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杭
宗族祭祖儀式是我國傳統(tǒng)四大禮俗之一,其中凝結的祭祀傳統(tǒng)文化與宗族依戀情結是一個族群或群體生存的意義與社會價值。儀式以橋梁的方式將各宗親連接在一起,音樂作為情感寄托的搖籃,憑借潛移默化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重新將錯落有致的血脈分支鋪就交融。廣西桂平下沖屯炮鋪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就是宗族祭祖儀式的一種具體表征,是廣府人宗族祭祖儀式被地方化、社區(qū)化、現(xiàn)代化的社會表現(xiàn)。
廣西桂平下沖屯炮鋪陳公祖祠歷史源遠流長,根據(jù)族譜記載最遠可追溯至清朝前期,陳氏始祖陳芝良帶領族人從廣東南海遷至廣西潯州府大湟江口和合村下沖屯,自此陳氏族人便開始了在桂平五百多年的駐居生活,族人在此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后至嘉慶年間,陳氏族人籌議,在下沖屯螃蟹地建立祖祠。祠堂前被月塘映照,不遠處就是寬闊蜿蜒的潯江,而龍?zhí)毒佑跐〗?,交融呼應;祠堂左側有一蓮藕塘,與虎嶺相對而立,虎嶺氣勢恢宏,因此能夠鎮(zhèn)守水口;祠堂右側建立了社公塘,以示對守護一方水土的社公表達敬意;祠堂后側設有流腳塘,背靠白芒嶺,群山后環(huán)。祖祠于前清、民國期間與1982年間多次重修。世易時移,族人殷實富裕,商議原址重建祖祠,族祖宗祠祠坐亥向巳兼乾巽吉度分針,于去年庚子八月十八奠基,金秋七月十七告竣,于八月甘三,恭請先祖登位。
“文化模式”這一概念由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提出,隨后民族音樂學界逐漸關注并予以引用。作為民族音樂學研究的重要概念,音樂文化模式有各種不同的意涵和用途。如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就體現(xiàn)了桂東南地區(qū)廣府人祭祖儀式的一般性儀程模式,其主要由“聚財—祭天接龍—拜社公—接香爐—起香爐—啟扉入門—宗親上香—焚祭文—宗親祭祖—舞獅繞祠堂—舞獅表演—送獅隊”等12個儀程構成。入祠晉主儀式在傳統(tǒng)祭祖儀式模式基礎上更加注重細節(jié)。首先在選人時,要求司儀、啟扉官、升爐官、點香官等參與儀式的重要人物父母健在、兒女雙全,其生辰八字需與祭奠儀式日子相吻合,不可沖撞、相克;其次在選時上也十分嚴格,儀式進行的時間點需與宗祠方位相吻合,體現(xiàn)了人民的“巫”文化信仰;最后,在選擇地方名稱上也有著獨特的寓意,比如“羅蛟河”“接龍”等,當?shù)厝苏J為“龍”是連接天—地—人的溝通媒介,通過各種與“龍”有關的活動、名稱表達對“龍”的敬意,希望“龍”能夠保佑一方太平安康。除此之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也衍生出了眾多變體,如在儀式最后增加了文藝晚會、現(xiàn)代歌舞、燃放煙花等現(xiàn)代儀節(jié),進一步豐富了祭祖儀式的儀程模式。
以下詳細介紹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的儀程模式及其當代變化。
1、聚財
祭奠儀式正式開始前夜,由第十二世裔孫陳明忠于9月29日凌晨12:08將水與硬幣投到宗祠天井中的聚寶缸,加到滿盤滿缸為準,寓意財源廣進。
2、祭天接龍(6:40-7:00)
陳氏裔孫按照輩分依次在祠堂右側村莊岔路口道路兩邊,肅立接龍;點香官點燃香火,擺放挑籃中祭品,包括香燭、酒、雞、豬肉;宗族道士做法,念經(jīng)祈福,眾人隨念經(jīng)人拜三次起,念經(jīng)人跪;潯線村陳姓叔伯講吉利話,祝陳氏一族人財兩旺;鳴炮,眾人三拜起;點香官斟酒祭天地,收拾祭品,鳴炮,接香火到臨時宗祠。
3、拜社公(7:15-7:30)
陳氏裔孫于社公正前方肅立,男前女后,點香官燃香上香,擺祭品;司儀就位,三拜社公;歡呼鼓掌,收祭品,鳴炮,舞獅熱場。
4、接香爐(7:40-8:08)
