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威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yè)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結合項目開展教學,提升效果圖制作水平的同時,提升體量感、質感、光感與空間感。 基于此,文章定位高職院校,以注重項目實踐能力的通性為依據,結合省級在線開放課程“效果圖設計(3ds Max)”及其配套資源的建設思路,深入挖掘與高職環(huán)藝專業(yè)項目教學相匹配的混合式教學方案。
課程資源包含教學設計、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以及教材。 教學設計是依托課程內容邏輯、學情、企業(yè)市場等因素,設計安排知識與技能點架構,以此指導在線開放課程平臺與教材的建設,實現(xiàn)在線“平臺資源、教材資源與課堂教學”上的融會貫通。
依據課程特點,將課程劃分為前期設置、模型制作、材質燈光、場景創(chuàng)渲4 個部分。 前期設置是針對軟件界面與基礎操作的工作,包括單位、界面設置以及移動旋轉縮放等操作。 模型制作講解建模方面的知識,包含二維建模與三維建模。 材質燈光主要針對V Ray材質與V Ray 燈光,是效果圖逼真美觀的重要保障。場景創(chuàng)渲是結合具體室內外效果圖項目案例,將上述教學內容進行串聯(lián),目的是將效果圖制作的全過程在此逐一展現(xiàn)。
教學設計思路(見圖1):(1)結合企業(yè)需求,在內容上針對常用命令,減少軟件難度,同時利于知識的精準定位進行操作;(2)根據市場與專業(yè)特點,依據企業(yè)效果圖制作過程,設置相應的效果圖項目,貼合專業(yè);(3)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立足生活“講原理”,實現(xiàn)“項目制作,原理現(xiàn)行”,改變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方式;(4)教材與在線平臺的項目授課與練習全部采取“總-分-總”的形式展現(xiàn),設置“知識點簡表”概述項目案例制作重要工具,再通過項目分步實施,最后再利用簡表復習,完善學前預習與學后復習;(5)將在線平臺與教材結合上述教學內容進行串聯(lián),使兩者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續(xù)”,建立課前、課堂、課后的“梯度項目與平行授課”關系,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實時跟蹤”與線上平臺“隨時隨地”的優(yōu)勢。
圖1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程運用“中國大學MOOC”線上平臺建立資源,共分設8 個教學單元,依據上述4 個主體內容劃分單元章節(jié)。
第一至四單元針對“前期設置與建?!保坏谖鍐卧槍Α安馁|設置”;第六單元針對“燈光創(chuàng)建”;第七到九單元針對3 套“室內外空間效果圖項目”。
每單元設置“微課、討論、單元測試、課后練習”等資源,以供學生學習。 “微課”為項目演示,每個單元的每個知識與技能點均包含“基礎項目、拓展項目與創(chuàng)新項目”微課講解,從易到難形成梯度;“討論、單元、課后練習”是針對本節(jié)知識與技能點課前與課后的“重現(xiàn)與延續(xù)”,一則是為了難度的提升,二則是為了融入“自主設計創(chuàng)造與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程的配套教材是《3ds Max & VRay 室內外空間表現(xiàn)》,這本教材2020 年11 月成功入選“十三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 本教材在項目制作、原理講記、拓展練習等方面,實現(xiàn)“微課資源、課件、教案與教材內容”的多軌并進。 教材共設立6 個章節(jié),針對“前期設置、模型制作、材質與燈光”以及3 個“場景創(chuàng)建與渲染”項目案例,實現(xiàn)先原理講解,再進行項目深化的編寫模式。 章節(jié)中的項目案例制作全部采取“總-分-總”的形式展現(xiàn),先以“知識點簡表”作為概述項目案例制作的主要工具,再通過項目分步實施,依次詳述。 讀者可使用上述簡表進行“跟做前的預習與跟做后的復習”[1]。
在教學中,課堂教學與線上資源、教材資源內容上呈現(xiàn)“延續(xù)”而非“重復”的方式,使“知識點與技能點”重現(xiàn),但“項目”不重復,以此不斷強化學生記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獲得良好的項目教學效果。
依據高職院校環(huán)藝專業(yè)學生的特點,依托上述資源建設基礎,運用混合式教學理念,建立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相融合的“混合式項目教學”模式,包含以下特征:(1)梯度項目,依據項目制作難度建立梯度項目;(2)多元重現(xiàn),利用在線平臺有序開展討論、測試等活動,使知識與技能點的學習得以重現(xiàn)與強化;(3)平行授課,圍繞知識與技能點開展反復多次的項目訓練,組建平行關系。
依據項目制作難度,分別設置3 個難度梯度,包括基礎項目、拓展項目以及創(chuàng)新項目,由基礎到拓展再到創(chuàng)新構成如下梯度關系:
如表1 所示,梯度項目中的“基礎項目”主要圍繞知識與技能點展開原理講解,且制作難度較低,授課時以“隨教師跟做”形式為主;“拓展項目”難度較基礎項目有所提升,可融入一定的“前修內容”。 學生們對“前修內容”進行適當復習,教師授課時以“教師引導、自主練習”形式為主;“創(chuàng)新項目”難度進一步提升后,可融入一定的“后修內容”,學生們對“后修內容”適當預習,教師授課時以“學生自主練習”形式為主,強調項目的“原創(chuàng)與設計”,要求對知識與技能點的運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xiàn)教學向“高階認知方向的轉化”[2]。
表1 “梯度”項目微課
如圖2 所示,在教學實踐中,課前可依托線上平臺,開展基礎項目的預習與線上討論;在課堂中輔助線上資源,進行基礎項目跟做與拓展項目練習。 課后進行創(chuàng)新項目練習、線上單元測試并實行線上監(jiān)察,由基礎到創(chuàng)新構成梯度項目教學模式。
圖2 由基礎到創(chuàng)新的梯度項目教學模式
