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陸海
關鍵詞:《西游記》 孫悟空形象 葉晝 小說評點
袁無涯在《忠義水滸全書發(fā)凡》中寫道:“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也。得則如著毛點睛,畢露神采;失則如批頰涂面,污辱本來,非可茍而已也。”a小說評點點綴于文本之中,不僅可以幫助作者更好地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還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吸引更多讀者。其中,優(yōu)秀的評點對讀者理解小說的人物特點和思想內(nèi)涵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葉晝假托李贄所作的《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是《西游記》評點本中廣為流傳的版本之一。孫悟空作為《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貫穿始終,這一形象對于全書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展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重點關注《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一書前七回中對孫悟空的形象評點,探究取經(jīng)之前孫悟空性格的轉(zhuǎn)變過程。
一、葉評中孫悟空形象的自然性
葉晝的評點首先注重孫悟空的自然性,前七回的孫悟空正處在由“大道生”向“定心猿”的轉(zhuǎn)變時期,“猴”的自然本性在其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中得到體現(xiàn),為塑造一個豐滿靈動的孫悟空形象打好基礎。
猴給人留下的頑劣印象多來自它靈活好動、貪吃愛玩的本性,物性為猴的孫悟空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五回,玉皇大帝安排孫悟空看守蟠桃園,他卻監(jiān)守自盜,“只見那猴王脫了冠服,爬上大樹”,隨后便“耍了一會,吃了幾個桃子”。葉晝在此二處分別評點“這是本色”與“猴”b。猴子愛桃即是本性,葉晝將猴子貪嘴好樂的本性點出,是其自然本能驅(qū)使他犯下大錯,為讀者揭示此處伏筆。不但是吃桃,偷丹時的孫悟空也頑劣至極。他尋得太上老君煉制的寶貴丹丸,“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葉晝評:“此猴可惡,又可喜也?!痹诔H丝磥恚绱苏滟F的丹藥怎由得一個猢猻糟蹋?可孫悟空眼中只同“炒豆”一般。這是猴性,是他的本色,也是他無視制度與禮教束縛的自由精神的外現(xiàn)。敢作敢為,一不做二不休,才是孫悟空的可愛之處。這樣的人物令人不禁大呼有趣,引人神往。
猴子本愛學人扮相,孫悟空習得七十二般變化更是這一特點的外延。葉晝集中評點他與哪吒、二郎神的較量。第四回,孫悟空與哪吒爭斗酣時,使出如此招數(shù),“正在那混亂之時,他拔下一根毫毛,叫聲‘變!’就變作他的本相,手挺著棒,演著哪吒”。遇上二郎真君,孫悟空故技重施。第六回,他“搖身一變,變作二郎爺爺?shù)哪?,按下云頭,徑入廟里”。二郎真君回到廟里,一眾老小竟分不出孰真孰假,直到與真君打了照面,孫悟空才現(xiàn)出真身,還不忘調(diào)侃真君道:“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睂O悟空這七十二般變化源自猴子學人的頑皮脾性,別人用了反而卑鄙,他使出來還抖著幾分機靈!葉晝在這兩處評“猴”,既說明孫悟空反應機敏、善用招數(shù),又將孫悟空的猴性外現(xiàn)。
孫悟空的自然性還在其狂言中。狂妄自大的口氣,犀利露骨的話語,常常出人意料。初見二郎神就揭人老底,將真君的家丑外揚,他直言:“我待要罵你幾聲,曾奈無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姓名?!苯又儞Q樣貌,搶占真君廟,揚言要真君廟改姓孫,活脫脫一個霸道山大王。葉晝評“猴”,意在說他心無規(guī)矩,目無道德,不入塵世,不懂道理。評點語言,是在動作與心理描寫的基礎上對孫悟空這一形象自然性的完美展現(xiàn)。
二、葉評中孫悟空形象的社會性
葉晝的評點從三方面展示孫悟空形象所具有的社會性,拜師學藝時的聰明堅定、追求自由時的決心反抗和面對強權(quán)時自如應對的靈活機敏。