新香爐包括主香爐、土地香爐、左右各一側香爐,共四個,皆用紅布包裹遮蓋,將請回來的點燃的香火暫時放置于地面;升爐官揭開新香爐紅布,上香,從舊香爐中抓香灰放入新香爐,寓意子孫后代人丁興旺。
5、起香爐(8:08-8:18)
司儀“興—”,奏鼓樂、舞龍獅、鳴炮,升爐官抬起香爐,主爐、土地爐和側爐依次而出,起香爐全程以黑傘遮蔽陽光,寓意先祖蔭蔽后人;族人夾道歡呼,舞獅隊緊隨其后;挑擔人緊接而出,擔中裝有柏枝、壽桃、芹菜、生菜、桔葉與桂枝等,寓意長命百歲、勤勤懇懇、人丁興旺、大吉大利、富貴平安;持燈官各手持兩盞長明燈依次列隊前往宗祠正門門口。
1、啟扉入門(8:18-8:20)
司儀:“炮鋪陳公祠入祠儀式開始!吉日良時,開門大吉,開門——”;啟門官推門,“恭請列祖列宗入祠——”;鳴炮、奏鑼鼓,左側進門,香案鋪紅紙,“恭請列祖列宗登位——”。
2、陳氏裔孫上香(8:20-8:28)
升爐官升香爐;擺祭品;點燈官擺長明燈;點燭官燃燭火;請族老就位,拜三次,上三柱大香,司儀念祝詞。
3、焚祭文(8:28-8:38)
祭文官跪讀祭文,卷起祭文,焚祭文;祭文官向前走五步,寓意五世齊昌。
4、陳氏裔孫祭祖(8:48-9:18)
主祭居中,陪祭立于主祭兩側,主祭手持大香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做一輯,陪祭跟隨,主祭將香插入供案香爐,陪祭跟隨。主祭、陪祭拜三次,禮畢,復位。陳氏裔孫由左至右列隊,手持三炷香,拜三次,依次上香,插入主香爐,順序為:第十世嫡孫、捐款最多的嫡孫、第十一世嫡孫代表、第十世珍字輩裔孫、第十一世克字輩裔孫、第十二世明字輩裔孫、第十三世俊字輩裔孫、第十四輩德字輩裔孫、各宗親妻子、未出嫁的女孩、鄰村的師傅。
上香完畢,眾人正前方列隊,集體拜三次,禮成。奏樂、舞獅、鳴炮。
5、舞獅繞祠堂(9:18-12:00)
(1)陳氏裔孫龍獅隊祭拜(9:18-9:58)
禮畢,眾人退出祠堂。龍獅入祠,雌獅在右,雄獅在左,舞獅祭拜,拜三次;舞獅者將祭臺衣服里包裹的紅包與釘子擺出“丁財兩旺”四字;按照年齡順序將衣服重新歸位;祭臺舞獅,寓意祥瑞;聚寶缸舞獅,寓意水滿財溢;舞獅倒身退場,以示尊重;按照東南西北順序繞祠堂一周,寓意四季發(fā)財;正門舞獅,吐福聯(lián),收福聯(lián)。
(2)龍獅隊迎女姑(10:08-10:48)
陳氏裔孫及其獅隊前往村口迎接女姑及其獅隊,邊走邊奏鑼鼓;兩隊獅隊相遇對舞;女姑舉紅傘,寓意先祖蔭蔽;女姑舉“我們回家了”等福牌;兩隊獅隊并肩返回宗祠正門,鳴炮,女姑于宗祠兩側列隊等候;兩隊獅隊共同前往拜社公,雄獅在中間,雌獅分兩側,拜三次,鳴炮;獅隊原路返回,陳氏裔孫獅隊退場;女姑獅隊在宗祠正門舞獅,寓意近鄉(xiāng)情怯;獅隊入祠,代替女姑跪拜,獅隊退場,于正門舞獅,吐福聯(lián),收福聯(lián);女姑自香案前僅繞行致敬,不需上香;福牌轉交陳氏裔孫,寓意女姑給宗祠送福氣;女姑領隊讀福牌吉利話;福牌交接完畢,女姑收紅傘,領意頭,聚餐。
(3)獅隊鬧場
獅隊于宗祠外即興表演;眾人聚餐,其他鄉(xiāng)里可前來共沐福澤;舅姥爺可挑擔入祠,同沐恩澤。
(4)迎潯線兄弟土獅隊(11:18-12:00)
迎接潯線村兄弟的土獅隊;拜社公,鳴炮;返回祠堂,繞祠堂;正門舞獅,側門舞獅;入祠堂,拜三次;香案前舞獅,聚寶缸舞獅;獅隊退場。
6、舞獅表演(13:00-14:00)
龍獅隊于祠堂門前進行舞獅表演。表演節(jié)目為《古井尋寶》《發(fā)財八凳》《節(jié)節(jié)高升》。表演結束,吐福聯(lián),拍照合影,表演者鞠躬退場。
7、送獅隊(14:00-15:00)
掛彩官給獅隊掛彩頭,男掛雄獅,女掛雌獅;表演節(jié)目結束,陳氏裔孫龍獅隊送別土獅隊;陳氏裔孫龍獅隊與女姑龍獅隊入祠堂,拜三次;退出祠堂,鳴炮;正門拜三次,正式退場,儀式結束。
宗族社群音樂的聲音形態(tài)和內(nèi)容表達模式是該社群按其特定文化模式形塑的結果。在祖祠入祠晉主儀式中,我們能夠看到以龍獅隊及其表演的獅鑼鼓樂為主的地方音樂表演形態(tài)模式。
