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小晶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力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會抱著一種非常好奇和渴望的心態(tài)去了解、研究和分析。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全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1+1>2”的教學效力得到完美展現(xiàn)。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與日常生活相銜接
教學內容生活化是信息技術三維課程目標的要求。教學內容生活化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探索實踐的欲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xù)發(fā)展。
在一次優(yōu)課觀摩活動中,一位教師把握細節(jié),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你是以什么形式把課程表抄下來的?然后展示自己女兒飯卡上的課程表,使黑白的純文字形式的課程表和彩色的圖文并茂式的課程表形成鮮明的對比,問學生:“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從而順其自然地引入該課內容。這名教師用自己女兒的飯卡作為教學素材導入,增加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新授過程中,教師采用的素材是本班學生的課程表以及本校的校園風景,促使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事物以及作品的完成充滿了期待。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還學生學習主動權
為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真正的發(fā)展,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探究和討論交流,讓他們在探究體驗的過程中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
“調整圖形”一課中,圖形的拉伸是教學重點之一。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智取金箍棒”這一情境:金箍棒太大了,我們應該想個辦法把它變小,才好放進耳朵里,然后再把金箍棒變大。同學們,你們能快速幫孫悟空把金箍棒先變小再變大嗎?這樣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圖形的拉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
由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嘗試、去發(fā)現(xiàn),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了學生。
三、精心設計學習任務,還學生學習選擇權
任務是信息技術課上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學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看到自己完成的任務作品。任務驅動法一方面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們設置的任務要具有層次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收獲,都能體驗學習的成就感。為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我把學習的選擇性貫穿于信息技術教學和實踐活動之中。
1.學習內容的選擇
在教學“復制與粘貼”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節(jié):唐僧師徒發(fā)現(xiàn)兵器被偷走了,你愿意幫一幫他們嗎?請同學們打開名為“幫師徒四人派發(fā)兵器”的文件,你知道這些兵器分別是誰的嗎?現(xiàn)在師徒四人面前都有一個盒子,你能快速把這些兵器放到每個人的盒子里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首先自主探究,然后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了哪個問題就先解決哪個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習的選擇性和生成性。
2.學習方式的選擇
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我一般設計三種學習方式供學生選擇:通過自主探究能完成的學生,可自由發(fā)揮完成任務;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可以參考學習單上的文字和圖片提示說明完成任務;借助學習單無法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參考微視頻或者舉手要求教師和同學的指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學習方式,這樣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四、靈活使用信息化工具,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工具越來越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資源也越來越豐富。例如授課前,我把學生的名單全部導入班級優(yōu)化大師,并把學生的照片對應名單導入進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隨機點擊學生的頭像提問,還可以及時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這種方式比傳統(tǒng)的問答模式更具吸引力,也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又如在教學“遨游因特網”一課時,我用希沃授課助手軟件把學生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拍下來上傳到計算機。學生看到自己或者同學出現(xiàn)的錯誤,會提高注意力去關注,這對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類似的信息化工具和平臺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愿意去嘗試,我們的課堂教學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我們只有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多參與一些積極有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快快樂樂地獲取知識,輕輕松松地提高信息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