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德廣
哲學是聰明學。哲學是人對于世界、對于人類、對于自己的認識。中國的儒家哲學強調(diào)人與人的關(guān)系應當是“親善、仁愛”,應具有“溫良恭儉讓”五德人品。告訴人應該“有什么”,應該“做什么”。包括“剛健有為”“厚德載物”“忠義廉恥”等。而中國的道家哲學則更多地強調(diào)人“不該做什么”,即“無為”。道家的“無為”思想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做不該做的事”。老子還說過“為無為”,意即不做“不該做的事”,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標。
在現(xiàn)實社會里、日常生活中,儒家的“有”,道家的“無”,到處可見,均不可缺。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家長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愛學習、愛勞動,同時又教育他們不罵人打人、不亂扔東西等。社會公德要求公民做到“五講四美三熱愛”,同時又要求做到“七不”,包括不隨地吐痰、不亂穿馬路等。學校要求學生要努力學習、嚴以律己、全面發(fā)展,同時又要求學生不做“不該做的事”,包括上課遲到早退、無故曠課、在課堂上玩游戲、考試作弊等。又如在面臨全國這場嚴重的新冠肺炎病毒抗疫防疫期間,主管部門規(guī)定要做好疫苗接種、做好核酸檢測、封閉時要居家防護、出門要戴口罩等,同時還要做到防疫期間的“無”,即不要擅自外出、不要聚會聚餐、不要隱瞞行程等。
由此可見,“有”的積極意義是“應該”做什么,“無”的積極意義是“不該”做什么。二者均不可缺。從某種意義上講,“無為”(不做不該做的),比“為”(做該做的事)更艱難、更高尚。所以老子又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認為,人的道德境界有四個層次:“上德、下德、上仁、下仁”?!吧系隆笔亲罡呔辰纭_@里的“以”是目的、動因?!吧系隆敝藳]有個人目的、個人私利,而是自然地、自覺地做“不該”做的事。這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很強的自律能力才能做到。老子的“無為”“為無為”,就是倡導要做“上德”之人。這是我重讀《道德經(jīng)》的新的、粗淺的體會。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上德”之人。共勉之。
在上海遭遇嚴重疫情期間,全國有3萬8千多名醫(yī)護人員馳援上海。數(shù)十輛、數(shù)百輛大巴浩浩蕩蕩開進上海,車上裝滿了食品、蔬菜、水果……還掛著“感恩上?!钡臋M幅,我不禁熱淚盈眶。祖國偉大,祖國人民偉大!昨天來我們小區(qū)做核酸檢測的是安徽醫(yī)護人員。他們凌晨3點起床,7點多抵達上海,連續(xù)工作一天,(自備午餐)又返回安徽。她們認真、精細的工作態(tài)度,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和敬佩。做完檢測后我回到家里久久不能平靜,佇立在窗口凝視著靜悄悄排隊的居民和安徽來的醫(yī)護人員。下午3點左右,檢測順利結(jié)束了。我真想下去歡送并致謝,但“足不出戶”的指令不可違背,于是突發(fā)奇想,用笛聲感謝她們、歡送她們吧。我站在16樓窗口吹起了《望星空》,對所有支援上海的醫(yī)護人員表達誠摯謝意和衷心感謝!
楊德廣吹笛感謝安徽醫(y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