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英,李元明,王傳波,馬海忠,江政德,陳建安
(1.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如美水電工程建設管理局,云南 昆明 650000;2.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電量需求逐漸遞增,西藏地區(qū)的水電開發(fā)步入快車道,大型水電工程建設規(guī)模較大,施工周期較長,電站工程所需的設備外形尺寸較大,荷載較重,水電站樞紐多布置于高山峽谷處,場地陡峭,地形條件有限,需要針對水電站的使用特點自建專用公路,解決電站全生命周期的運輸需求。建設方應該提前做好規(guī)劃,結合現(xiàn)場地方交通,綜合考慮布置水電站交通。
某水電站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如美鎮(zhèn),裝機容量2600MW 工程規(guī)模為一等大(Ⅰ)型工程,壩型為心墻堆石壩,壩高315m。電站距左岸318國道2.3km,對外交通較為便利,電站場內(nèi)交通通過在左右岸各布置高中低三層道路形成主干線,各層路間設置高中低連接線,上下游以橋梁溝通兩岸的方式形成立體、環(huán)向、暢通的交通網(wǎng),場內(nèi)交通工程共計57條道路,里程達80km,其中隧洞29座,全長44.64km,橋梁5座,總計530m。
工程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晚印支運動以來一直處于隆起狀態(tài),尤其新構造時期以來表現(xiàn)為大面積整體性、間歇性急劇抬升,又伴隨明顯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區(qū)域地形地貌屬高山地貌,呈現(xiàn)遼闊的高原面、高聳的山脈和深切河流。河流侵蝕下切,多形成深切的高山“V”型河谷,地勢陡峻,區(qū)內(nèi)兩岸山頂高程多在4000m以上,河谷至山頂高差一般大于2000m,為高山深切割區(qū)。工程區(qū)山高坡陡,地形復雜。左岸自然坡度一般為43°,近河床部位多形成陡壁或陡坎,右岸2700m高程以上自然坡度為35°~40°,2700m高程以下為67°,局部為陡壁,河谷總體上為基本對稱的“V”形谷。工程區(qū)兩岸地形陡峻,高差跨度范圍大,邊坡地質條件復雜。兩岸坡淺切沖溝較多,各沖溝多沿坡面垂直河流向發(fā)育,坡降較陡,多在40%以上,沖溝延伸長度多在200~500m之間,少量延伸較長,達1.0km以上。寬度多在10~50m之間,局部稍寬。河流切深多在30~70m,局部溝段切深略有變化。沖溝多為干溝,僅雨季偶見地表徑流,溝內(nèi)多為坡積碎石土,厚度為3~10m;9號沖溝中上部堆積物較發(fā)育,厚度10~30m。由于岸坡沖溝較多,兩岸地形不太完整,坡面巖體較破碎。
場區(qū)地震烈度為Ⅷ,場地類別為Ⅱ類;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
場內(nèi)交通工程是本項目前期籌建的重要內(nèi)容,主要為后續(xù)大壩、導流洞等主體工程施工打通通道,是整個工程工期控制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整個工程能否按時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
本工程場內(nèi)交通布置除遵循常規(guī)電站交通的布置原則外,還需著重考慮以下因素[1-3]:
(1)場內(nèi)交通的布置宜盡量避開地方交通,以減少地方交通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為工程實行封閉式管理創(chuàng)造條件。
(2)根據(jù)施工進度及各年度汛期水位情況、初期蓄水情況布置各高程的交通網(wǎng),保證在不同施工時期內(nèi)的交通運輸暢通。
(3)壩肩開挖與壩體填筑及其他部位施工道路應協(xié)調一致,盡可能結合,以達到一路多用、降低道路布置難度、節(jié)約工程投資的目的。
(4)壩址區(qū)地形陡峻,局部邊坡開挖與明路布置干擾大,場內(nèi)交通布置以洞室為主。
(5)大壩填筑過程中,考慮大壩中低高程不能跨越心墻、上下游物料交叉運輸問題,在大壩左右岸需分層設置繞壩交通,高高程過壩交通可考慮利用鋼棧橋跨心墻溝通上下游。
(6)外來物資從右岸下游進場,大壩填筑料主要分布在大壩右岸上游及右壩肩部位,土料分布在大壩左岸,交通布置需結合物料分布,左右岸、上下游分散布置,以減輕交通運輸壓力。
地下洞室群分布比較集中,支洞連接主洞的平面交叉較多,泄洪洞、導流洞、放空洞、溢洪洞的大件需要經(jīng)過洞室內(nèi)的平交口運輸至相應位置。本工程洞內(nèi)運輸最長件為橋機大梁,尺寸為27.5m×3.5m×2.8m,在洞室交叉頻繁的地下洞室群,采用垂直相交的平面交叉方式,開挖支護面積大,費用較高,施工難度大。對于走向單一的交叉口運用AUTO TURN軟件進行車輪軌跡模擬,為滿足大件運輸需要,交叉口處采用小角度(45°);對于物料有雙向運輸需求的交叉口,需要運輸大件時在交叉位置增加一條45°的轉向支洞。
