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莉麗,胡春華,吳 丹,石 萍
(武漢市皮膚病防治院,湖北 武漢,430030)
汗管瘤是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的一種腺瘤,好發(fā)于女性,多在青春期發(fā)病,研究提示本病與內分泌紊亂有關[1]。雖然汗管瘤病變屬良性,但眼周汗管瘤嚴重影響女性美觀,因此治療時注重安全性,少損傷,在保證治療效果的情況下盡量使病損皮膚恢復到原有狀態(tài)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調查評價低能量高頻電凝法對于眼周汗管瘤的治療優(yōu)勢,遠期療效及復發(fā)情況相關因素分析。
研究對象為2016-2020年間到我院門診接受低能量高頻電凝法療程治療的600例汗管瘤患者,跟蹤至2020年底。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眼周多發(fā)汗管瘤患者;②采用低能量高頻電凝法完成治療療程;③連續(xù)跟蹤隨訪且接受隨訪調查。研究最終納入患者254人,女性251名,男性3名。采用問卷星網絡問卷開展一對一的隨訪調查,調查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1歲,中位數30歲,平均治療次數為3.78次,治療次數中位數為3次。
應用上海滬通電子有限公司的G350-B 型高頻電刀的點凝模式進行治療。治療步驟為:①外敷麻藥30-60分鐘;②麻藥起效后局部皮膚消毒;③治療前先在患者大腿或手腕部位放置板狀電極;⑤在通電狀態(tài)下,將電凝針與皮膚呈90度直角刺入汗管瘤,根據經驗調節(jié)治療參數為4-7W 之間,手感明顯穿透表皮后即刻取出,針尖有粘滯感。散在汗管瘤在中心部位刺入即可,融合連片汗管瘤在皮損上每間隔約2mm布下一個治療點;⑥電凝后透過站立式放大鏡,用電凝針在非通電狀態(tài)下機械搔刮治療部位直至露出肉色基底,則一個汗管瘤的治療完成。每次完成全部皮疹的治療。間隔兩個月以上根據情況復診。
通過查閱文獻,設計汗管瘤患者治療滿意度調查問卷,收集患者對治療效果、滿意情況和治療后復發(fā)情況及相關因素,數據采用EXCEL2007進行整理,采用SAS9.1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將這254名患者治療前和最后一次治療后3個月效果的對比照片分別呈現給患者本人和皮膚科專家,將二者對于治療效果評價進行對比分析,采用線性卡方檢驗得出:χ2=0.8071,P=0.3690,說明二者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患者對治療效果評價與醫(yī)生評估結論是一致的。
患者治療次數與治療滿意情況采用Spearman 秩相關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患者治療次數與第一次治療后滿意度r=-0.0313,P=0.6195,二者相關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患者治療次數與最后一次治療后滿意度r=0.2249,P=0.0003,二者呈正相關,治療滿意度隨著治療次數增加而提高;患者滿意度相關分析因素中得分最高兩項為療效因素中愈后皮膚狀態(tài)包括毛孔,水分,彈性,光澤情況接近周圍皮膚;良好的治療體驗包括治療者在治療過程注重溝通和觀察患者反應并及時作出相應調整,態(tài)度認真,操作熟練。
患者對眼周汗管瘤治療后復發(fā)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分為復發(fā)和未復發(fā),探討患者是否存在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將是否復發(fā)作為因變量(復發(fā)=1,未復發(fā)=0),納入的自變量婚姻狀況、生育情況、吸煙史、飲酒史、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史、藥物過敏史、手術史、皮膚磨消術史、激光史、汗管瘤家族史等基本資料,采用逐步向前回歸法篩選變量,自變量納入標準為0.10,排除標準為0.15,模型總體檢驗結果:Likelihood Ratio=3.984,P<0.05,總體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模型的指標為生育情況,說明生育孩子是致使汗管瘤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每生育一個孩子,眼周汗管瘤復發(fā)的危險性增加44.8%。
