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課程目標】
通過觀察非洲木雕扭曲變形的藝術形象,了解非洲木雕的主要特點,以及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對畢加索的影響,了解畢加索由此創(chuàng)立的立體主義畫風對世界、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
【課前預習】
1.立體主義定義,及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并找到生活中的立體主義。
2.畢加索的簡介和畫作。
3.非洲木雕的特點。
【課程過程】
任務一:認識立體主義,及其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和運用
互動活動:列舉和立體主義有關的生活實物,比如蘇州博物館、三宅一生的時尚手提包,還有小豬佩奇
讓學生們自己總結一下,說一說什么是立體主義,尤其是總結小豬佩奇的特點——它的兩個眼睛在一個側臉上,也就是在一個平面上,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事物,這也是非洲木雕的一個特點。
我們也把立體主義簡化為容易理解的語言,一種是幾何圖形的拼湊,另一種是在同一平面,展現(xiàn)不同角度的情況。
這種立體主義風格帶給你什么感受呢?
任務二:認識非洲木雕中的立體主義,以及非洲西泰尼類型木雕
互動活動:尋找一張最“立體主義”的臉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帶著目標,在指定的區(qū)域仔細觀看這些木雕作品,學生們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特點的臉,我們也針對這種特點,進行講解。
比如西泰尼型雕刻,斯瓦西里語是“shetani”,其意為“精靈神怪”。這類雕塑是馬孔德雕塑藝術的精髓,也是世界藝術界和收藏家們最為稱道的絕活兒。這虛擬的形態(tài)會跟隨作者的情緒,在其精神世界中游蕩。他們運用變形、夸張、錯位、省略的手段把自己的作品制作得十分新奇,甚至是丑陋無比,但這些作品常常會觸動人的心靈,給人們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撼。
任務三:了解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靈感來源于非洲木雕
互動活動:尋找與畢加索的畫最像的木雕臉
我們拿出了幾張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作,來了解一下,畢加索欣賞了非洲木雕之后,獲得了怎樣的靈感。
我們也試圖讓學生把“扭曲”進行還原,試試還能不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情緒,這樣做之后,讓孩子們再去感受 “扭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