受地形地質條件、復雜而集中的樞紐布置、高地震烈度等的影響,場內(nèi)交通道路布置以洞室為主??紤]重大件運輸及運輸車輛,橋梁采用汽-80和掛-220作為設計荷載和驗算荷載。
水電站場內(nèi)交通具有分布高差大、道路標準要求高、部分區(qū)域道路布置密集、制約因素多等特點。由于場地局限,高差較大,部分區(qū)域洞室錯綜復雜,在空間上形成立體交叉。場內(nèi)道路根據(jù)功能需要,各等級道路均有涉及。根據(jù)每條路線使用目的,結合物資及工程物料分布情況及運輸強度,主要運輸材料采用25t、32t自卸汽車。在保證使用功能前提下,道路及隧道需設置成不同寬度,以達到優(yōu)化布置,節(jié)省投資的目的[2]。場內(nèi)交通寬度類型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場內(nèi)交通寬度類型統(tǒng)計
12號路設計時對明線方案和隧道方案進行了比選(見圖1)。隧道方案起點接6號路K2+760m處,起點高程2864.7m,終點接右岸壩肩開挖邊坡,高程2985m。路線全長1354.8m,平均縱坡8.95%,其中隧洞1320m,明路34.8m,按照場內(nèi)非主要道路進行設計。明線方案起點接6號路K2+760m,起點高程2864.7m,終點接右岸壩肩開挖邊坡,高程2985m,由承包方自行修建內(nèi)部道路至3030m高程。路線全長1726.1m,平均縱坡7.0%,路基寬8m,路面寬7m,其中隧洞272m,明路1454.1m。SL6碎裂巖體邊坡在道路開挖后,路基開挖切腳,導致SL6整體安全穩(wěn)定系數(shù)不滿足控制標準,治理方式需要由原先的主動防護網(wǎng)防護形式變更,為強支護(錨索框格梁)邊坡防護;SL18碎裂巖體邊坡pl治理范圍較大,道路設計線形盡量與邊坡開挖治理進行結合設計,盡量利用SL18碎裂巖體邊坡治理開挖馬道平臺,在路線設計高程以上的碎裂巖體治理完成后才具備通車條件。SL18碎裂巖體開挖高度255m,寬250m,治理周期長且治理范圍大,挖方量約50萬m3,棄渣難度較大。
圖1 方案比選平面示意
通常明路設計各方面綜合指標應該優(yōu)于隧道方案,但是在地形陡峭、碎裂巖體分布等地形地質條件下,隧道方案投資較明路方案節(jié)約1800萬;明路方案施工期影響因素較多,碎屑流、沖溝、碎裂巖體碎塊使施工期間不可控因素增加,工期保證難度增加,隧道方案施工期影響因素相對較少;運行期間明路風險較大、隧道方案相對較?。凰淼婪桨覆挥绊戨娬菊w計劃工期,明路方案影響電站直線計劃工期約10個月;隧道方案經(jīng)濟性更好、工期更有保證,推薦采用。12號路方案比選見表2。
表2 12號路方案對比
2號索道橋起點樁號K0+275.424m,終點樁號K0+436.224m,橋橋全長為159.8m,橋面凈寬為6.2m(包括人行道),全寬為13m,橋臺采用重力式橋臺,橋臺高程2640m,設計荷載為單車60t。右岸重力式橋臺錨碇設置在深20.72~42.35m的覆蓋層崩坡積塊碎石土上。地基承載力0.35MPa,摩擦系數(shù)μ=0.45。為解決抗滑移安全問題,對錨碇結構形式進行了對比研究:一是增加基礎尺寸和結構重量;二是在基底增設凸榫。
從工程量角度來看,方案一混凝土4997m3,方案二通過在基礎底部靠近中間位置增加一橫向混凝土凸榫(見圖2),利用凸榫前土層在基礎壓應力下的被動土壓力,增加水平抗力,混凝土為4123m3。混凝土量減少874m3,投資減少約100萬。同時凸榫方案開挖規(guī)模小,施工難度小,最終得以采用。
圖2 凸榫方案橋臺設計側面示意(單位:cm)
針對場區(qū)內(nèi)崩塌落石等主要工程地質問題,采用RocFall軟件對某工點存在的危險源進行模擬。模擬滾落石塊大小為2m3,石塊距離地面高度約220m,距離坡腳的水平距離約400m,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查,以現(xiàn)場石塊的實際墜落地點反推坡面參數(shù),然后通過對石塊在坡面上滾動時的彈跳高度擬定防護網(wǎng)設置的位置,通過對石塊能量的計算模擬,設計被動防護網(wǎng)的防護能級。
滾石在水平滾動距離約250m處達到一個能量峰值約3500kJ,此時彈跳高度約5.5m,在水平滾動距離約250m處達到一個能量低值約2500kJ,此時彈跳高度約1m,此處地形較平緩,鑒于現(xiàn)在被動防護網(wǎng)標準生產(chǎn)和防護的最大能級在能級較大時,需要根據(jù)地形以及計算的彈跳高度位置分級設置防護網(wǎng),因此在水平距離250m處設置一道被動防護網(wǎng)消減能量,同時在坡腳設置一道被動防護網(wǎng)保證安全。
本文分析了某水電站場內(nèi)交通布置與設計,闡述了大型復雜水電站場內(nèi)交通布置的基本原則,在兩岸主要為強卸荷巖體、地形陡峭且風大、經(jīng)常有滾石及碎屑流的特殊地形地質條件下,設計方案應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交通布置以洞線為主,經(jīng)過對典型路線方案的比選優(yōu)化,論證了隧道方案從工期、造價、施工難度、運營安全等方面都優(yōu)于明線方案,同時論述了平拉索橋設置在覆蓋層時,橋臺基礎底部設置凸榫可以提高抗滑穩(wěn)定性,降低混凝土用量,減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