拜師學藝的故事中,葉晝就指出孫悟空的聰慧堅定。第一回,孫悟空萌生拜師學藝的想法后就毫不猶豫地啟程尋訪高人,當時“群猴尊美猴王上座,各依齒肩排于下邊,一個個輪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飲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葉晝評:“如此勇決,自然跳出生死??闪w,可法。”前一日痛飲,已是大醉,可第二日仍可以早起,即便天生神猴,這樣堅毅的決心不可小覷。“勇決”二字稱贊孫悟空當機立斷的氣魄和異乎常人的決心,“自然跳出生死”也暗示他即便困難重重也要學得長生之術的恒心。葉晝還感嘆“可羨,可法”。羨慕孫悟空可以舍下一切追尋自己想要的長生,也在告訴讀者“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孫悟空請樵夫為他指路一節(jié),他拉住樵夫不肯放手,刨根問底,生怕尋不見神仙。“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絕不忘你指引之恩?!贝颂幦~評:“癡猴?!崩苑蚍路鹱プ∫桓让静?,一個“癡”字分外傳神,不僅表現(xiàn)他癡于學藝渴望跳脫輪回找到自由大道,還點出他不畏路途艱苦一心求學,不愿錯失任何機會的決心。第二回中寫祖師傳將他秘術,佯作惱怒離開徒弟們,那些不明就里的弟子“此時俱甚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賠笑”。葉晝評:“老猴聰明?!?/p>
孫悟空的聰明機智早有體現(xiàn),只不過前篇的聰明是與動物相比,這里的聰明是和這一班修仙之人相比。祖師的話里有話,他能聽懂;同伴對他鄙賤嫌惡,他能忍受;大家對他抱怨不止,他還能賠笑。這樣的孫悟空擁有的不僅是變通靈活的小聰明,還有堅忍不拔的大智慧。
孫悟空追求自由、渴望“跳出輪回網(wǎng)”是《西游記》故事的開端和主題。拜師一節(jié),祖師問孫悟空父母在何處,他說自己沒有父母,葉晝評:“著眼。無父母,就是自家做祖了?!钡莱鲞@一角色的使命,也為他不斷追求自由,要“自家做祖”打下伏筆。第三回中,他直下地府、勾生死簿,葉晝評曰:“爽利,的是妙人!”“爽利”二字旨在說明孫悟空的果敢與堅決,絕不瞻前顧后,即便陰曹地府有十代冥王執(zhí)掌也未曾令他有絲毫畏懼,這是孫悟空的絕處所在,也是他決心反抗的體現(xiàn)。斗過地府,再斗天庭,花果山豎起“齊天大圣”的旌旗昭告天下自立為王!葉晝大加贊賞這自立為王的舉動:“爽快!要做便自家做了,何必在他人喉下取氣?!薄八臁秉c明了孫悟空的勇氣和決心,形式上“自家做祖”,本質(zhì)上在于他追尋自由精神的堅定決心與高昂志氣。
兩斗天庭的實質(zhì)都是個體與強權(quán)的對抗和斗爭,葉評重在點出一個能夠自如應對高壓強權(quán)的機智猴王形象。第四回中,孫悟空兩次與天庭接觸,一次直面玉帝,一次遇上天庭使者太白金星,兩次見面,他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覲見玉帝,孫悟空上殿,玉帝問道:“那個是妖仙?”他方才“躬身答應”,葉晝評:“猴孫不知禮體固矣?!睂O悟空本就生在自然之中,摘野果、飲清泉,與猴子猴孫們共享樂,哪會知道尊卑高下?哪會知道等級社會中的君臣之禮?“唱個大喏”對孫悟空而言就是一個大禮了。接見使者時,孫悟空態(tài)度一轉(zhuǎn),“帶引群猴,頂冠貫甲,甲上罩了赭黃袍,足踏云履,急出洞門,躬身施禮,高叫道:‘老星請進,恕我失迎之罪’”。此處,葉晝評:“此猴有知禮體矣?!毕喔舨痪?,為何孫悟空便能識得體禮?兩處評點想告訴讀者,面對天庭不同的安排,孫悟空的態(tài)度也明顯不同。受職天庭,孫悟空深知天神眼中的他只是一個碰巧得道的猢猻而已,他也沒給玉帝一個好臉色。大鬧天庭后,太白金星前來招安,面對肥差,他自然高高興興,便與天庭使者和和氣氣。這不是孫悟空的成長,而是事情的發(fā)展如他所愿產(chǎn)生的效果,看似知禮,實是給天庭做戲,這是猴王的機智與態(tài)度。
葉晝通過評點細節(jié)將孫悟空身上蘊含的社會性展示給讀者,將其形象特點立體化、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來,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形象。
三、前七回中葉晝評點的特點
孫悟空形象本就頑皮、可樂,加上葉晝風趣、幽默的評點語言,令人拍案叫絕。第一回,孫悟空鉆進水簾洞安置好家具,安坐洞中,對眾猴說:“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焙镒允衼?,父母都尋不得,哪有人教書識字?也學儒家經(jīng)典?葉晝評:“老猴也曾讀《論語》?”一問作者,又問讀者,機智風趣的反問拉近了讀者和作者的距離。他還自問自答,石猴變身美猴王后有詩一首:“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圣任縱橫?!比~晝評:“此物原是外王內(nèi)圣的,固有美猴王,齊天大圣之號。著眼!著眼!”“內(nèi)圣外王”出自《莊子》,屬道家思想,葉評告訴讀者,無論是詩贊還是后文取名起號,孫悟空口中雖念著《論語》,但也身兼道家之思想抱負,可見他具有的思想內(nèi)涵并不單一。這里既回答了上文提出的問題,又暗示讀者孫悟空合儒釋道三家一體,故是神猴!這樣詼諧的評點三言兩語中道出作者真意。
