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積微翁”日記里的一場論爭

    2022-06-21 04:08:38肖伊緋
    書屋 2022年6期
    關(guān)鍵詞:劉君劉半農(nóng)傳單

    肖伊緋

    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楊樹達,曾在其日記中三次提到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健將,亦為語言學家的劉半農(nóng)。據(jù)楊氏生前自己編訂的日記選集《積微翁回憶錄》,其日記中曾有三次提到劉半農(nóng),而每一次記述與評價,都頗有意味,耐人尋味。

    楊樹達在日記中首次提到劉半農(nóng),時為1927年12月8日,稱:“八日,得孫楷第書,言近受劉半農(nóng)(復)課。談及文法學,劉言,近來研究中國文法者,當以楊某為第一。黎某之語文法,則殊難索解云。余與劉君曾相遇,以其人頗傲,未敢接談。然其言如此,公言乎?阿好乎?”

    楊樹達在日記中第二次提到劉半農(nóng),已是五年之后的1933年4月15日。這一次,筆下卻頗有怨憤之意,日記中這樣寫道:“北大劉復自謂解文法,近作一小書,自造一例,嵌入‘所’字,文不可通,便謂余說‘所’字有誤。余作書告之,謂爾自誤嵌,余說不誤。劉羞慚發(fā)怒,大肆攻擊。孔子云:‘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嘧跃淌а?,故置之不答。”

    四天之后,4月19日,楊樹達在日記中第三次提到劉半農(nóng),稱:“陳援庵來,談劉半農(nóng)對余答辯文字。知社會自有公論,余之不答,正是不欲多以此等人為對手耳?!?/p>

    僅就上述這三則日記考察,可知楊、劉二人并無深交,且因某個語言學問題,還有過分歧,產(chǎn)生過沖突。初讀《積微翁回憶錄》者,往往認為,這三則日記即使表明楊、劉二人在學界內(nèi)部產(chǎn)生過矛盾,似乎也只是在“私見”層面上的學術(shù)分歧所致,尚未鬧到公之于眾的地步。楊氏在日記中有怨憤之詞,也不過是個人私下的情緒流露而已。

    楊氏寫下日記之后年余,劉半農(nóng)即于1934年7月病逝,二人從此再無交集,這場日記中一筆帶過的學術(shù)分歧,也應當至此終結(jié)。

    不過,楊樹達在日記中究竟提到過多少次劉半農(nóng),恐怕并不是一部《積微翁回憶錄》能夠完全呈現(xiàn)的。須知,這部回憶錄中的楊氏日記只是部分摘選,有些內(nèi)容可能還有所刪略。

    時至2021年10月,楊氏日記的1948—1954年部分,終于經(jīng)楊氏后人整理完竣,交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略經(jīng)觀覽即可發(fā)現(xiàn),時至1949年8月12日,楊氏日記中仍曾提及劉半農(nóng)。原文摘錄如下:“北京人士中劉復,上海流氓氣最重,更甚于季剛,學則遠不逮?!?/p>

    之所以忽然憶及已去世十五年之久的劉氏,并再度予以如此否定之評價,乃是因為當天馬宗霍向其言及黃侃(季剛)“曾冒章〔太炎〕先生之名賣文”的舊事,引發(fā)了楊氏的一番感慨。在感嘆“季剛雖能讀書,其人行徑終不脫漢口流氓習氣”之后,楊氏遂又憶及十五年前已逝,與其在學術(shù)觀點上頗有分歧,甚或發(fā)生過沖突的劉半農(nóng)來,于是再度在日記中作了否定評價。

    筆者新近又發(fā)現(xiàn)一篇私人憶述性文獻,十分明確地記述了劉半農(nóng)逝世時,楊樹達在公開場合里的一番話語。僅就這一事件而言,可知楊、劉二人的學術(shù)分歧早已公開化,且楊氏對劉半農(nóng)的評價亦并非僅僅停留于日記“私見”層面,而已公開化。更因為筆者所發(fā)現(xiàn)的這一私人憶述性文獻,乃付諸報刊公開發(fā)表者,可知楊、劉二人學術(shù)分歧的公開化,還不僅僅局限于學界內(nèi)部,而是早已“公共化”,或已為時人大眾所周知了。

    這是一篇作者署名為“元”的題為《憶劉半農(nóng)》的文章,于1948年2月3日刊發(fā)于上?!稏|南日報》之上。文中有這樣的憶述:“(劉)氏為文尖俊刻薄,雖不及魯迅,而潑辣則有過之無不及……而討論文法上‘所’字一問題駁清華教授楊遇夫(樹達),尤使對方無地自容,故氏病故后,楊氏聞工友告以劉半農(nóng)死訊,乃厲聲曰:‘死就死了吧,不是什么名人,何必大驚小怪?’”