課前與課后由于非面授教學的緣故,為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主要運用線上平臺開展教學活動,以預習基礎項目與延伸創(chuàng)新項目為目的。 課堂則以基礎項目跟做與拓展項目練習為主。 面對面現(xiàn)場進行知識與技能點學習與項目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持續(xù)關注學生狀態(tài),對于“多發(fā)易錯點”進行集中討論與解決。
線上資源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平臺,課前、課堂與課后分別對應線上、課堂再到線上,項目練習則對應基礎、拓展與創(chuàng)新,以此形成線上課堂梯度項目的邏輯分布方式。 配合線上平臺與課堂教學的梯度項目練習,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邏輯,有意識地融合“前修與后修內容”,利于學習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使知識與技能點得以反復重現(xiàn),改變單一的項目教學“記憶不長久”的情況。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除了梯度項目的3 段知識與技能點重現(xiàn)外,還需要利用線上平臺廣泛開展線上討論、線上單元測試、線上評價等活動,繼續(xù)完善多元化的重現(xiàn)機制。
“線上討論”是由教師發(fā)布議題,學生以留言回復教師的形式,內容可談及自身對議題的理解,這種形式在課前與課后均能開展,通常適合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展開討論。 課前以宿舍為單位分組觀看基礎微課,并發(fā)布線上討論,要求每組以視頻形式簡短記錄討論過程,引導學生“組內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并將過程視頻上傳平臺并總結出簡短的討論心得,教師在課前結合討論視頻與心得總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使學生初步認知知識與技能點的原理[3]。在課后的學習中,教師則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多發(fā)易錯點再次設置線上討論主題,在學生的回復留言中了解其掌握情況。
“線上單元測試”是將本節(jié)的重要知識與技能點通過提問的方式再次展現(xiàn),要求學生進行解答,題目的設置依據本節(jié)所授內容。 單元測試課前或課后均可設置,但其難度程度與側重點有所不同。 課前側重“原理”,難度較低。 課后側重“知識與技能”,難度較高。 教師需要通過解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對本節(jié)知識進行再現(xiàn),以此鞏固學生對核心知識的認知。
“線上評價”是課程評價的一部分。 傳統(tǒng)的評價只依靠教師,難免受到教師主觀性影響而有失公允。 另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缺少參與,無法掌握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異,不能有效汲取優(yōu)秀學生案例的營養(yǎng),設立線上評價的目的正是解決這些問題。 學習過程中,學生制作完成并將作業(yè)上傳至線上平臺,在教師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互評,成績可設置“討論”“訪問”“視頻觀看”等各占一定比例,兼顧學生學情,剩余比例設置給“作業(yè)”部分,最終的課后評價成績可以采用“教師評價 + 學生互評”各占50%的方式,這樣既有教師評價的全局把控,也不失線上評價的公平參與。
另外,線上資源也為多元化的線上評價提供可能。 在評價過程中除了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外,還可以融合“企業(yè)導師評價”與“業(yè)主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則更具說服力。 至此,基礎項目預習、線上討論、基礎項目跟做、拓展項目練習、創(chuàng)新項目練習、單元測試、線上互評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這7 個步驟對知識進行了重現(xiàn),不斷鞏固學生認知,促成其熟練掌握專業(yè)知識[4]。
梯度項目配合面授的“課堂項目練習”以及遠程的“線上項目練習”,形成了“線上+課堂”的平行授課關系。 在此關系中,線上平臺并非課堂教學內容的翻版,而是依據梯度的邏輯關系設立的項目延伸與拓展,在內容上,線上平臺的容量會遠遠大于課堂教學,使傳統(tǒng)教學中因難度超標不便開展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項目練習得以順利實施。
課前、課后主要采取“線上平臺”為主的方式,輔以遠程教學、直播教學開展教學活動;課堂則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上平臺輔助的方式,以此形成線上融合課堂,構建“線上+課堂”的項目練習、交流互動、評價體系等模式(見圖3),組成平行授課關系,配合梯度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點的理解記憶,強調學生練習過程中的自主與創(chuàng)新,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到“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5-6]。
圖3 線上與課堂組建平行授課關系
依據“效果圖設計(3ds Max)”課程,總結環(huán)藝專業(yè)混合式項目教學包含以下特征。 (1)梯度教學:將梯度項目依次融入課前、課堂與課后,再現(xiàn)前修與后修內容,并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利用知識點的重現(xiàn)鞏固教學成果,實現(xiàn)因材施教;(2)平行授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始終遵循線上融合課堂,使兩者組成平行的授課關系;(3)全面鞏固:利用線上平臺進行討論互動、成績評價、單元測驗等教學活動,使新知傳遞持續(xù)反復;(4)學生主體:實行學生組內互助模式,共同應對項目難題。 組內無解時則以組為單位進行反饋,隨后開展課堂集中討論解決問題。 由此配合教材、線上平臺與課堂教學組成梯度、平行邏輯關系的混合式項目教學形成。 這種方式能夠使教學資源之間得以互通聯(lián)合,組成完整的項目化混合式教學設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