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翠
健康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精神、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其中社會心理的健康在人生的發(fā)展過程中至關重要。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始于學齡前期[1],學齡前期兒童身心發(fā)育較快,運動、感覺和認知的發(fā)育處于關鍵階段,是個體嘗試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時期[2],然而由于外界環(huán)境或者兒童自身原因導致的心理行為問題,對兒童各方面的成長發(fā)育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進而可能加重社會負擔。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進一步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相關研究表明,學齡前期兒童在社會行為、情感問題、行為表現以及自我意識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3],且與家庭因素的影響息息相關[4],而現存的研究都是將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為聚類,將研究對象作為一個同質整體,忽略了個體異質性。本研究通過調查2020年轄區(qū)內3所幼兒園兒童的基本情況,利用“長處和困難問卷”[5]從父母的角度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交往等多方面評估得分情況,采用潛在類別模型分成不同的類別,以描述不同類別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提升兒童早期發(fā)展服務能力提供理論依據,進一步提高兒童身心健康。
1.1 一般資料: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2020年上海市朱涇鎮(zhèn)3所幼兒園所有學齡前兒童的監(jiān)護人開展橫斷面問卷調查。所有參加調查兒童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剔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納入有效問卷816份。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調查問卷分成基本情況調查和“長處和困難問卷”(SDQ)量表兩部分。基本情況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包括性別、年齡、獨生子女、家庭類型、照管方式、家庭月收入、孩子身體健康狀況、孩子每日體力活動時間、孩子日常完成作業(yè)、閱讀書刊雜志等的平均時間以及起床睡覺的時間等?!伴L處和困難問卷”(SDQ)(父母版)量表是一個簡明的行為篩查問卷,是由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杜亞松等進行修訂后,應用于上海地區(qū)的常規(guī)模式問卷,從父母的角度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交往等多方面進行比較全面的評估,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5]。
1.3 質量控制:調查開始前由調查員進行指導和說明,問卷收回并及時由質控員質控,及時對接兒童父母填補缺漏項。數據實行雙錄入并進行邏輯校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采用Mplus 8.4進行潛類別分析,探索社會心理問題的潛在類別數,根據后驗概率將表面同質的社會心理問題聚類到不同的社會心理問題模式即潛類別[6]。潛在類別分析(LCA)模型適配檢驗指標主要有Log Likelihood檢驗、信息評價指標Akaike信息準則(AIC) 、貝斯信息準則(BIC) 、調整的貝葉斯信息準則(aBIC)、平均信息量(Entropy)、 羅夢戴爾魯本校似然比檢驗(LMR檢驗)和基于Bootstap的似然比檢驗(BLRT)等。如果一個模型具有更高的Entropy值,更低的Log Likelihood值、AIC值和BIC值,LMR達到顯著性,則說明這個模型的擬合程度高。LMR和BLRT兩個指標的P值達到顯著水平,說明K個分類模型較K-1個模型擬合效果更好[7]。在此分類基礎上采用SPSS 23.0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不同類別兒童社會心理問題的相關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 社會心理問題潛在類別:運用LCA,綜合AIC、BIC、ABIC、Entropy、LMR、BLRT等得出三分類是適合本數據的最優(yōu)模型,見表1。在此基礎上得到3個潛在類別的條件概率(圖1,目錄后):高危心理類(23%),一般心理類(7%)和正常心理類(70%)。
表1 社會心理因素的潛在類別模型適配指標
2.2 社會心理問題潛類別分布的相關因素分析:基于潛在類別模型的分類結果,以正常心理類別為參照,將年齡、性別、孩子是否為獨生子女、孩子父親文化程度、孩子母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照管方式、家庭月收入、父母一方是否外出務工、孩子身體健康狀況、每日體力活動時間(h)、孩子日常學習的平均時間(h)、視屏平均時間(h)、左右眼視力及BMI作為自變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探究不同類別兒童社會心理問題的相關因素,見表2。
表2 學齡前兒童社會心理問題潛類別分布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自變量高危心理類P值OR(95%CI)一般心理類P值OR(95%CI)家庭類型 父母與未婚子女>0.050.445(0.198~1.001)>0.050.726(0.181~2.917) 祖(外祖)父母、父母與未婚子女>0.050.534(0.237~1.202)>0.050.582(0.145~2.339) 父親或者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0.050.828(0.255~2.685)>0.051.158(0.151~8.866)家庭月收入(元) 3000~5000>0.052.21(1.036~4.717)>0.051.313(0.368~4.688) 5000~8000>0.051.337(0.901~1.983)>0.050.779(0.391~1.551)孩子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0.051.155(0.622~2.144)>0.051.488(0.564~3.925)孩子身體健康狀況良好>0.050.675(0.415~1.096)>0.050.468(0.224~0.979)右眼視力 ≥5>0.051.174(0.213~6.485)>0.050.84(0.063~11.177) 4.9>0.050.897(0.169~4.759)>0.050.466(0.037~5.838) 4.6~4.8>0.051.13(0.224~5.692)>0.050.852(0.077~9.465)左眼視力 ≥5>0.051.486(0.198~11.178)>0.050.579(0.041~8.117) 4.9>0.051.686(0.233~12.224)>0.050.691(0.054~8.821) 4.6~4.8>0.051.684(0.247~11.471)>0.050.563(0.05~6.31)BMI 偏瘦>0.050.661(0.266~1.642)>0.050.381(0.078~1.876) 正常>0.050.717(0.323~1.592)>0.050.89(0.236~3.36) 超重>0.050.645(0.259~1.607)>0.050.291(0.052~1.643)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與正常心理類相比,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OR=0.445,P<0.05,)、長時間的日常學習(OR=0.785,P<0.05)、孩子身體健康狀況良好(OR=0.468,P<0.05)是出現社會心理問題的保護性因素,男童(OR=1.464,P<0.05)、母親的文化程度低(OR=5.969,P<0.05)、家庭月收入低(OR=2.21,P<0.05)、獨生子女(OR=2.247,P<0.05)、孩子在家期間由爸爸照管(OR>1,P<0.05)以及較長的平均視屏時間(OR=0.18,P<0.05)都會增加出現社會心理問題的風險。
3.1 學齡前兒童社會心理問題的潛在類別特征:本研究采用潛在類別模型將學齡前兒童的社會心理問題劃分為3個潛在類別:高危心理類、一般心理類和正常心理類,該分類方式與劉文[7]把兒童分為低危型、中間型和高危型三類的做法相似。潛類別結果顯示,“高危心理類”在所有指標上都有較高的條件概率,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和同伴交往問題這三個指標的得分概率都超過了30%,說明高危兒童社會心理問題較為嚴重?!耙话阈睦眍悺敝兄挥型榻煌鶈栴}這個指標的得分概率為30%,相對較高,其他指標都低于20%。“正常心理類”除了同伴交往問題指標的概率為10%外,其他指標的條件概率均較低。提示學齡前兒童亦存在較多的社會心理問題,而在這三類中,同伴交往問題尤為突出,不容忽視。
3.2 學齡前兒童社會心理問題的相關因素:男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獨生子女、孩子在家期間由爸爸照管以及較長的平均視屏時間都會增加出現社會心理問題的風險,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長時間的日常學習、孩子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是出現社會心理問題的保護性因素。
男童發(fā)生高危社會心理問題的風險是女童的1.464倍。與以往研究中男童多動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問題和親社會行為異常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女童的結果一致[8]。現代社會家庭中,過度溺愛、期望過高都會引起兒童心理壓力過大,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兒童自我為中心、孤僻敏感或者產生攻擊性行為,導致同伴交往困難,提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根據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家長養(yǎng)育的學齡前兒童發(fā)生社會心理行為的檢出率更高[9],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兒童的教育上毫不懈怠,除學習教育之外,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均能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相對于5 000~8 000元的月收入家庭,更低的3 000~5 000元收入家庭中孩子發(fā)生社會心理問題的危險性要增加1.21倍。有研究發(fā)現,家庭貧困、父母拮據會導致兒童心理平衡發(fā)生心理行為問題,并具有代際傳遞的特點,在健康促進過程中,應更加關注低收入、生活困難家庭的兒童[10]。獨生子女的家庭往往比較溺愛、過分擔心和過度保護孩子,對其行為約束較少,導致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孩子在家期間由爸爸照管,可能會因為父親角色的不夠細膩而未能及早觀察到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以致后期發(fā)生不良的社會心理問題。視屏時間與心理問題的正相關性已被證實[11],且兒童處于認知發(fā)育的初級階段,網絡游戲中的虛擬世界給兒童營造理想化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容易產生矛盾感,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故而在家庭教育上建議父母嚴格把控孩子玩電子產品、看電視的時間。
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的親密度呈顯著負相關[12],親密的家庭關系會營造幸福的兒童成長環(huán)境,這與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息息相關。能夠長時間學習的兒童不容易出現社會心理問題,這可能與兒童在學習品質上具有更強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有關。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兒童不容易出現社會心理問題,所以要防止心理問題的發(fā)生,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每天堅持體力活動,使兒童從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3.3 啟發(fā)和建議:為了切實提高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建議構建學?!彝ァ鐣A教育改革共同體,充分發(fā)揮學校的陣地教育、家庭的基礎教育以及社會的平臺依托教育,深入開展各類兒童早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同時,提高社會人群的心理衛(wèi)生保健意識,及早發(fā)現兒童潛在的心理行為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切實降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