    實際上,早在這篇憶述文章發(fā)表十余年前的1935年7月,作為公開出版的劉氏遺著之《半農(nóng)雜文二集》,就已然將二人的學術(shù)分歧公開化了。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楊樹達,與生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劉半農(nóng),曾經(jīng)有過的一場學術(shù)論爭,早已借此書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了。

    此書所輯《奉答楊君遇夫》一文,正是劉半農(nóng)就某個語言學問題的不同觀點,公開與楊樹達辯論之作。這篇文章將二人論爭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楚,與楊氏日記兩相參照,不難體察這場論爭始末與梗概。

    為便于考述,現(xiàn)將《奉答楊君遇夫》一文開篇首段文字內(nèi)容照錄如下:

    兩星期前,承吾友清華大學教授楊遇夫先生(樹達)送給我一篇《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清華大學《古書詞例》講義附錄),我讀完之后,適因手頭工作甚忙,未能立即答復。近幾天來,凡是我的朋友都接到了楊君這篇文章,并且問我要不要答復,于是我才知道楊君把這篇文章印了許多份在那兒當傳單分送,我若不答復,正如人家告了我一狀,我有避不到案的嫌疑。雖然楊君這篇文章有沒有答復的必要是另一問題,但楊君是我的朋友,他肯賞臉批評我的書,在禮貌上應當答復;打官司而避不到案,即使理直,旁人總不免要認為虧心,為著這一點,我也應當答復;于是乎這篇反辯文就到了讀者眼前了。

    據(jù)此文落款,可知作于1933年4月2日。據(jù)此推算,此文開篇所語“兩星期前”,即指1933年3月中旬,楊氏日記中所稱“余作書告之”,即在此時。而劉半農(nóng)這一公開辯論之作,應當在4月15日之前發(fā)表過,否則楊不可能知道劉的“大肆攻擊”之語,劉也不會自稱“于是乎這篇反辯文就到了讀者眼前了”云云。據(jù)查,劉文曾發(fā)表于北平《國語周刊》之上。由于篇幅可觀,劉文曾分別于4月8日、15日、22日,三次連載刊發(fā)。

    且看劉文開篇所透露的信息,非常明確,這場論爭乃是楊氏針對劉著率先“發(fā)難”的。劉之所以要公開與之辯論,乃是因為:“楊君把這篇文章印了許多份在那兒當傳單分送,我若不答復,正如人家告了我一狀,我有避不到案的嫌疑?!?/p>

    那么,楊的那篇《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作為其在清華大學的講義——《古書詞例》之附錄,究竟寫了些什么,又究竟是不是曾被單獨印制,如“傳單”一樣被“分送”過呢?

    遺憾的是,時隔近九十年,當年楊氏講義也罷,“傳單”也罷,皆難以尋獲了。后世編選的各類楊氏文集中,也沒有那篇《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就在約十年前,楊樹達之子楊德豫還曾有《父親的三篇佚文》一文,也談到了此文之難得一見,文中這樣寫道:“此文作于1933年春,曾經(jīng)作為清華大學《古書詞例》講義的附錄印發(fā)。以后未收入任何著作出版?,F(xiàn)在,劉半農(nóng)的《奉答楊君遇夫》一文已收入《半農(nóng)雜文二集》,由上海書店于1983年12月復〔付〕印出版。因此,父親的這篇佚文也有必要收入文集公開出版。(此文)只能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去查詢,看該校中文系1933年的鉛印講義是否還有完整保留下來的本子。如有,可予以復印?!?/p>

    楊樹達嫡孫楊逢彬?qū)Υ烁郊诱f明稱:“《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雖然難以找到,但這篇文章以及《奉答楊君遇夫》的來龍去脈卻可以在祖父的《高等國文法》的少數(shù)版本的《序例》中知其梗概。我們指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本,以及近年的湖湘文庫本,其余版本如商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語法叢書本和2007年的上海古籍《楊樹達文集》本則不可見其蹤跡。”

    無獨有偶,正在筆者為楊、劉之爭只能借助于劉半農(nóng)“一面之詞”加以探研而頗感有所欠缺之際,又有幸在一批新近現(xiàn)身拍場的民國時期的大學講義原件中,獲見《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一文原印本。有此難得之文獻實物,這樁學界公案終可拂去疑云、初露真容了。

    據(jù)查驗,此文原印本確實為單印“傳單”狀,版心處印有“古書詞例附錄,國立清華大學講義”字樣,未經(jīng)裝訂成冊,共計十頁。此本為鉛活字排印,每半頁十二行,每行三十六字,文末落款為“二十二年三月八日”,可知此文完稿于1933年3月8日。

    因資料難得,且為便于對這場楊、劉之爭作進一步的事實認定與考述,筆者不揣陋簡,在此將《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一文原印本的首、末兩段文字內(nèi)容轉(zhuǎn)錄如下:

