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東北虎、金錢豹、亞洲象……野生動物成了許多新聞中的主角,與人類短暫交集后又回歸各自的所在地。但這不是結局,更像是一種提醒:野生動物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
比如,說起首都北京,第一時間讓人想到的可能是故宮、長城、鳥巢,但其實,真正讓這座城市活躍起來的,不止這些冷冰冰的地標建筑,還有許許多多的“本地老土著”,它們就是在你我身邊潛藏著的“神奇動物”。
你沉默的鄰居們
生活在北京,每天好像被壓縮得只剩下兩點一線,所以時常會忽略不斷運轉著的大自然。比如日常生活的小區(qū)里,有一些動物,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在小區(qū)一隅尋覓到了藏身之所,翻垃圾桶、吃剩飯,掌握了一套與人類和平共處的本領。相對于人類而言,它們才是最地道的老北京。
夜幕降臨,行人漸少,草坪里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那是城市里最常見的獸類,刺猬。雖然擁有一身硬刺,但刺猬其實是個溫柔害羞的家伙,它們平日主要以毛毛蟲等昆蟲為食,冬天在城市露地找個縫隙蜷縮著冬眠,等待春季再次蘇醒。
刺猬是典型的“北京土著”,也是老北京的四大仙兒之一,人們時常在北京市中心的小區(qū)綠化帶里能看到野生刺猬。尤其是去年疫情時,街道、公園幾乎沒有人,這些地方就變成了刺猬的主場。
如果仔細尋覓,偶然還能在墻壁邊緣等地方,發(fā)現另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仙”——黃鼬,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鼠狼。相較于刺猬的“害羞”,黃鼠狼更不怕人一些。
二環(huán)內的胡同、南三環(huán)的辦公樓窗戶下,甚至在繁華的三里屯,都能尋得黃大仙兒的身影。如果有幸看到它的“真身”,你會發(fā)現,黃鼬伸著一條長長的脖子,頗為可愛。
動物為了生存所展現出的智慧與適應性,遠超我們的想象。但相對來說,城市生態(tài)所能容納的獸類品種是極其有限的,更加適應了城市生活的,其實是生存在天空中相對不受拘束的鳥類。
除了樹木以外,鳥類可以在各種地方筑巢:電線桿、信號臺、攝像頭、路燈、墻壁上……尤其是燕子一族——家燕、金腰燕、雨燕等,它們就生活在人類屋檐下,成為我們的鄰居。北京古建筑的屋檐下是它們的家。
北京城中最常見的是麻雀、喜鵲、灰喜鵲、烏鴉,但還有一些在草坪上就能看到的鳥類也值得注意:雖然一身漆黑,但歌聲非常悅耳,長著“黃眼圈”的烏鶇(雄);帶著一圈珍珠項鏈,身體呈現好看的淡朱紅色的“鴿子”,是膽大不怕人的珠頸斑鳩;頂著一頭白毛的是白頭鵯;棕背伯勞體型雖小,卻也是能捕獵小鳥的“猛禽”。
就在小區(qū)里,如果留心,一年能看到的鳥類甚至有數十種之多,再進一步觀察,你會發(fā)現,南來北往、冬夏交替,鳥兒的種類還會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
公園并不普通
北京的公園里也會為人們帶來很多驚喜,以圓明園為例,當戰(zhàn)火紛爭逐漸成為百年往事,殘垣斷壁之下是自然新生。事實上,圓明園建造之初的定位,就是一座皇家動物園。
除了游客所聚集的“大水法”遺跡,圓明園中有大量的空地,尤其在自然環(huán)境不錯的福海周圍,這里郁郁蔥蔥,其實是北京城市里頗有口碑的觀鳥勝地。
圓明園的湖水中,常有一些躍動的小點兒,那是各種游泳覓食的水鳥:小??、綠頭鴨、鴛鴦,等等。
羽色艷麗的鴛鴦自不用多說,綠頭鴨其實是我們經常食用的家鴨的祖先,它的頭頸部都被綠色羽毛所覆蓋,在陽光照射下,展現出寶石一般的綠色光澤,腹部兩側還有著明亮而色彩豐富的寶藍色翼鏡。
而在岸邊,如果你看到一種渾身雪白、肩頸細長,長著兩條長腿,優(yōu)雅得仿佛宋朝畫卷中的鳥兒,那多半是白鷺,以捕魚為生。
如果往樹林里走,鳥類就更多了。在樹枝高處,叮叮咚咚賣力鑿樹食蟲的,便是啄木鳥了,北京常見的有大斑啄木鳥和灰頭綠啄木鳥,長有色彩繽紛的羽毛。
有一種鳥兒只要見過就讓人難以忘懷,在灌木、草坪、樹枝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那是被昵稱為“博物君親兒子”的戴勝,它頭上頂著好看的黑白相間的冠羽,通體黑白相間,特殊而美麗。
