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
壯族扁擔舞又稱打扁擔、打虜列、谷榔、打榔等,流行于紅水河流域,以廣西都安和馬山為代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六,馬山縣各個村莊的曬谷場都熱鬧非凡,人們聚集在此表演壯族扁擔舞,以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2010年,馬山壯族扁擔舞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后曾兩次代表廣西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文藝表演,均榮獲一等獎。2013年,馬山壯族扁擔舞與壯族三聲部民歌一起走出國門,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贏得當?shù)赜^眾的贊譽。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壯族扁擔舞,馬山縣將壯族扁擔舞引入校園,并聘請壯族扁擔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莫菊花為各校藝術教師傳授技藝。教師們學成歸校后紛紛“開枝散葉”,成立校園壯族扁擔舞隊。本期,我們走進馬山電白小學,看看該校的同學們是如何跳壯族扁擔舞的。
馬山電白小學坐落于馬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內(nèi),是馬山縣和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共同推進教育扶貧、重點打造的一所公辦學校。學校十分注重挖掘馬山縣非遺本土文化,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如建立“馬山文化三寶”社團,在校園文化長廊開設“文化三寶”專欄等。學校的音樂老師從報名參加“馬山文化三寶”社團的同學中,選出樂感和舞蹈能力較強的同學組成了壯族扁擔舞隊,并把壯族扁擔舞的傳統(tǒng)舞蹈套路和少兒舞蹈動作相結合,編排出校園壯族扁擔舞,利用體育大課間和社團課的時間,教授給舞蹈隊的隊員。
據(jù)學校壯族扁擔舞隊的指導老師楊平介紹,壯族扁擔舞的擊打方式眾多,如蹲打、弓步打、站打、走打、跑打等。壯族扁擔舞擊打動作完成得好與壞的關鍵在于舞者是否會用手腕發(fā)力,而要想掌握好手腕發(fā)力的技巧,就必須嚴格按要求作扁擔握姿、舞蹈站姿等基礎動作的訓練,這樣手腕才能發(fā)上力,扁擔的擊打聲才會清脆。
壯族扁擔舞的背景音樂通常是鼓聲和壯語呼號,所以每位隊員都要踩著鼓點掌握好節(jié)拍,才能使扁擔的擊打聲統(tǒng)一。一支壯族扁擔舞往往要變換三到五種隊形,因此,為了讓每位隊員都走對隊形,并記住每個動作,楊老師還編好了動作口訣。每次訓練課上,都能看到同學們手執(zhí)扁擔,嘴里念念有詞:“咚下咚下咚咚咚上,咚咚右左右,咚咚上下上……”。通過數(shù)節(jié)拍、記口訣,同學們不到一個學期就熟練掌握了一支壯族扁擔舞的動作套路。六(1)班的羅勻喬說:“每個新學期開學,我們都要學習新的壯族扁擔舞??旃?jié)奏的壯族扁擔舞讓人快樂,我們都喜歡。”
“咱們壯族的扁擔會唱歌,扁擔在我們的手上就是動聽的舞曲?!蔽澹?)班的張金鳳頗為驕傲地說。每年學校的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熱情奔放的壯族扁擔舞都會作為開場舞登臺表演。學校的壯族扁擔舞隊還多次獲獎:2020年獲馬山縣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金獎,2021年獲第四屆全區(qū)小學生壯語才藝表演賽三等獎……此外,學校還獲評為第一批全區(qū)鄉(xiāng)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第一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教育示范學校。
“壯族扁擔舞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舞蹈素養(yǎng),如節(jié)奏感、肢體協(xié)調能力等,還有利于傳承壯族特色民族文化。今后我們會把壯族扁擔舞納入體育大課間,創(chuàng)編出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的壯族扁擔舞課間操?!毙iL黃紅梅表示。
知識鏈接:
壯族扁擔舞源于“舂米”,最初的壯族扁擔舞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石槽上用扁擔敲打。后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人們用長凳或木槽替代石槽。表演者有4~20人不等,大多以女性為主。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木槽或長凳,模擬耙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動作的姿勢,呼喊節(jié)奏,并用扁擔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剛勁有力,被譽為“廣西民間舞蹈一枝花”。04447A44-78DA-4B5F-9386-38AC4853D9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