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所聘請的龍獅隊,是出自金田鎮(zhèn)李家莊桂平大吉祥隴西堂龍獅團。通過采訪得知,大吉祥隴西堂龍獅團屬于廣西南獅,也稱醒獅。獅團以其細膩逼真的形神、精湛高超的技藝廣受當?shù)厝嗣竦南矏?,請獅團慶賀同樂也已成為當?shù)叵猜剺芬姷囊环N民俗形式。龍獅團成立于2014年,憑借出色的獅鼓道具制作手藝和精彩的舞獅動作技巧,如今已壯大到150多人,他們在傳承傳統(tǒng)舞獅動作的基礎上,融入當?shù)靥厣?,進行多元的創(chuàng)新與設計,使獅團始終保持了傳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與時代性。獅團最初是以家傳的形式流傳,后于2014年正式掛牌時,才正式吸收新鮮血液,傳承方式由家傳變?yōu)閹焸鳌*{團在每周五與周六的晚上,采取集體授課形式上課,師傅會針對每個成員特長進行因材施教。
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中,龍獅隊表演的獅鑼鼓始終貫穿其中。它作為晉主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展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拿袼罪L情,也體現(xiàn)了廣府民眾的民間音樂精神。
1、樂器
龍獅團伴奏音樂稱為“獅鑼鼓”,主要由大鼓、銅鑼、镲三種樂器演奏。演奏時,一人打鼓,一人擊鑼,三人擊镲。在奏樂過程中以擊鼓者的節(jié)奏為準,在不影響節(jié)奏規(guī)律的基礎上,部分內(nèi)容可進行即興演奏。
2、樂譜
在學習獅鑼鼓的演奏時,并無特定的樂譜,也并未使用相應的鑼鼓經(jīng)。學習過程首先會從模仿習唱開始,待學徒掌握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才開始講解演奏方法,師傅會通過樂器演奏示范、手把手一對一訓練以及師兄弟小組研討的方式,促進學徒高效準確的掌握技能,以“唱、聽、看、練”四步走的形式鞏固知識,加強訓練,使學徒盡快掌握演奏本領。
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中多次展現(xiàn)了獅鑼鼓的表演。獅鑼鼓的表演依據(jù)舞獅動作而定,雖無專門的曲牌,但仍有自己的一套演奏方式?,F(xiàn)節(jié)選其中部分演奏,具體分析獅鑼鼓打擊樂的演奏特點。
(1)獅舞表演《古井尋寶》
主要由單獅表演,表演首先以獅子昂首舞動獅頭的動作開場,以緊促、連續(xù)、歡快、漸快的速度顯示出獅子威風凜凜、歡快跳躍的情緒。大鼓使用了連續(xù)五個的前十六后八節(jié)奏型作為引子,鼓點強弱分明,鼓韻堅韌有力。銅鑼緊隨其后,于第五小節(jié)將四分音符轉為八分音符,力度增強,情緒急促,舞獅隨著力度強弱左右舞動獅頭,步伐由慢漸快。獅鑼鼓在表演時主要運用了三副镲,但三副镲演奏內(nèi)容相同,因此在記譜上以一副镲來代表。镲作為穿透力極強的樂器,在情緒轉換上具有著鮮明的表現(xiàn)力,為舞獅動作“平走”“觀望”“尋物”等形神的轉換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提示。除此之外,該曲以四小節(jié)引子進入,又以八小節(jié)作為一個循環(huán),在后續(xù)表演中運用了完全反復和即興變奏的手法,音樂主題材料基本不變。
譜例1 《古井尋寶》節(jié)選(演奏:大吉祥隴西堂龍獅團,記譜:筆者)
(2)獅舞表演《節(jié)節(jié)高升》
由雙獅表演,主要以高樁獅展示上樁、采青技藝為主。以四小節(jié)為一個基本節(jié)奏,主要配合龍獅樁下對舞、騰躍上樁時使用。鼓點先快后慢再快,配合舞獅跳躍、前進的動作,為龍獅上樁做好鋪墊。大鑼始終保持平穩(wěn)不變的節(jié)奏,只在重拍進行短暫敲擊,展示龍獅發(fā)威、精神抖擻的威猛形象。镲在龍獅騰躍而上時進行短暫休止,以漸慢漸弱的表現(xiàn)手法戛然而止,為后面龍獅上樁營造對比情緒,形成強烈反差。
譜例2 《節(jié)節(jié)高升》節(jié)選(演奏:大吉祥隴西堂龍獅團,記譜:筆者)
高樁獅上樁后,鼓點持續(xù)緊促、迅速,龍獅在歡快、急切的節(jié)奏中利落上樁直到樁頂。大鑼一改之前平緩的節(jié)奏,以前十六后八的快節(jié)奏表現(xiàn)高樁獅抖毛、站立亮相的場景。镲則以均勻的八分音符持續(xù)音循環(huán)反復,有序的呈現(xiàn)出龍獅采青、吃青、醉青的形象。全曲結束前,以四個小節(jié)為基本節(jié)奏循環(huán)反復,只在力度與速度上減弱減慢,直到龍獅順利下樁,表演結束。
