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潔
(周口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等師范院校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是為基礎教育輸出合格的教師。在師范生培養(yǎng)要求中提到要運用知識和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獲得教學體驗,具備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1]。近年來,微型課在職稱評審、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被廣泛采用。微型課成為評審、招聘、資格選拔的一種主流形式。因此,要順應這一時代發(fā)展潮流和人才培養(yǎng)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學會設計微型課,并借此訓練學生的教學能力。這里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為例,探討語文微型課的基礎理論和設計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微型課,發(fā)現還有很多學生對微課和微型課混淆不清,對微課存在不少的誤解。因此,有必要將“微型課”概念界定并強調。
據文獻資料和各地比賽形式等,總結微型課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微型課是一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教學要素齊備的常規(guī)課的濃縮[2]。這也是大家最基本的理解。
第二,微型課是找一個點或一個角度進行教學內容教學。這一認識與微課教學內容有相似點,但微型課重點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盡量以一條線索為主線。
第三,微型課是一個教學片段,是一個完整課時的截取。微型課是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片段選擇,同時要求在一個課時的教學設計中體現出來。
在這里,參照河南省中小學教師優(yōu)質課評價標準和河南省高等師范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教學技能大賽,微型課具體指一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教學要素齊備、教學內容相對豐富的課程。
微課屬于課程資源的范疇,是以網絡為平臺,對單一知識點進行解讀或欣賞,亦可以對一個學科、一個學段的所有知識點進行融合而制作成的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微課因為其時間短,便于學生用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知識點的預習或復習。其目的是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微課一般無學生,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微課的設計要求對某一知識點講通講透,并制作視頻資源傳播。另外,從制作來看,除要求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水平外,還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
微型課屬于課程范疇,雖然時間是10-20分鐘,但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微型課主要是在資格考核、競賽、評選等情境下進行,更多的是考驗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素質具體包括教師的個人素質、儀表儀態(tài)、語言表達、粉筆字書寫等。專業(yè)能力包括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實施和評價的能力等。既要求教學設計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還要注意合理安排內容、時間等。
微型課有兩種形式——無生講課和有生講課。但無論何種形式,具體操作過程中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生講課也要想象成有學生的存在,即“眼中無學生,心中有學生”。相對于微課將知識點講清楚,微型課要求更高。沒有學生的參與,是對教師基本功的一項很大的考驗。教師需要假定學生參與了課堂并對其提問、點撥、評價。在備課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預設學生答案。相對于有生講課,無生講課恰可以在學生的基礎上,設定學生的答案,少了突發(fā)性的風險。這也成為教師可重點設計的地方。
從比賽、資格考核和教師招聘面試來看,微型課的時長一般為10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20分鐘。相對于常規(guī)課堂一節(jié)課40分鐘或45分鐘來說,教學時間大大減少。
表1 微型課在比賽、招聘、資格考核中時長統(tǒng)計
根據對微型課的認識不同,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片段式教學要求對四十分鐘的教學內容做片段式截取。而常規(guī)課的壓縮則要求,教學內容都有所涉獵,需要注意取舍。教學內容也可選取對具體知識點的講解,不涉及全部教學內容,而是緊緊圍繞中心線索進行設計,內容相對完整。
無論哪種形式,與常規(guī)教學相比,微型課主要是在課堂中對某一部分內容來教授的。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將各個部分都系統(tǒng)講述,微型課更加注重精簡內容。
在微型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設定上,常有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微型課是對一節(jié)常規(guī)課的簡單壓縮,即需要保留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上課的導入、課堂練習、布置作業(yè)等,重視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另一種觀點則是認為,微型課應是針對某一教學片段進行精確的講解。這種觀點認為教師不需拘泥于環(huán)節(jié)設定,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省略掉部分環(huán)節(jié),只留下需要讓學生了解這個知識點的相關環(huán)節(jié)。
從提高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和提升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角度出發(fā),在這里,筆者認為,微型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更偏向于前者,是針對于某個教學片段或重點的完整教學過程,應該包括課堂導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等基本環(huán)節(jié)。
微型課具有時間短、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實用性強等特征,被師范院校作為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師范生自我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形式。
從上文看,微型課雖然時間較短,但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教學方式多樣。通過設計微型課,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并整合語文教學資源。首先,同學之間交流探討所設計微型課例,可以吸收其設計中的有益環(huán)節(jié)和經典事例,模仿創(chuàng)新,化為己用。其次,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離不開教材內容。以教材為依據,以系列微型課為基礎,合理填充該課的剩余教學內容,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制作出完整的教學設計。再次,對中小學微型課設計集中精心修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修改,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間,注重教學設計的邏輯性和流暢性,做到重點突出。最后,編寫成較為合理完整的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集。教學設計的能力提升,教學設計的資源整合,為其以后進行社會教學實踐奠定重要基礎。
信息化技術發(fā)展迅速,高校實訓教室投入使用,這為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推動著教學改革。根據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和教學技能展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對策進行教學改革。選定為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而開展的教師教育實踐性課程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課進行改革。該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教學設計各元素的設計和實踐及針對教學的不同內容,如識字寫字、不同文體的閱讀、寫作等內容的設計。通過微型課實踐,依據教學進度,逐步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并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重點訓練學生的導入技能、提問技能、板書技能、教姿教態(tài)等能力。
