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方言中,對父親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
據(jù)記載,我國自古以來對父親的稱謂不下十種,大致可分為6大類:1.“父”類。包括父、父親。2.“爺”類。包括爺、耶、爺爺、阿爺、老爺子等。3.“爹”類。包括爹、爹爹、阿爹、老爹。4.“爸”類。包括爸、爸爸、阿爸、老爸。5.“大”類。包括大、阿大、達、達達等。6.“伯”類。包括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在這6大類稱謂中,又以“父”“爺”“爹”“爸”為主流。
“父”出現(xiàn)最早,商周時期已口語化
在商周時期,“父”就已用來稱謂父輩,并已進入民間口語?!对娊?jīng)》中,“父”字共出現(xiàn)52次,其中代表“父親”的就有36次。
在先秦及兩漢,人們常稱呼父親為“父”“公”“翁”。至于“父”與“親”組成復合詞,是魏晉以后才出現(xiàn),但出現(xiàn)后很長時間都沒什么人使用。直至現(xiàn)在,“父”和“父親”主要用于書面語和背稱,面稱用法甚少,只在皖西南、鄂東南、蘇、閩等有個別地方稱父親為“父”“阿父”“老父”。
“爺”興起于東漢,初寫作“耶”
東漢以后,“爺”類稱呼興起,并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了“父”類稱謂。
“爺”字大約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繁體字是“爺”,最初寫作“耶”?!队H屬記》說:“古人呼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彼抉R光《書儀》卷一也說:“古人謂父為阿耶?!敝撂拼?,呼“父”為“耶”或“爺”仍流行一時。
奇怪的是,興起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的“爺”類稱呼,至宋代開始被“爹”類取代,至現(xiàn)在僅存于北方方言中。北方人稱父親為“老爺子”,稱父子為“爺倆”,就是古代稱呼的遺留。
“爹”于宋代普及,至今仍綿延不絕
“爹”字最早見于三國魏張揖的《廣雅·釋親》,該書釋“爹”為“父”。《廣韻》注云:“爹,徒可切,北方人呼父?!笨梢姶朔Q呼最早從北方開始,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至宋代,已普及到大江南北。同時,人們還稱父親為“爹爹”。
一直至元、明、清乃至近現(xiàn)代,“爹”類稱呼仍綿延不絕,如果不是“爸”類稱謂的崛起,此類稱呼大有“一統(tǒng)江湖”之勢。
至清代“爸”始流行,終“一統(tǒng)江湖”
很多人以為,“爸”是“后輩”,“爹”是前輩。其實不然?!鞍帧迸c“爹”幾乎是同時出現(xiàn)的。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也釋“爸”為“父”。
且“爸”與“父”,有著更密切的關系。據(jù)學者考證,上古時期沒有唇齒音聲母f,只有雙唇音聲母,“父”字的聲母在上古時期應是b,讀ba,至中古才讀為fu。讀音轉變后,人們就造出一個“從父巴聲”的形聲字“爸”,用于稱呼父親。
不過,雖然三國時期已有“爸”字,民間也有人呼“父”為“爸”,但這個古老的稱謂只有少數(shù)地方使用,在書面用語也極少出現(xiàn)。
“爸”類稱謂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紀初。近年,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爸爸”稱呼父親。
(摘自《廣州日報》鐘葵/文)0BE31390-A049-42A4-A2E9-99B24E51B0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