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介紹
端午節(jié)——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其他三個節(jié)日相比,端午似乎是最特殊的。春節(jié)和中秋是與家人團圓的節(jié)日,清明是思念逝去親人的節(jié)日;這三個節(jié)日大都以親情為紐帶,唯獨端午不同。
端午節(jié)是農(nóng)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五月節(jié)等。學者研究,端午節(jié)的民俗儀式和形式起源于上古時期的祭祀送瘟儀式?,F(xiàn)在我們所知的紀念屈原說,是后人在端午節(jié)文化符號上的意義疊加,而屈原所代表的正是中華民族最基礎而又最真摯的情感——愛國。這些文化符號的趨同和認可,使得端午節(jié)傳承千年而歷久彌新。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端午節(jié)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
精品展示一
北方的端午
◎蘇 莉
在我故鄉(xiāng)莫力達瓦那里,每到了端午節(jié),都要有場大熱鬧。
通常人們都覺得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老人家的,可我在童年時聽我母親說的卻是另一番模樣。
母親說,五月初五這天,在太陽未出之前,會有仙女出來撒大藥。她一路飛啊飛啊,把包治百病的大藥撒向江河、山林、草地,甚至水井,所以一定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打出井里的水,并去野外采艾蒿草和野花,如果可能再在江水里洗一個澡,這樣一年里就不會再有病有災了。
這似乎和屈原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我上學讀書后曾經(jīng)懷疑過,我們過的是同一個端午節(jié)嗎?因為大人們通常都叫這一天是“五月節(jié)”,仿佛只是一個與五月有關(guān)的節(jié)日。
原來我只苦惱這一天母親總不讓我睡好覺,她總逼著我去打水,吃掉三至五顆用太陽未升之前的水煮熟的雞蛋。在五月初五,太陽未升之前大概是在凌晨三點鐘,四點鐘起床就已經(jīng)太晚了。
稍大些,還要去我們東江邊的老山頭上采艾蒿、百合和芍藥。五月節(jié)的頭一天還要做好五彩的紙葫蘆,帶穗子的那種,天亮之前和采來的艾蒿掛在屋檐和大門框上,好裝滿仙女撒下的大藥。
我們不吃粽子,也不賽龍舟,我們采藥去!
所以我們的五月節(jié)最核心的部分,是天不亮就起來去踏青,走向原野,去接受某種天地間神秘的洗禮。
到了端午那一天,如果起來得稍晚些,等你推門出去時,會發(fā)現(xiàn)滿世界的人家都掛起了花花綠綠的紙葫蘆和新鮮的艾蒿草,那些跳動的顏色會給人帶來快樂的心情。想到這是除春節(jié)之外又一個掛紅著綠的節(jié)日,有什么理由錯過它呢?
有的老人會特意在這一天跑到江邊洗頭。洗澡的時辰還太早了一些,水還涼著。被那江水洗過的頭發(fā)柔柔的,順順的。我記得有一個時期,我的母親只有用那江里的水才能洗凈頭發(fā),用其他什么樣的洗發(fā)水都覺得黏頭。我們就騎車去東江給她裝上一塑料壺江水回來,母親用這水洗完頭,一邊梳著滑順的頭發(fā),一邊說:“嗯,洗干凈了?!碧貏e滿足的樣子。
我們老家莫力達瓦端午那天,去老山頭采艾蒿的人們還有一個雅興,是看自己鎮(zhèn)上的日出,一年里如果沒有非常的事,只有這一天是起得最早了——當然要看了,春末夏初,花草樹木的葉子已長得豐滿起來,到處都是一派清新亮麗,怎么能不給人一種好心情呢?看到了日出的人們,這一天或是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感覺滿足得很。
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北方在端午那天會家家煮一大盆雞蛋,管夠吃。家里養(yǎng)雞的那些年,是要為這一天的富足做一段日子的積攢的,平時大人不讓吃,說這是五月節(jié)的雞蛋。終于到了五月節(jié),面對這一大盆的雞蛋,孩子們因此有了新的樂趣,就是磕雞蛋,每人手握一個完整的煮雞蛋,拿尖頭的部位和對方磕,誰的先碎了誰就是輸了。節(jié)日里,無論窮富,這種莫名的喜悅都是一樣的。
及至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了塞外小城、蒙古族最多的通遼生活,到了端午這天,因為沒有小山頭可爬,也不知道去哪里采艾蒿,雖然也是早起吃雞蛋,外加吃粽子,可有那么一兩年,我們的端午節(jié)過得略有些苦悶,總覺得不如老家的端午過得有趣盡興。