河南省高等學校師范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教學技能比賽帶動了院級校級教學技能大賽的舉辦。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用多樣的競賽機制,突破“重知識輕實踐”“重理論輕能力”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方式,在課程和比賽訓練過程中,師范生教學技能得到真實的鍛煉與提高,讓師范生們在實際情境中磨課練技。要想在教學比賽中脫穎而出,除了需要優(yōu)秀的參賽課件,出色的參賽選手,連貫的教學流程,更需要學生反復思考,反復打磨,在教學設計中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教學技能大賽,師范生的講課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在了解微型課的基礎上,要利用比賽形式,依據比賽評價等,做好微型課設計和實踐方面的指導,同樣要訓練學生設計微型課的能力及微型課的實踐操作能力。在這里以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微型課為例探究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微型課設計要點。
課程是培養(yǎng)人才的載體,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方式[3]。教師教學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5.1.1 要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在“立德樹人”的理念指導下,更要挖掘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發(fā)展其育人的功能。首先,在語文教學中,對思政要有語文教育方面的理解。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多是作家的經典作品,作家創(chuàng)作的主題一般有認知性類型、情感化類型、思想性類型三種類型。從思政的角度看,凡具有影響和主導人們立身行事的社會性功能的文章,恰是語文課程中要提煉挖掘的思政元素。
《狼牙山五壯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革命題材類課文,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語文課程較為容易。但像《四季之美》《春》等寫景類文章,《司馬光》等敘事類文章就難以與思政聯系,但若要從影響和主導學生立身行事的功能來分析,相對容易。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思政多是從王戎的任務形象分析,得出其智慧,善于思考,不盲從等。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文中多次出現的“之”有疑問,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探究發(fā)現“人問之”,將“之”理解為“王戎不取道旁李”這件事更合理,與下文的回答連接更綿密。通過學生的主動提出問題及學生的探索求知等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要有主動求知、勇于探索的態(tài)度,對學生立身行事有重要的影響。
5.1.2 要關注“語文”特色
相對于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來說,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習的課程;相對于數學、生物、化學等學科來說,它是一門包含人文知識和審美情感的課程。因此,在微型課的設計當中,要突出其特色。
如在微型課《狼牙山五壯士》的設計當中,以讀出文中的情感為主線,在字詞環(huán)節(jié),不同于平常的字詞認識和書寫學習或檢測。而是通過兩組不同的四字詞語的朗讀,分析并讀出情感。通過讀可以明白作者描寫的對象不同,用詞不同,其表達的感情也不同。接下來安排復述·重溫革命歲月、朗讀·致敬五位英雄、傾聽·緬懷革命先烈、練筆·贊美五壯士等活動。在語文課堂上,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告訴我們這節(jié)課的教學方向該是如何,重難點在何處。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對學情、教材、課標等有充分的把握。為此,訓練學生解讀文本和理解課標的能力和對學情的分析能力。
解讀文本,明確編者意圖,一般可以從單元導語頁和助學系統(tǒng)中獲得。助學系統(tǒng)包括課后題課文兩側批注、課前閱讀提示、學習園地的交流平臺,這幾項結合,就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保證課堂方向的正確性。備課緊扣單元要素和助學系統(tǒng),就可以精準確定教學目標。翻看單元導語頁和課后練習題等助學系統(tǒng),是短時間內備課的最好法寶,抓住這兩點,就能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確定教學目標,避免課堂方向發(fā)生錯誤。
把握學情基礎。教育是有階段性和順序性的,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進行教育。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掌握《語文課程標準》,熟知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并能根據教師的建議等進行教學設計。另外,將所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了解不同學段的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特征、生理特征等情況,并根據相應的身心發(fā)展階段確定上課的教學目標、講課方式及問題設置等。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實踐性和多樣性,并采取凸顯語文特色,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微型課雖然時間短,但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完整,因此強化課堂設計,解決好怎么講好課的問題,杜絕單純知識傳遞、忽視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現象。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強化師生互動、解決好創(chuàng)新性、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問題。如《狼牙山五壯士》的微型課設計:在其目標導向下,其第二課時的設計復述·重溫革命歲月、朗讀·致敬五位英雄、傾聽·緬懷革命先烈、練筆·贊美五壯士等活動,在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注意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情感熏陶,讓學生明白革命時代的不易和革命英雄的付出。通過練筆的活動,將學生對革命歲月的認知體驗等外在化,強化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愛國精神。
微型課多數情況下,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學生與教師互動。微型課的課堂評價和傳統(tǒng)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一樣: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評價,讓聽者大致了解學生的回答內容;另一方面,需要師范生從學生角度預設答案,通過對課堂進行全面的評價,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優(yōu)缺點,體現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學生反饋的信息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微型課設計中,其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大意,更深刻形象地展示“諸小兒”和“王戎”形象,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講故事過程中,第一步借助與課文和插圖讓學生講故事,講師評價為:“初步了解故事內容,但要是更生動就更好了”。第二步學生自己主動站起來講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對故事的細節(jié)進行了簡要刻畫,教師在評價時提到:“抓住細小情節(jié),可以讓故事更生動?!钡谌皆诮處熞龑?,讓學生設想自己是同王戎一起游玩的小朋友,讓學生進入故事情境中,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抓住語言和動作描寫。教師點評時除積極肯定外,指出:“學生通過擴展情節(jié),抓動作和人物對話讓故事更生動?!边@樣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和具有針對性引導性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師范生在社會承擔著“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角色。微型課是以實踐操作設計、實踐訓練能力為主要內容,提高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有助于學生具有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提高師范生微型課設計能力還有多種方法和途徑。師范生可以通過歷年微型課比賽視頻和網絡優(yōu)秀的微型課資源總結學習,更需要師范生接受師生的評價,不斷地優(yōu)化完善微型課設計。從長遠來看,語文微型課成為師范生教學能力訓練的重要手段,需要師范生自主學習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