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茹 陳倩 柴宇霞 朱麗娟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醫(yī)學部,河南鄭州 450000)
脾臟是實質性器官,其血供豐富且質脆,遭受暴力沖擊時,易發(fā)生外傷性脾破裂導致出血,引發(fā)創(chuàng)傷性失血休克[1]。臨床中主要治療措施為:尋找出血源、快速止血,使患者機體血循環(huán)水平恢復正常,同時補充大量液體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2]。液體復蘇是外傷性脾破裂患者圍手術期整體治療的重要部分。
常規(guī)正壓液體復蘇(Positive pressure fluid resuscitation,PPFR)是通過向患者體內輸入大量液體來恢復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因缺氧造成的各種并發(fā)癥[3]。但經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當患者體內補充大量液體后,可能會造成血壓快速升高,且血液在經過大量液體稀釋后,血漿內血小板濃度下降,引發(fā)凝血功能異常,使患者機體凝血速度降低,長時間后可能會加重患者失血量[4]。在經過大量實驗和研究后,臨床發(fā)現(xiàn)限制性液體復蘇(Restricted fluid resuscitation,RFR)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組織血流灌注,且不會過多的改變患者機體內部環(huán)境穩(wěn)定,在減少失血量方面有一定作用,可有效提高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存活率[5]。
但目前關于RFR 在外傷性脾破裂術后患者中的作用機制以及與PPFR 的效果對比研究較少?;诖?,我院特開展RFR 與PPFR 對外傷性脾破裂患者術后效果的作用研究。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治療的外傷性脾破裂圍手術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外傷性脾破裂手術指征;存在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損傷嚴重程度評分≥16 分,創(chuàng)傷指數(shù)≥10 分;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排除標準: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因其他原因導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并發(fā)有嚴重顱腦創(chuàng)傷。
將所有符合研究標準的80 例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0 例中男性28例,女性12 例;年齡36~57 歲,平均44.37±5.61歲;車禍20 例,暴力擊打5 例,高空跌落11 例,其他4 例;開放性損傷12 例,閉合性損傷28 例;觀察組40 例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33~61歲,平均44.84±5.27 歲;車禍17 例,暴力擊打7例,高空跌落9 例,其他7 例;開放性損傷10 例,閉合性損傷30 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均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復蘇治療和脾切除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建立良好呼吸環(huán)境、進行吸氧治療、建立靜脈通路、完善血常規(guī)和生化指標等各項檢查、評估患者病情進展。
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和胃腸減壓,在臍下緣做10 mm 腹腔鏡孔,在劍突下及左腋前線肋下緣做5 mm 輔助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做12 mm 主操作孔,使用吸引器托起脾下極,超聲刀離斷脾結腸韌帶,同法向上游離,處理脾腎和脾胃韌帶,然后解剖出脾動靜脈二級血管分支,上血管夾后超聲刀切斷,然后切除脾臟。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正壓液體復蘇,按照1:2的比例快速為患者輸入羥乙基淀粉注射液(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50015)和平衡液,當患者動脈壓處于70~90 mmHg 時,適當減慢輸入速度,使患者動脈壓水平始終維持在70~90 mmHg;觀察組患者實施限制性液體復蘇,同樣給予患者羥乙基淀粉注射液,當患者動脈壓保持在50~70 mmHg 時減緩輸入速度,保持患者動脈壓始終維持在50~70 mmHg。
1.3.1 術后康復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脾窩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3.2 血常規(guī)水平
分別于術前和術21 h 內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利用邁瑞B(yǎng)C-6800 全自動細胞分析儀檢測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和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
1.3.3 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
利用CP2000 型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并記錄兩組患者心率和血氧飽和度。
1.3.4 安全性
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血管內彌散性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觀察組患者脾窩引流管拔除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康復指標比較(,n=40)
表1 術后康復指標比較(,n=40)
術后,觀察組患者HCT 高于對照組,WBC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術后HCT 和WBC 對比(,n=40)
表2 術后HCT 和WBC 對比(,n=40)
注:與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術后,觀察組患者PT 和心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術后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對比(,n=40)
表3 術后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對比(,n=40)
注:與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術后,觀察組患者血管彌漫性凝血發(fā)生率2.5%(1/40)低于對照組10%(4/40),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fā)生率5%(2/40)低于對照組12.5%(5/40),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fā)生率2.5%(1/40)低于對照組7.5%(3/40),且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10%(4/40)低于對照組30%(12/40)(P<0.05)。
外傷性脾破裂屬于腹部損傷疾病,多伴有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病情較危急,患者生理反應明顯。術前患者處于失血性休克代償期,血流灌注減少,使患者出現(xiàn)缺血、缺氧表現(xiàn)[6]。
治療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關鍵措施在于恢復血容量[7],以往臨床治療時選擇輸入大量液體以恢復有效循環(huán),保持血壓處于正常水平,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整個治療過程被稱為PPFR。但近年來,臨床開展多項實驗進行研究,提出了RFR的治療措施[8]。RFR 是指患者在遭受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且出血未得到控制時,改變原有輸入大量液體模式,限制液體輸入量,只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量,使患者血壓維持在較低水平,直至完全止血。
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術后血氧飽和度和HCT高于對照組,心率和PT 低于對照組,說明RFR 較PPFR 對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效果更好;而兩組患者術后WBC 水平均上升,但觀察組上升幅度低于對照組,提示兩組患者術后均出現(xiàn)部分炎癥反應,但RFR 帶來的炎癥反應較低。同時,實驗結果表明,術后觀察組患者血管彌漫性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證明實施RFR 對患者安全性更好。
受脾臟破裂影響,患者機體血容量快速丟失,血液循環(huán)異常,機體運氧、供氧過程受到影響,進而引發(fā)代謝紊亂和組織受損,影響血流穩(wěn)定性[9]。PPFR 使大量液體輸入,大量液體在進入患者體內后,使患者本身丟失體液迅速得到補充,促進患者血循環(huán)恢復正常,以保證機體得到足夠的血灌注水平。但過多液體的輸入在恢復血灌注的同時也激活了白細胞,使蛋白酶和自由基被釋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此時外界輸入液體滲透至患者機體組織間隙,易引起組織水腫,而機體各組織器官也受組織灌注低的影響出現(xiàn)缺血現(xiàn)象,造成器官功能障礙;在呼吸系統(tǒng)中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癥為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除此之外,液體的大量輸入還可能引起血液稀釋,導致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增加二次出血或血管彌漫性凝血的發(fā)生幾率。而RFR 限制液體的輸入量,既可適當恢復患者血流灌注,避免機體低灌注狀態(tài),還可避免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二次組織損傷,在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的同時保證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10],減少因多容量液體持續(xù)輸入造成的組織水腫。不僅如此,RFR 還可降低對白細胞過多的激活反應,減少細胞的凋亡,降低免疫抑制反應,從而減輕炎癥反應,提高免疫系統(tǒng)作用。
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后觀察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脾窩引流管拔除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考慮原因為:患者術后康復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患者術中腹腔沖洗、術后疼痛護理、營養(yǎng)支持、引流管護理、翻身措施和下床活動等,RFR 液體復蘇的方式雖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代謝功能恢復至正常,但不能完全決定患者術后康復,因而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RFR 相較于PPFR 對提高外傷性脾破裂圍術期患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和治療安全性的效果更好,但兩種措施對患者的術后康復無明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