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疫情防控下,上音全校封閉管理期間,校園里,由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學們共同自發(fā)組成的小型樂隊,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特別的、生動的“陽臺”音樂會。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圖片提供/ 上海音樂學院IP SHANGHAI
上海疫情中,高校封閉時間很長,學生在校生活是怎樣的?教學如何堅持?
四五兩月間的大學,網課和學習仍在繼續(xù),很多師生做起了志愿者,用愛心和耐心帶給大學“家”一般的溫暖,用暖心呵護高校學子。
“疫”路同行,你我相伴,在這特殊的季節(jié),上海高校里的師生用他們的熱忱與堅持化解著疫情的寒冷。
雖然遭遇疫情,但是上海各高校的教學工作通過網絡仍在有序進行,學生們在宿舍中并非無事可做。
在復旦大學,學校有很多線上學習“打卡”活動,督促學生自覺地學習,盡管不需要去教室打卡,但是很多同學仍然通過這種方式自覺按時學習。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2020級本科生涂詩怡有一個四人組的小群,大家每天晚上都會發(fā)自己的“打卡”記錄,互相激勵彼此。她會列每周計劃表,靈活安排錄屏課的學習時間。有時遇到緊急事項也會偶爾挪用一下時間,不過還是盡量當日事當日畢,不然會拖著越來越久。
新科技在網絡教學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得益于各種云端平臺的支持,學生們能在屏幕前端獲得視覺聽覺良好的上課體驗。復旦大學物理學系2020級本科生班的趙玉雪說:“上網課這些天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包括作業(yè)提交批改、匯報展示等流程也都通過各類網絡媒介進行,速度敏捷、分類方便、呈現(xiàn)直觀。我們能夠將老師上課的內容通過錄屏截屏等方式保存,課后還能反復觀看,仔細思考課上不解的問題;并且省去了平時在各個教室之間輾轉的時間,給自己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之處。相信在之后的網課學習中,我能更加投入,充分利用好網絡的便捷功能,獲得更多進步。也希望疫情快點消散,能與同學們再次坐在教室里,與老師面對面討論交流,收獲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歷?!?/p>
上海電力大學的宋昕昱覺得雖然相隔著屏幕,但也能感受到老師們一如既往地認真?zhèn)湔n和同學們努力學習的熱情:“我們寢室的學習氛圍很好,上課時大家都會認真記筆記,課后也會互相討論題目、復習課程、預習下節(jié)課的知識點?!?/p>
為保證封控管理期間的教學質量,同濟大學本科生院微信公眾號新推出“教學教務咨詢智能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便捷的咨詢服務。上海大學推出線上教學建言獻策問卷調查,面向全校師生征集意見與建議。
在確保線上教學網絡的穩(wěn)定可靠方面,上海大學升級校園網絡出口帶寬,調整和優(yōu)化網絡設備及網絡策略,保障教學資源的網絡線路優(yōu)化。
同濟大學還要求,任課教師應利用課前、課間時間,多和學生們聊聊天,弘揚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用言語和行動鼓勵學生,最大程度緩解焦慮情緒。
而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生們依然在苦練基本功,琴聲、歌聲、臺詞聲,聲聲入耳;他們潛下心來安靜地閱讀,認真地聽課,構建了一個穩(wěn)定、曠達、透澈的精神世界。
進入4月,隨著上海疫情防控進入最吃勁的時期,許多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也都處于社區(qū)封控管理中。但上音黨委發(fā)出號召后,在接到志愿者“召集令”的第一時刻,許多上音人就紛紛通過自己所在的基層黨組織踴躍報名成為新一批“逆行而上”的志愿者。