    吾友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劉半農(nóng)先生近著《中國文法講話》一書。三周前與劉君相見,承其見告:有文法新著,當以相貽,企而待之久矣。前日見錢君玄同,見告云:劉書頗稱引余說,有所商榷,余益急思一讀。因不待劉君之見贈,自往北新書局購歸讀之。憶昔余讀劉君《中國文法通論》時,雖覺其意匠太多,尚無大病。今此編則似是劉君絕未經(jīng)意之作。茲將余認為可商者言之,仍望劉君有以教之也。

    末段為:

    以上討論劉君書內(nèi)容竟。臨末,吾尚欲有一言者:劉君之自序曰:“文法一科,廢習已久,然于朋友哄談之際,或舟車塵擾之中,往往偶觸靈機,不期而得一二新解?!庇衷唬骸巴甸e握管?!彼箶?shù)語也,劉君之客氣乎?抑寫實乎?知其實也,則劉君見余今日此種商量之態(tài)度,或?qū)⒉淮笈唬骸拔冶疽韵e的態(tài)度出之,而君乃儼然視文法學為一莊嚴之科學,與余鄭重商量,豈非太好事乎?”果若是,則余將唯唯受教而謝劉先生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雖然,劉先生有時亦真太客氣矣!試觀其自序于“偷閑握管”之下續(xù)言曰:“豈足以言著述。直不必過后細思,已知其中之疏漏牽強隨在皆是矣?!弊x者試思之!此非劉先生之客氣而何哉?

    據(jù)楊文完稿于1933年3月8日的時間周期推算,文中稱“三周前與劉君相見”云云,當為2月中旬;當時,劉半農(nóng)與楊樹達曾見過面,劉告之近著《中國文法講話》將出版,并將贈書于楊。3月6日,錢玄同已讀到劉著,并告知楊,稱劉著中對楊的學術(shù)觀點“頗稱引”,但又“有所商榷”。隨后,楊“益急思一讀”,“因不待劉君之見贈,自往北新書局購歸讀之”。

    可見,楊在購讀劉著一兩天之內(nèi),即寫成了《讀劉君半農(nóng)〈中國文法講話〉》一文,其參與批評與論爭之急切可見一斑。至遲在3月中旬,劉即看到了楊文,說明至多在完稿之后一周時間之內(nèi),楊文即已印出,并迅即或作單行“傳單”分送,或作講義附錄發(fā)送。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快將其批評意見公之于眾。楊氏這番急切之心、爭先之意,文里文外,皆表露無遺。

    綜合這些因素,應當說,楊樹達率先“發(fā)難”,“傳單”之舉確有失學者風度;劉半農(nóng)決然“迎戰(zhàn)”,撰發(fā)長文連載報端亦稍嫌過激——是為此次楊、劉二人論戰(zhàn)的基本情狀之寫照。

    至于“所”字用法孰對孰錯、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筆者并非專家學者,自然無從置喙,不敢妄加評斷。不過,僅就事物常態(tài)與常理而言,仍以為劉氏所論應更合乎情理,即中國語言用法及例證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強求“一說而通”,總會有時代與情境轉(zhuǎn)換之下的“特例”,并非一如楊氏所論“凡一說而通者,必能貫穿群例者也”。

    楊氏所表述的,無非是一位資深學者的學術(shù)信心與理想而已,并不能以此來預設(shè)某種一概而論的規(guī)律與方法,更不能以此來“一統(tǒng)”某種學術(shù)與學科的研究工作。誠如劉文所言:“我現(xiàn)在要向楊君說句‘平心靜氣’的話:我們同是在學問上做過一二十年工夫的人,彼此都有功力獨到之處,彼此都有獨自嘗到的甘苦。這只有自己能知道,決沒有第二個人能于代為估計。所以,我決不敢一筆抹殺楊君,同時也相信楊君決不能一筆抹殺我?!?/p>

    筆者以為,這樣的態(tài)度才是學術(shù)辯論雙方應有的、最起碼的同情與理解,這樣的態(tài)度才是最為基本的、最自然而然的學者風度。

    猜你喜歡
    劉君劉半農(nóng)傳單
    劉半農(nóng)登廣告“找罵”
    教我如何不想她
    Reflections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the imbalance degree in the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meridian points
    訴衷情令·夜花吟
    劉半農(nóng)“找罵”
    發(fā)傳單
    特別文摘(2017年2期)2017-01-24 20:23:28
    Childhood pustular psoriasis —— A case of a patient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ading Skill Practice: Shopping for Electronics
    善為意外之舉的劉半農(nóng)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0
    面試
    老河口市| 文昌市| 巩留县| 赣榆县| 郎溪县| 贵南县| 翁牛特旗| 秦皇岛市| 泰顺县| 祁阳县| 且末县| 东光县| 清徐县| 深泽县| 镇江市| 无棣县| 太仆寺旗| 乐清市| 龙游县| 奉贤区| 逊克县| 读书| 敦煌市| 香格里拉县| 佛山市| 资兴市| 古田县| 板桥市| 长宁县| 太湖县| 吉木乃县| 万宁市| 嵊泗县| 武功县| 百色市| 乐清市| 辉县市| 桃园县| 观塘区| 安丘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