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軒
初秋的樣子還不夠鮮明,雖那大街小巷里落葉已鋪落在地,但是空氣中翻滾的熱浪和毒辣的日光,卻不曾讓人感覺秋天已至。
今天中午的食堂飯菜令我有些詫異,沒想到會有藕餅。我拿了一碗便迫切地坐到了位置上,沒錯,藕餅就是這種香脆的感覺,雖味道不錯,但在我看來,和奶奶做的比起來,多少是有些差距的。
十月一號我終于可以回老家了,雖在蘇州,但懷鄉(xiāng)的胃卻早已啟程。
古老的青石板似乎無盡地延伸下去,青色的苔蘚掩蓋了它們的滄桑歲月,悄悄生長著,那街兩旁的房屋是我的童年,那房屋頂上煙囪中冒著的淡煙和飄出的香氣,就是我的全部。奶奶常讓我去莊上買些東西,用老家的話說,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不過做這份差事我也蠻樂意的,那交易成功的愉悅感常能讓我得意好一陣子。
奶奶是不常做藕餅的,因?yàn)槟棠碳也⒉凰愀辉?。但貧窮不等同吝嗇,即使貧窮,奶奶也愿意為我們奉獻(xiàn)一切。肉常常是半肥半瘦的,藕也必是親手種的。那一段段藕從泥塘中拔出來的時候,奶奶總揀最大、最美的那段。我猜這想必也是她將最好的留給我們而自己舍不得吃的。那藕切開時的一條條細(xì)絲還頑強(qiáng)地連在一起,就像奶奶和老家一般不愿分開。村里的人們是天上的浮云,來了又走了,現(xiàn)在剩下的人也越來越少,無論家人怎么勸她,她都不聽,最多只離開一小段時間,就匆匆地回去。她是一棵樹,在此扎了根,便不再離開。
將藕片和肉依次夾在一起,就成了藕餅,其實(shí)具體的做法,我大都忘卻了。因?yàn)槲抑还芡?,那時還不知道奶奶的辛勞,現(xiàn)在想起,我是可惡的,令自己都感到憎惡。
藕餅出鍋了,這皮是脆的,肉是嫩的,藕是香的。真的,這味道是無與倫比的,是我最渴望的鄉(xiāng)情。
可我呢?終究只能是浮云,父母總說,我是出生在蘇州的,我想也是的罷。可我總有一種擔(dān)憂,我在長大,奶奶卻在衰老,能陪奶奶的時光越來越來少了,要是她哪一天突然不在了,怎么辦?所以我只能努力地,盡我最大的努力地銘記住這家鄉(xiāng)的味道,奶奶的味道。
想到這兒,我又咬了一口筷子上的藕餅,我想我已記住了吧。
(指導(dǎo)教師:曹小玲)
一學(xué)就會:
巧用對比,突出作者所思所想
本文的記敘條理是清晰的,明確的。以在食堂吃藕餅為開端,然后回憶起奶奶做的藕餅,銜接自然流暢,最后道出文中主旨,感情也再一次得到升華。濃濃的感動融化在這一美食之中,讓讀者也產(chǎn)生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善用對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亮點(diǎn),在對比之中,道出了對奶奶的真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