從第一批機關黨員男同志到第二批的黨員女同志乃至系部教師等,在短短時間里,一支60余人的黨員隊伍就迅速集結完畢。大家拖著箱子,扛著被子,帶著枕頭床單被套,背著電腦,精神抖擻地入駐零陵路校區(qū),開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務。
2022年3月13日,上音第一時間成立了零陵路校區(qū)防疫專班,調整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每天清晨收到前一天的核酸檢測報告,他們就開始整理數(shù)據、采集信息;7點到12點召開研判工作例會,對在校師生進行整體面上的綜合研判,同時單獨研判每類(核酸、體溫、抗原)檢測異常人員的行程軌跡,形成一人一策,向市教委、區(qū)疾控、區(qū)教育局、所屬街道報告,對接后續(xù)處理方案;中午繼續(xù)開職能部處的小組研判交流會,分解落實黨委布置的各項舉措;下午1點到5點抓緊執(zhí)行,如報送材料、完成核酸檢測的運送、消殺安排、轉運隔離等;其間時常還會穿插各類工作會議。直至凌晨,一整天就在緊張忙碌有序的日程中度過。
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生們依然在苦練基本功,琴聲、歌聲、臺詞聲,聲聲入耳;他們潛下心來安靜地閱讀,認真地聽課,構建了一個穩(wěn)定、曠達、透澈的精神世界。
上海音樂學院學工部的毛媚老師說:“封控期間,在校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情緒上容易出現(xiàn)波動,學工部第一時間組織開展多場有針對性的心理講座,開展互動式工作坊。第一時間向全校師生公布24小時上音專屬心理熱線,公布24小時微信咨詢和視頻咨詢。推送心理防疫小貼士及音樂治療特色方法,成立由學校具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質的教師及學生工作部教師共同組成的上音心理應急工作小組,關注關心全校學生心理健康?!?/p>
面對物資、運力緊張的情況,后勤保衛(wèi)處盡全力滿足在校師生們的各項需求,多方聯(lián)系確認貨源,保證在校師生和所有人員的生活物資供給。
從3月中旬開始,上音零陵路食堂加大供餐量。食堂僅有二十多名員工,校園閉環(huán)管理后,零陵路校區(qū)食堂每天要保障近兩千人就餐。此后一個月時間里總計提供了近20萬份早午晚餐。
為盡可能給同學們提供品種豐富多樣的“放心餐食”,3月中旬,上音零陵路校區(qū)增設了臨時小賣部,并啟用二樓餐廳保障師生用餐。除原先商品之外,小賣部為學生提供包括零食、水果、生活用品等在內的各類需求品。
從3月底開始,學校對所有封閉管理期間供餐實行免費供應。食堂師傅們每餐需要打包千余份餐食,但他們任勞任怨,不辭辛勞,加班加點完成任務。
上音是一家音樂專業(yè)藝術院校,學生都多才多藝。疫情發(fā)生后,在校園里,由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學們共同自發(fā)組成的小型樂隊,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特別的、生動的“陽臺”音樂會。
同學們在陽臺上觀看演出并保持安全距離。疫情雖阻斷了人與人之間距離,但卻阻擋不了同學們彼此心靈的交流,音樂將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
演出期間,同學們紛紛揮舞起手機閃光燈并一起合唱,有力的聲音響徹校園,用團結之光驅散疫情的陰霾。
“陽臺”音樂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緩解疫情下的焦慮與不安,用音樂傳遞愛與快樂,同時也給疫情期間的校園生活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陽臺”音樂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緩解疫情下的焦慮與不安,用音樂傳遞愛與快樂,同時也給疫情期間的校園生活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物資來啦!
