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杭 杭州市民生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青少年目前正處于探索同一性、建立身份認同的關鍵期,特別是在進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識增強,內心沖突增加,易沖動。隨著社會變化的不斷加快,青少年的問題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善的社會心態(tài)?!痹谏鐣睦矸阵w系建設中,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杭州市民生公益服務中心,作為一家專注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組織,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各類的心理支持。
小琴從小到大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她并不是主動來咨詢的,而是因為同桌看到她用美工刀劃傷自己,感到害怕于是就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讓小琴找心理老師。她告訴心理老師,她只是想偷偷地發(fā)泄一下情緒,沒想到把同桌給嚇到了。她從很早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的狀態(tài)好像不太對,為了不讓老師、同學、父母看出來,在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候都裝作沒事一樣,甚至有時還要很熱心地幫助別人,其實都是在努力不讓別人嫌棄自己;但是每天回到家,關起門來寫作業(yè)的時候就會莫名其妙地想哭,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價值。她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越想專心到作業(yè)上,就越辦不到。
她每天作業(yè)都會做到很晚,父母總會催她快點寫,不要總是磨蹭。每天完成作業(yè)差不多要將近半夜,第二天還要按時起床上學,由于睡眠不足,她總感覺昏昏沉沉。她想和父母說的時候,等待她的就是“別想那么多,抓緊學習”。父母認為哭是懦弱的表現(xiàn),他們以前喜歡向別人炫耀她的成績,但是她現(xiàn)在成績也只是普普通通,離他們的要求還差得很遠。小琴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父母一直認為自己不用功。
她一直都認為學習是她要做的最重要且擅長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她連這件事都做不好,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個漩渦中,不管怎么掙扎只是越陷越深。她感覺好像被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包圍,壓得喘不上來氣,又不知道能和誰說,不知為什么想用刀劃自己一下,讓自己感覺好過點。
類似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工作中不斷會遇到。2020年中科院的研究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的抑郁篩查率為24.6%,但是其中主動就醫(yī)或者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只占20%不到。我們會感覺好像青少年越來越脆弱,問題頻發(fā),這促使我們從多角度去探究青少年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們采用長處和困難問卷(SDQ)對杭州地區(qū)323名11—16歲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的問卷調查,主要包括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同伴交往,以及親社會行為共5個因子,25個條目,5個因子的得分反映了在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及嚴重程度。
?
首先,從調查問卷中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方面的問題明顯。在實際的咨詢中也有同樣的情況,有超過30%來咨詢的孩子是因為人際交往問題。很多孩子告訴咨詢師,他們認為“交朋友沒有用,交朋友是浪費時間”。不難看出,現(xiàn)在的同伴更多的是競爭關系,而不是可以彼此支持和鼓勵的。同伴交往問題的類型通常分為封閉與逃避、自我與懷疑、偏激與沖突等類型。
其次是青少年的情緒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焦慮。在行為上主要體現(xiàn)為適應障礙、強迫行為、厭學、網(wǎng)絡游戲成癮、親子沖突、自我傷害等。在咨詢中遇到最多的問題是游戲成癮和厭學的問題。
在做青少年工作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并不是以單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孩子的厭學問題,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是孩子不去上學,所以會有部分家長認為厭學就是抵觸學習,有些家長也會武斷地認為,孩子就是偷懶,不愛學習。用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讓孩子回到學校,但往往很難實現(xiàn)。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孩子厭學是有不同因素的,可能源于不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與同學人際關系不好,與老師有矛盾,學習困難。另外,親子關系的沖突也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行為,不解決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是很難讓孩子回到學校的。很多研究也表明,在臨床上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抽動障礙、焦慮障礙與抑郁障礙共患,社交障礙與強迫障礙共患等,在與品行障礙共患時,青少年容易發(fā)生危害社會的行為和事件。
在對49名情緒異常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中發(fā)現(xiàn),有80%以上的青少年表示,父母從來沒有認真聽自己說話,或者是父母總是在指出自己的缺點。其中一位因為長期的抑郁情緒,已經發(fā)展到有自傷行為的學生在輔導中提到,父母明明很在意孩子的成績,但又要表現(xiàn)出自己是非常寬容支持孩子的形象。每次孩子考不好的時候,父母也不會罵自己,總是鼓勵自己,盡力就好。
有一次,她不小心看到爸爸和班主任的微信,爸爸在微信里說了很多她在家的表現(xiàn),也反復叮囑老師,要把她“看”緊一點,成績不好是因為不夠用功。突然覺得父母很假,他們假裝不在意,假裝關心自己,以后再也不會相信他們了。
當咨詢師提出她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需要父母一起參與,幫助她改變現(xiàn)狀時。她馬上拒絕了,她說:“他們一定認為我沒事,這些都是我的借口。他們除了成績,根本不關心我,讓他們知道以后,可能會覺得我給他們丟人了,就不讓我過來了?!笨梢姡改缚偸前粗约旱慕涷灪蜆藴逝c孩子交流,他們會感覺孩子“脆弱”,所以總是想辦法讓孩子變得堅強起來,卻不接納孩子的“脆弱”。
大部分中小學校,每天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在0—5名之間,并且很大一部分學生是被轉介(即因班主任、任課老師、心理測評的結果要求前來的)而來進行心理咨詢的,孩子擔心自己來咨詢會被“貼標簽”,所以不敢主動來求助。
學校的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較少,任課老師的專業(yè)能力欠缺,班主任管理班級事務較多也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出現(xiàn)行為和癥狀時,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傾訴。
目前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方法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實際上,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復雜的,既有學校的因素,也有家庭、同伴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關注發(fā)展比關注問題更重要。
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于20世紀末提出一種關于兒童發(fā)展的解釋方法—生態(tài)系統(tǒng)論。這個模型將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描述為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結構,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賴以生存的微系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則是影響青少年發(fā)展的宏系統(tǒng)。有學者曾指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xiàn)于學校。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系統(tǒng)出發(fā),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保護。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也讓更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幫助孩子學習適應性的行為、合理地表達情緒情感,并能及時地識別孩子早期的心理問題等方面,都肩負著重要的責 任。
家庭系統(tǒng)是否運轉正常,親子關系是否良好,會反映在青少年的學習、情緒、人際交往等多個方面。因為構建安全、溫暖、接納的家庭環(huán)境,采取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學校也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家長課堂,幫助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特征與規(guī)律,調整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
學生和老師朝夕相處,因此老師作為學生的重要資源,對學生的心理困擾起到支撐和幫助。中小學的心理老師、任課老師、班主任等應將心理健康和自己的教學工作相結合,人人都能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護航者。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偏見、污名和歧視,以促進救助的行為。阻礙兒童青少年尋求心理健康專業(yè)幫助的因素,主要是擔心被認為不正常,以及對精神障礙的擔心和恐懼。每個人在一定的壓力下,都有可能出現(xiàn)心理、情緒、行為問題。青少年的復原力很強,雖然因為外界的原因幾次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很大,但出現(xiàn)問題后積極幫助干預的效果也很明顯。因此要通過科普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阻礙尋求幫助的障礙,鼓勵推動求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