沿著北京城古老的中軸線往北走,最北端是北京市內最大,也可以說是生態(tài)最豐富的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它被北京人親切地稱為奧森,但卻遠不止一個公園這么簡單,在這里可以發(fā)現許多在普通城市環(huán)境中少見的本土自然物種。
奧森擁有許多“普通”的河岸:看不出清晰水岸邊界的濕地湖泊,湖邊長滿的蘆葦和香蒲,水上漂浮的荇菜和睡蓮,還有沉入水中的水毛茛和貍藻等,這些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形成了豐富的生態(tài)群落。也正是這樣的“普通”,給予了大自然施展生命力的空間。
蛙類可以在這里登陸上岸,水草中居住著北京的原生魚們,而水鳥又可以在這樣的淺灘遮蔽之下,覓食、生存、繁衍和育兒,比如黑水雞、蒼鷺、東方大葦鶯等。
在岸邊,動物們的愛恨情仇在這里上演,比如心機的大杜鵑把蛋下到東方大葦鶯的巢里,“貍貓換太子”讓后者替它養(yǎng)育雛鳥。水底一種常見的原生魚中華鳑鲏,會用產卵管把魚卵產到水底的河蚌中,河蚌保護卵的安全,幫助孵化成為小魚,而在鳑鲏產卵的時候,河蚌也會把自己的幼體釋放出來,附著在鳑鲏的鰭上和鰓中,成長發(fā)育并且被帶到更遠的地方。
尤其在夏天,就更熱鬧了,這里會進行一場夏夜音樂會——水里的“大歌唱家”蛙類會盡情唱歌,主要是黑斑側褶蛙、北狹口蛙、中國林蛙等,空氣從它們的腹腔里沖出,振動聲帶,發(fā)出響亮的蛙鳴,不同蛙之間的聲音還有區(qū)別,簡直覆蓋了所有高、中、低音的音域,再加上其他昆蟲的鳴叫,合奏成為生動的奏鳴曲。
行走在這里,你會發(fā)現,北京的公園不僅僅是休閑散步的地方,它也是一個庇護所:給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它還能接納我們迷茫和無處安放的心靈。
北京所擁有的,超出我們的想象
北京三面環(huán)山,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郊外擁有許多海拔近千米的亞高山,長著錯落有致的山林植物。
在草地、山坡灌叢及平原地區(qū),有著一種極擅奔跑的兔子,名叫草兔;林間有另一種臉憨憨短圓的鹿科動物,那是被稱為“傻狍子”的西伯利亞狍。
有了各種食草動物的存在,才有了雜食和食肉動物的生存空間。
春天,會有一種動物從冬眠中醒來,走出洞穴,那就是大型鼬科動物狗獾,它長有鋒利的前爪,善于挖洞,甚至能在地下挖出十幾米長的洞道。
北京也分布著跟狐貍親緣關系較近的貉,它四肢粗短、身形渾圓,常被誤認為浣熊。貉是一位生存好手,善于隱蔽,野性十足,經常出沒于北京淺山環(huán)境。
山林中,偶然還能見到壯碩的野豬,與被馴化得頗為憨傻的家豬親戚不同,公野豬長著長長的獠牙,體格健壯,是個不好惹的大家伙。此外,豹貓、溝牙鼯鼠和果子貍,也是這里的原住民。
不過相對來說,北京的獸類還是以小型動物為主,種類相對較少,這主要與城市擴張與山地環(huán)境的逐漸惡化有關。
北京地理位置處于一條特殊的路線上: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北京是這條遷徙線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候鳥們的中轉棲息地。
每年春秋時期,候鳥從這里過境,并短暫停留,形成了浩浩蕩蕩的鳥群。在百望山,你能看到鳳頭蜂鷹、雀鷹、蒼鷹、黑鳶、紅腳隼……大量的猛禽身姿矯健而有力,從天空中翱翔而過。
而北京周圍的水庫,則迎來了許多前來歇腳的候鳥。以官廳水庫附近的“野鴨湖”為例,如其名所示,這里的水域里常有灰鶴、秋沙鴨、東方白鸛、白頭鶴、大鴇等出沒,最多的時候,鳥類的數量甚至可以達上萬只。
行走在荒野里,你能看到更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除了候鳥南北遷飛,這里的生命也隨著四季流轉:春天時,鳥兒在枝頭高歌,比如紅脅藍尾鴝展現著動人的歌喉,紅嘴藍鵲的聲音也十分婉轉動聽。夏季到來,草木繁盛,野豬在這大肆覓食,作為雜食動物的它們,能在每一個角落里發(fā)掘到食物。秋天,松鼠忙碌地收集著堅果,為入冬儲蓄食物,而許多動物也抓緊攝入能量,為捱過寒冷的冬天做好準備。進入冬天后,在銀白的世界里,還會有赤狐雪地上奔跑,金雕在空中盤旋,冬季的山林也并不寂靜。D01D566C-0A7C-4BC7-84E1-156FBA2B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