圖1 病例1
表1 汗管瘤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分析
研究發(fā)現汗管瘤一般病程較長,患者面部皮損多有連片融合現象,可深達真皮淺層,呈現皮膚表面的皮損面積小于基底面積的特點,故以祛除為主的激光、冷凍或者燒灼等治療方法[2]在治療范圍上會大于或等于皮損面積,在深度上會到達基底層或真皮淺層,產生不同程度和性質的并發(fā)癥[3],包括凹坑,色減,局部皮膚彈力纖維受損失去原有彈性。我院結合2008年起使用CHR 型多功能手術治療儀治療汗管瘤[4]的實踐操作經驗,借鑒趙邑[5],黃麗萍[6],Lee SJ[7]等對于融合成片的皮損治療方法形成了使用針狀電極的低能量高頻電凝療法。其治療優(yōu)勢表現為:一、對周圍皮膚損傷?。孩僦委煼秶?,局限于皮損內部,小于皮損范圍,深度上可達皮損基底層;②治療能量低,治療全程無出血,微火花或無火花,治療后無明顯腫脹;③治療接觸面小,采用平頭直徑為0.3mm的電凝針,以與皮膚90度角進針減少接觸表面皮膚截面積。利用電凝針頭與皮膚接觸瞬間產生的高頻電流達到垂直破壞至瘤體基底的效果,④治療停留時間短,刺入后即刻取出時,針頭有黏滯感。二、治療更精準:①治療全程透過站立式放大鏡,對皮損觀察和布點更準確;②治療后用電凝針在未通電狀態(tài)下,機械搔刮掉電凝后變性的皮膚組織直至露出肉紅色基底,避免未完全破壞的變性皮損組織再生。三、注重治療和回訪體驗:治療過程中關心患者體驗和感受并做出相應的調整,通過建立微信群延伸了對患者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后的全療程實時跟蹤和遠期回訪,加強了醫(yī)患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患者在治療前的心理建設、間隔期的情緒穩(wěn)定和強化療程的完成度。
研究發(fā)現,通過低能量高頻電凝療法加強治療效果外,美容效果得到加強。采用間隔2-3mm的針孔法和衛(wèi)星法治療可保證病損間的正常組織如同上皮島,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爬行修復[8]。我院治療汗管瘤通過照片和患者本人評分觀察發(fā)現愈后皮膚狀態(tài)與周圍皮膚一致,維持原有皮膚毛孔,水分,紋理和光澤,跟蹤兩個月左右,可見單個瘤體變小、成片融合的瘤體變得散在,可進行下次治療。一般治療3-5次。
治療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在治療較大和融合成片的汗管瘤時不要急于求成,布點距離過于接近或在單點上多次電凝,可能出現點狀色素脫失的現象,可事先跟患者告知,要經常清除針尖處碳化以便順利治療。
復發(fā)相關因素中顯示生育因素成為致病的最大因素,與常建民等[9],王月華等[10]的結論相符。作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孕期和產后角色適應帶來的心理變化,生活狀態(tài)以及睡眠形態(tài)的改變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患者內分泌系統(tǒng)的紊亂而導致汗管瘤的發(fā)生。李婭娣[11]等認為治療次數是眼瞼型汗管瘤復發(fā)的保護性因素,而本研究經遠期追蹤觀察患者治療次數與汗管瘤復發(fā)情況r=-0.0759,P=0.2280,二者相關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顯示治療次數與眼周汗管瘤復發(fā)相關性不大,可能與遠期追蹤包括更多生育的案例有關。
通過遠期追蹤證明我院低能量高頻電凝法治療眼周汗管瘤療效確切、損傷輕微、無出血,復發(fā)少,較好地平衡了治療效果與美容效果之間的關系,獲得了較高的患者滿意度,適于臨床推廣。
表2 汗管瘤患者治療后復發(fā)情況危險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