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qū),尚熙物資小分隊只要一出現(xiàn)在學生公寓樓,同學們就會特別期待,因為物資小分隊送來的都是“甜蜜投喂”:桶裝礦泉水、面巾紙、洗發(fā)水、泡面……
根據上海市統(tǒng)一部署,各高校近期都嚴格執(zhí)行“足不出室”的封控管理。在此情形下,學生的基本生活物資保障成為一大難題?!袄蠋?,我們的礦泉水、面巾紙和洗發(fā)水快沒了”,類似這樣的訴求,時常都會聽到。
駐守華山路校區(qū)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克服各種困難,火速行動起來,成立了尚熙物資小分隊。
在校后保處處長何亮、副處長徐軍的帶領下,生樂物業(yè)團隊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對所有入校的物資進行嚴格的消殺和放置,確保校內人員安全。校學工部對相關院系輔導員工作進行了周密的布置,讓輔導員們及時按樓層匯總歸類學生的各類物資需求;戲文系黨總支副書記陳瑩、舞美系輔導員李宗禹等老師在學工部、后保處的支持下,統(tǒng)籌協(xié)調配給、運輸、發(fā)放等各項事宜。食堂工作人員、保安團隊、物業(yè)團隊、教師志愿者一起加入到這場“配運送”的愛心接力。
復旦大學學生志愿者搬運物資。圖片提供/ 復旦大學IP SHANGHAI
食堂職工高文仙和許斌利接收到需求列表后,迅速將儲存物資進行清點,按寢室一一分揀,隨后馬不停蹄地在短時間內將700余份物資細心打包。對于學校老職工高文仙來說,這已經是封控管理期間的生活常態(tài)了。有時,凌晨三四點鐘便要起床打包,有時則忙至深夜兩點鐘,“這些東西都是娃娃們急需的,我就怕晚了或漏了”。在說這話時,高文仙的手也沒有停下,匆匆說了兩句便繼續(xù)工作了。
在這場物資供給的沖刺中,所有老師和職工們守望相助,攜手并肩,共同為學生構筑起了物資保障的堅強后盾。
足不出室,但有人為你守護,在特殊時期的上戲校園里,教職員工換了一種模樣與你在一起。
為保障校園封控管理期間物資以及食堂原材料等進校安全,復旦大學制定了三級防護工作要求:采購大宗貨物要做到來源可追溯,強化配送人員健康核驗,確保校外配送過程有防護;嚴格貨物和車輛進校管理,確保進校過程有防護;師生員工人人盡責,使用物品時做好個人自我防護。
封控管理期間,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們留守寢室,但校內餐飲服務人員非常有限,為3萬多名學生送餐的工作量很大。于是,上海交通大學各學院組建教師送餐隊伍,1000余名教師成了送餐員,教師們的私家車成了送餐專車。
而在華東理工大學,早上6點,當學生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宿管員周金才已經開始了他新的一天:背著藍色噴霧器進入浴室開始消殺。
7點不到,當送餐工作人員送來早餐時,他立刻打開大門,把一筐筐盒飯搬到樓內清點,協(xié)助樓層長將熱乎的飯菜送到學生的手上;接下來稍息片刻,他又投身到樓內垃圾清運的工作中。
周金才是華東理工大學的一名普通宿管員,上海疫情暴發(fā)后,他每天都在重復這樣的工作,度過這樣滿負荷運轉的一天。
他認真引導學生到達指定核酸點,維持現(xiàn)場檢測秩序;接著樓內學生的“云購物”訂購物品大批量送來,他要與樓內的幾位同事又一起忙著清點分發(fā)物資……最忙的時候,他的工作時間可以達到18個小時!這樣的工作量是原來的幾倍,但是他不覺得累,他說:“特殊時期也讓我和孩子們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他們都很樂觀,也會提醒我注意安全,這讓我感到很暖心?!?/p>
從天山之腳的新疆到東海之濱的上海,經過四天四夜馬不停蹄的冷鏈運輸,滿載著石河子大學師生愛和情誼的重型卡車經過消殺駛入海思路999號。在華東理工大學疫情防控決戰(zhàn)沖鋒的緊要關頭,石河子大學迅速籌集的10噸豬肉和5噸雞肉,跨越山海,雪中送炭,解決了燃眉之急,感動著廣大師生。這份來自石河子大學師生沉甸甸的深情厚誼,充分展現(xiàn)了兩校結對、守望相助的大愛情懷。
自2008年12月華東理工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以來,作為9所援建高校團隊的副組長單位,華理與各兄弟高校團隊共同為教育援疆事業(yè)積極貢獻力量。面對疫情,兩校師生心手相牽,同心抗疫,共克時艱,齊心守“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