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松青
要讓我說出最受家長歡迎的政策,有兩個我張口就來——其中一個是國家出手整治網(wǎng)絡(luò)游戲,對認(rèn)證為未成年人的用戶,堅決執(zhí)行時段時長控制和消費金額限制,每周五、六、日晚僅8:00-9:00 一個小時允許對未成年人開放。此舉得民心快人心,孩子身心健康,家長神清氣爽,國家未來有望。
那么搶出來的時間可以去哪兒呢?正好,可以回歸孩子成長所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開發(fā)塑造?。∮袃蓚€萌娃和背后明智媽媽的做法就值得效仿。
有一位兩歲萌娃,癡迷面點制作,腳踩板凳才能夠著廚房案板,搟的面餅又大又薄又圓,堪比自己的身子大小,不時還捻起一撮干面粉撒一撒。做拉面會掂會蕩,做“貓耳朵”會用大木梳靈巧地一滾成形,頗有點老師傅的節(jié)奏。無論是用塑料罐口卡出大小一般的各色餃子皮,還是小胖手搓捏之間變出形色俱佳的元寶、玉米、南瓜饅頭,豬八戒、冰墩墩、小烏龜包子,已經(jīng)有點藝術(shù)家風(fēng)范了。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看上去大光頭上囟門還沒長合的小家伙,一把小剪刀上下翻飛剪出大白鴿的紅色尖嘴、栩栩如生的翅膀羽毛后,作品排排坐好,小手輕輕呵護撫摸白鴿的頭頸,這一瞬的童心乍現(xiàn)不禁讓人破防。成人世界難以領(lǐng)略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在此顯現(xiàn),怎能不被治愈呢?
另外一位五歲萌娃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異曲同工,主要“禍害”的是下鍋前的各色蔬果。一個花菜、一個香瓜一結(jié)合,一只喜洋洋橫空出世;一盒牙簽、一個土豆一結(jié)合,一個小刺猬以假亂真。香菇加上頭尾長出四足變身小烏龜,螃蟹只留兩腳接個長龍變成蜈蚣,茄子挖空變高跟鞋,蘿卜能變小老鼠。
媽媽這邊水開了、油熱了等菜下鍋,萌寶還“霸占”著物料靈感大發(fā)呢。孩子守著一桌子創(chuàng)意果蔬作品抬眼望向媽媽的小表情和媽媽“忍無可忍”的一臉無奈妙趣橫生。
其實不言自明的是,在背后,媽媽們使了多少的巧勁啊!沒有媽媽們用心良苦的啟發(fā)引導(dǎo),容錯糾錯,哪能挖掘出孩子們的所愛,又能加以堅持,成就為孩子們的所長呢?在學(xué)中玩,玩中學(xué),恰恰遵行了教育的規(guī)律。
這就要說到另一項我要給出好評的教育新政了,那就是勞動課程的付諸實施!曾幾何時中國孩子被詬病為只會學(xué)習(xí)不會生活,只有成績沒有技術(shù),只有文憑沒有能力,新政必將帶來徹底改觀。各個年齡不同年段均有明確的目標(biāo)要求,小小勞動課將帶來國人動手能力的整體提高!
找到所愛,只有先動手,方能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實踐中長本領(lǐng),在流汗中磨意志,立德樹人才不會流于空洞。沒有動手,就不要清談什么本手、妙手、俗手了,都只是“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