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ZHANG Hui),文一紅(WEN Yi?hong)
(1.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周圍血管介入科,安康,725000;2.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yī)院放射科,西安,710054;1.Depart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Ankang,Ankang,725000,China;2.Department of Radiology,Red Cros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54,China)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主要表現形式,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常表現為下肢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從而導致下肢缺血性病變[1]。 臨床用于診斷PAD 方法較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其診斷“金標準”,但該法具有創(chuàng)傷性、輻射性,且部分患者對造影劑過敏,導致使用受限。 CT造影是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可靠的新途徑,且其掃描范圍大且快速、分辨率高,可作為PAD 診斷的新途徑[2]。研究報道D 二聚體(D?dimer,D?D)檢測對PAD 診斷和鑒別具有意義,但其與CT 造影聯合使用較少有研究報道[3]。 本研究通過CT 造影聯合D?二聚體對PAD 進行診斷,為臨床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一般資料以2018.7 ~2021.7 我院收治的疑似PAD 患者為對象。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初次就診,無狹窄手術及介入治療者;③75 歲以下;④可正常溝通,且愿意配合相關檢查。 排除標準:①急慢性炎癥者;②伴下肢靜脈瓣膜功能障礙者;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對造影劑過敏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婦女;⑥存在金屬假肢等可能影響影像學結果者。根據以上標準共納入96 例疑似PAD 患者,包括男55例,女41 例;年齡30 ~75(56.35±8.12)歲;臨床表現:下肢感覺異常26 例、皮膚溫度下降22 例、間歇性跛行40 例、皮膚潰瘍8 例。
1.2 方法 CT 造影:采用美國GE 公司Light speed 16 CT 機進行掃描,患者取仰臥位,足先進,從橫隔至髂嵴水平平掃,確定造影劑(非離子型造影劑,歐乃派克350 mgI/ml,總量120~150 ml,注射速率為3.0~3.5 ml/s,常規(guī)消毒后于肘前靜脈注射)觸發(fā)層面后自腹主動脈腎動脈開口以上5 cm 至踝關節(jié)行增強掃描,總掃描時間為20~35 s。 所獲數據傳至Aw4.2 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全部圖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表面遮蓋法(SSD)重建,部分采用仿真內鏡(VE)重建。 所有圖像均由放射科醫(yī)師進行重建,由三位醫(yī)師對圖像進行評價,意見不一致時,協商確定。 D?D 檢測:采集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分離血清,利用邁瑞全自動生物分析儀檢測患者D?D 水平,當D?D 含量>500μg/L 時判斷為陽性,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來自愛康生物志平有限公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計量資料(±s)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M(Q25,Q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D?D 水平對PAD 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確診情況 96 例疑似PAD 患者中,通過DSA 結果確診PAD 患者59 例,確診率為61.46%(59/96),38例為非PAD 患者。
2.2 CT 造影確診情況 以DSA 結果為“金標準”,CT 造影診斷PAD 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38%(53/58)、86.84%(33/38)、92.98%(53/57)、87.18%(34/39)。
2.3 不同分組患者血漿D?D 水平檢測情況比較PAD 組患者D?D 水平為1813.20(452.16,2402.23)μg/L,高于非PAD 組的674.25(235.21,1013.18)μ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7.856,P=0.000<0.05)。
2.4 血漿D?D 對PAD 預測價值分析(圖1) ROC曲線顯示,D?D 水平診斷PAD 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931,95%CI 是0.859 ~1.000(P<0.05),截斷值為1006.69μg/L。 D?D 對PAD 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9.70%,78.90%。
2.5 CT 造影聯合D?D 檢查診斷情況 CT 造影聯合D?D 診斷PAD 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83%(55/58)、92.11%(35/38)、96.49%(55/57)、92.31%(36/39)。
PAD 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磁共振血管造影、超聲多普勒、DSA 等,CT 血管造影無創(chuàng)、快速,且覆蓋范圍大,掃描速度快,廣泛應用于下肢動脈成像[4]。 D?D是交聯纖維蛋白經過纖溶酶的作用后得到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可作為反應患者體內凝血酶活性及纖維蛋白生成的重要指標,也可作為患者體內血栓重要指標[5]。
本研究結果顯示,CT 造影診斷PAD 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38%、86.84%、92.98%、87.18%,表明CT 造影對PAD 的診斷效能較高。 PAD 組患者D?D 水平高于非PAD 組(P<0.05)。 ROC 曲線顯示,D?D 對PAD 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9.70%,78.90%;CT 造影聯合D?D 診斷PAD,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83%、92.11%、96.49%、92.31%,表明CT 造影聯合D?D 檢測診斷效果優(yōu)于單純CT 造影,這與丁華瑛[6]等研究結果相類似。 這是因為CT 造影可一次顯示整個下肢動脈病變的初步狀況,很好判定病變血管情況,通過直觀顯示血管樹形結構,規(guī)避二維超聲血管重疊問題,提高診斷準確性。 D?D 可彌補超聲對于細小動脈或分支動脈檢查準確性較差的不足,PAD 患者體內缺血壞死的細胞會激活纖溶細胞,使得纖維蛋白發(fā)生降解,體內D?D 水平升高,可以區(qū)分PAD 和非PAD。 二者聯合使用,可提高診斷靈敏度及特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