,細菌或病毒可以飛到和成年人身高差不多的高度,在空氣中停留長達90分鐘。蓋上蓋子再沖馬桶的習慣有助于預防一些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傳染病,如諾如病毒引發(fā)的腸胃炎等。這些病原體能通過排泄物排出,并隨著馬桶沖水噴濺產生的飛沫或氣溶膠在衛(wèi)生間內傳播,最終進入人的口腔或呼吸道,從而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隱患。所以,在沖水前把馬桶蓋子蓋上是一種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流言:無糖飲料不含糖、熱量低,不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真相:無糖飲料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只是添加了能量較低的甜味添加劑。
含糖飲料加入了蔗糖、果葡糖漿等來增加甜味,而無糖飲料使用的是代糖,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甜味劑。正常使用的甜味劑是安全的,不會有危害。但如果經常食用甜味劑含量超標的飲料或其他食品,就會因攝入過量而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tǒng)造成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購買無糖飲料時,要關注是否存在甜味劑含量超標的情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流言:礦泉水中發(fā)現(xiàn)大量白色蟲卵和黑色雜質,即使是品牌礦泉水也特別“臟”。
真相:國家對飲用水行業(yè)有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完全不必擔心安全問題。
國家要求瓶裝飲用水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劑,對微生物的控制要求更加嚴格。工廠在生產瓶裝飲用水時,會使用臭氧進行殺菌,這樣可以將水中的微生物及其孢子全部殺死,而臭氧可在24小時內完全分解無殘留。并且,瓶裝飲用水的生產流程十分精密,相關部門也有監(jiān)管和質量檢查,新聞事件中出現(xiàn)蟲卵的瓶裝水可能是假冒產品,也可能是未按規(guī)范流程生產的不合格產品。
龍冬強摘自《科學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