除了語言,葉評也揭示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孫悟空得知“弼馬溫”只是個養(yǎng)馬小官時,他一怒而走,做回山大王,眾猴同他談起做何官職,他卻說:“那玉帝不會用人?!比~晝也評點此處:“玉帝也不會用人,奈何!”玉帝掌管天庭怎會不善用人?這是葉晝將作者的伏筆提示給讀者,為召孫悟空再次去天庭為官做鋪墊。二次進入天庭,玉帝又給猴子一個看守蟠桃園的官職,為下節(jié)偷吃蟠桃、破壞宴會、大鬧天宮做鋪墊,這里評點更是幽默:“著他管蟠桃園,分明使貓管魚,和尚守婦人也?!奔日諔拔脑u點,又提醒看客此處伏筆,猴子看桃園,有違世間常理,必然有亂。此類評點向讀者提示行文脈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圖。
葉晝常借評點感慨世情,其評點中有的旨在慨嘆世風日下、價值觀扭曲,有的則用諷刺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他對世相的不滿。第一回,眾猴圍觀水簾洞時叫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葉晝評:“著眼!今世上哪一個有本事鉆進去討出個源頭來,可嘆!可嘆!”這里影射當時世人價值觀扭曲,慨嘆世上缺少有勇有謀之人。孫悟空求學到南瞻部洲時,作者描寫世人皆為“名利之徒”,后有詩寫道:“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比~評:“世人可惜,世人可嘆,不及那猴王多矣?!币痪涠淘u,將當時社會上爭名逐利的價值觀一語道破,既表達了葉晝對名利社會的不屑,也寫出其心中的無奈。
孫悟空覲見玉帝一節(jié),葉晝在評點中還不忘嘲諷世上“君子”,寫道:“猴孫不知禮體固矣,如今又有一等君子互損,就在禮體內(nèi)作耍?!比~晝借此諷刺那些自稱“君子”卻迂腐至極,仿佛跳梁小丑為人不齒。葉晝評點中也注意到社會亂象,孫悟空與哪吒斗法時叫板,說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說這般大話?”葉晝直言:“如今偏是奶牙未退,胎毛未干的會大話。”這是對社會中自大妄為者的批判,也將明末思想啟蒙過程中扭曲畸形的政治觀和道德觀暴露無遺。
四、葉評孫悟空形象的意義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西游記》:“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眂孫悟空在《西游記》的神魔中可謂“首屈一指”,這一形象的塑造不僅是作者對現(xiàn)實中一部分人思想的真實反映,還寄托著對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葉評揭示了孫悟空形象的內(nèi)涵意義。吳承恩將動物、人、神三種個性融合為一,令孫悟空形象兼具自然性與社會性。塑造角色的過程中,作者既傳遞了對自由精神的向往,又表現(xiàn)出對無法掙脫現(xiàn)實枷鎖的無奈,同時也寄寓了其渴望打破藩籬的愿望。葉評則提升了讀者閱讀時的審美感受,葉評重在人物刻畫處,“猴”“趣”等批語都向讀者傳達孫悟空的個性和趣味,解讀平凡中的非凡,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孫悟空形象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樣的評點將“齊天大圣”一把拉回我們身邊,挖出角色身上的親切感,拉近讀者同角色、作家之間的距離。
許景昭在《評論與修改:明清小說評點的功能及意義》一文中提到評點的重要功能在于“為讀者鑒賞作品、引導讀者正確閱讀,以通作者之意”d。葉晝的評點不僅將孫悟空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揭示出來,還將他從猴到人再向神轉(zhuǎn)變的過程呈現(xiàn)給讀者,使讀者關注到這一形象的活潑可愛之處,也看到他身上為追求自由而具有的堅定果敢的精神,還將這個大智大勇形象不時暴露的小缺點告訴讀者,展現(xiàn)出孫悟空形象的豐富性與深刻性。此外,葉晝重在對人物描寫、故事情節(jié)的評點,對提升讀者的審美感受、增加讀者的審美水平有一定幫助。葉評分析作者的行文脈絡、剖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揭示其創(chuàng)作意圖,為后世敘事小說的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