后來聽鄰居說,當?shù)厝艘彩怯性缙鹑ミ|河邊上踏青的習慣的。我們當時住在城西,就選擇去了西遼河的西大橋上。到了那里才知道,端午節(jié)的大熱鬧原來都在這里??!與我的老家莫力達瓦不同的是,這熱鬧更類似于集市,賣各種東西的鋪排了整個大橋,自然艾蒿、各樣的紙葫蘆、粽子、香草、香囊、五彩線……應有盡有,花花綠綠的。也有賣各種玩具、鮮花水果、糖人之類的。橋上熙來攘往、摩肩接踵,節(jié)日的熱情也同樣被這些鮮艷的色彩點燃了!通常賣艾蒿和買艾蒿的會把艾蒿葉夾在耳朵上,或者編一個艾蒿花環(huán)戴在頭上,再在手腕上戴一個五彩線編織的手環(huán),雖然是為著避邪的傳統(tǒng),但是看起來十分美好。
通遼人會把粽子包得特別大,有著塞外人的憨直和豪邁,需要兩張粽子葉包裹,沉甸甸的,吃一個就飽了。
在通遼生活得久了,我越來越喜歡這里端午的氣氛,和這里越來越融洽,我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有一年端午,我忘了買粽葉,朋友聽說了,特意在端午節(jié)的早晨,騎著自行車,送給我一兜她親手做的新鮮粽子,她把粽子交到我手上時還是熱乎的,而她門都沒進,返身離去。我后來才聽說,其實她家離我家老遠呢!科爾沁人就是這樣用他們滿滿的情義,包裹住了我這個來自莫力達瓦的異鄉(xiāng)人……
(選自《文匯報》2021年6月8日,有刪改)
賞讀感悟
因為山川異域,所以風俗迥異。端午在大江南北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俗習慣。與南方熱鬧的龍舟比賽不同,北方的端午顯得更加質(zhì)樸傳統(tǒng)——端午節(jié)時,百蟲活躍,蚊蠅大量滋生,容易傳播疾病,因此人們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傳,相當于我們今天的“衛(wèi)生防疫日”。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了童趣,看到了自然,看到了豪邁。作者從童年的記憶開始,帶領(lǐng)我們踏著時光的步伐領(lǐng)略家鄉(xiāng)的端午風俗。兒童的視角,給了讀者輕快而又甜美的享受:苦惱打水、苦惱早起,既好奇母親怪異的“洗頭水”,又享受磕蛋的樂趣……讀來讓人忍俊不禁,真實而又親切。接著畫風一轉(zhuǎn),“我”長大了離家了,失落也隨之而來。端午節(jié)似乎在作者心中黯淡下去的時候,又迎來了新的收獲。還是熟悉的踏青,但多了一份兒時沒有的熱情與喧鬧。
總有人擔心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衰落,其實,根植于人心的節(jié)日怎么會衰落?因為溫暖永存??!
精品展示二
六幺令·天中節(jié)
◎〔北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賞讀感悟
盡管端午起源并非因為屈原,但說到端午節(jié),人們就會想到屈原。相傳,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深受楚懷王器重,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嫉妒他,于是使壞出陰招,讓楚懷王疏遠屈原,之后屈原被貶流放出京都。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悲痛欲絕,抱石投入汨羅江。屈原這一跳,帶著悲憤、帶著忠誠,深深地感染了楚國人民,也讓后世敬仰。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描寫虎符纏臂、門插艾蒲、龍舟競渡等場面,渲染端午節(jié)的盛況,抒發(fā)詞人對屈原的景仰憑吊之情。下片則再現(xiàn)歷史的滄桑,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新亭對泣……詞人以屈原自比,感懷了屈原令人唏噓的往事,虛寫屈原,實寫自己,慨古人之憂,發(fā)今人之嘆。
全詞極富藝術(shù)特色,既虛實相間又前呼后應。眼前慶祝端午諸景是“實”;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為“虛”;前有“香飄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誦君賦”后有“斷腸句”。整篇詞中景色如畫,畫里有“話”。作者借古諷今,暗諷時政,愛恨情仇寓于詞中,一唱三嘆,讀來令人神往。
【馬仁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