譜例3 《節(jié)節(jié)高升》節(jié)選(演奏:大吉祥隴西堂龍獅團,記譜:筆者)
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中龍獅隊及其表演的獅鑼鼓,是入祠晉主儀式音樂形態(tài)模式構成的基礎,是該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音樂成分,其中所展現(xiàn)的舞獅文化,既是陳氏宗祠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也是當?shù)孛耖g文化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既彰顯了祭祖儀式的嚴謹隆重,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勇于斗爭、奔騰不息的龍獅之魂。除龍獅隊及其獅鑼鼓外,入祠晉主儀式音樂形態(tài)模式還涵蓋其他音樂形態(tài),產(chǎn)生了許多其他的變體,包括在儀式結束后的木偶戲表演、現(xiàn)代歌曲表演等,這些音樂表演形式進一步豐富了該模式的音樂構成,促進了入祠晉主儀式音樂的多元化。
儀式是敬重、熱愛的表達,音樂是向往、寄托的載體,模式是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的橋梁。本文從信仰文化模式、儀程結構模式、音樂形態(tài)模式三個方面對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闡釋。該儀式既展示了“敦親敬祖、慎終追遠”的信仰模式本體,也呈現(xiàn)出以“聚財—祭天接龍—拜社公—接香爐—起香爐—啟扉入門—宗親上香—焚祭文—宗親祭祖—舞獅繞祠堂—舞獅表演—送獅隊”為主的儀程結構模式本體及龍獅隊及其表演的獅鑼鼓的音樂形態(tài)模式本體,并在其中融入了“女姑請龍獅隊”“文藝演出”“放煙花”“現(xiàn)代歌曲表演”等以往沒有的新環(huán)節(jié)、新內(nèi)容,實現(xiàn)了儀式音樂文化模式本體與變體的相互結合,使入祠晉主儀式音樂文化模式更加豐富多元,充分展示了陳氏裔孫對于族源的追溯與懷念,對先祖的感激與愛戴,顯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入祠晉主音樂文化模式的繼承發(fā)展與宗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性傳承。
本文對廣西桂平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的音樂文化模式分析,并不是想以此來觀照宏觀的人類文化模式,或是族群區(qū)域文化模式,而僅是通過祭祖儀式與儀式音樂,尋找隱藏在桂東南廣府人宗族內(nèi)的文化穩(wěn)定模式形態(tài),以此來更好地認知廣西廣府文化。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是桂東南廣府音樂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但由于廣府人民在廣西地區(qū)分布廣泛,遷徙來源地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祭祖儀式音樂風格,這些祭祖音樂隨著時代變遷衍化發(fā)展,不斷產(chǎn)生新的存現(xiàn)樣態(tài)。桂平下沖屯陳公祖祠入祠晉主儀式音樂,與廣西其他地區(qū)廣府人的祭祖儀式音樂在文化模式上有怎樣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廣西廣府人對于祭祖儀式音樂文化模式的選擇與應用,祭祖儀式音樂文化模式如何體現(xiàn)當代鄉(xiāng)村振興潮流中的祖先崇拜及其功能效用,是筆者今后意欲重點探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