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新媒體中心
漸變色是如今的時尚潮流,從明到暗,或由深轉淺,充滿浪漫氣息,也需要一定技術來實現(xiàn)。有什么簡單的方法可以獲得漸變色?有請光的三原色——紅、綠、藍“友情出演”。
1.將涼水倒入一個小燒杯,滴入綠色色素??梢钥吹?,綠色色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散在水中。
2.有沒有辦法能讓色素擴散得慢些呢?向另一個小燒杯倒入涼水,并在水中加入一些食鹽。
3.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加速食鹽溶解。注意哦,攪拌過程中,玻璃棒不要接觸燒杯壁和燒杯底部。否則,有可能造成容器破碎或液體飛濺哦!
4.向燒杯中滴入藍色色素。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藍色色素竟漂在了鹽水的上方。
5.如果把鹽水中的涼水換成熱水會怎樣呢?在第三個小燒杯中倒入熱水,加入食鹽,用玻璃棒攪拌后,加入紅色色素。紅色色素快速向水中擴散,但卻只能擴散至一定的深度。
見證奇跡的時刻
將三個小燒杯放在一起,對比強烈
靜待兩天,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之前漂浮的藍色色素擴散至整個燒杯中,但燒杯底部的顏色較上方偏淺。像不像美麗的海洋深處?而紅色色素也遍布整個燒杯,并出現(xiàn)了美麗的漸變色。
玩 我們是正經(jīng)的
紅、綠、藍三原色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效果?這是因為,飽和鹽水的密度比色素大,色素漂在上層,就像水面上漂著油一樣。靜置一段時間,由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色素擴散進了鹽水,不斷向下移動,漸變色產(chǎn)生了。而熱鹽水里的色素擴散比涼鹽水快,因此色素的擴散深度比涼水中深。
問題好多,都要“沖破天際”了?把問題丟給我,我找“大咖”幫你解答。
我問:老師總是站著上課,
這多累啊!老師能不能換個樣子上課呢?
大咖答:回憶一下,其實老師也不總是站著上課的。比如,音樂老師不是就經(jīng)常坐在琴凳上講課嗎?當然,站著上課的老師確實更多,這主要得益于這幾點好處:
1.除了特殊課程,學生一般都是坐著上課的。當“眾生皆坐師獨站”的情況出現(xiàn),站姿挺拔的老師就成了全班的身高巔峰,每個學生的細小動作盡收眼底。現(xiàn)在,大家知道老師的“火眼金晴”是怎么來的了吧!
2.“愛站人士”提出“每天站立3小時勝過馬拉松”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站立確實對身體有幫助,還有利于發(fā)聲。試想一下:下午時分,學生有些昏昏欲睡了,而老師雙腳如根、腰背如桿、頭正如冠,將周身正氣運至丹田,讓這一口氣由下至上噴薄而出,定能讓全班沐浴在洪鐘般的聲音中,隨著聲音傳授的知識也會深刻地印在學生心中。
3.老師不僅站著上課,還會不斷換位置,也就是把站和走結合。這有個專業(yè)的教育術語叫“巡堂”。它不僅讓老師融入學生,更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跟老師近距離接觸。物理上的接近會帶來心理上的接近,讓學生更高效地投入課堂學習。
總之,站立授課益處多多。但是現(xiàn)在也有不少“另類”的上課形式,比如在地上圍坐著上課效果也不錯,未來沒準兒還會有“全員躺平”的授課方式呢。我們不要形成“老師只能站著上課”的固定思維哦!
——張悅(廣州市一土語文老師)(選自《答案》)
我問:在今年第3期((學與玩))中,我知道了,地鐵不會像汽車那樣180°原地調頭。這好理解,畢竟地鐵太長了??墒?,火車卻能180°調頭,這是怎么做到的?
大咖答:一般情況,火車
像地鐵一樣采用首尾雙火車頭進行折返,而非我們平時在馬路上看到的汽車那樣180°原地調頭。不過,火車的情況更為復雜,歷史也較為悠久,還真有幾種有意思的180°調頭方式:
采用環(huán)形鐵路線,整個線路從空中俯視形似燈泡,因此也被稱為“燈泡線”。燈泡線可以幫助火車像馬路上的汽車一樣,在司機不換駕駛端的情況下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調頭。但是,火車長度較長,這種環(huán)形鐵路的半徑往往需要達到三四百米,占地面積非常大,所以目前越來越少見了。
利用“機車大轉盤”也可以讓火車調頭。當火車到達終點站后,火車頭先與它后面拖掛的車廂脫鉤,然后獨自駛入大轉盤,停穩(wěn)后將大轉盤轉動180°,實現(xiàn)轉彎換向調頭。這一整套操作看起來有種擰瓶蓋的感覺,頗為便捷,占地面積也比“燈泡線”小很多,但由于建設維護成本高、技術難度大等原因,現(xiàn)在也不多見了。
與“燈泡線”和“大轉盤”相比,下面這個“三角形”調頭方式更加常見。顧名思義,它借助“三角線”來實現(xiàn)調頭,火車頭也要先與車廂脫鉤,并且具備雙向行駛的能力。聰明的你能夠通過示意圖推理出這種線路如何幫火車調頭嗎?
一一鄭東升(軌道工程師)
我問: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它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非常大了??墒俏衣犝f,海洋里有不少比大象大得多的動物。為什么海洋動物比陸地動物大呢?
大咖答:與陸地上的“大 塊頭”相比,海洋動物確實更龐大。比如,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藍鯨,它的重量甚至相當于20頭大象。除了藍鯨,鯨鯊、虎鯨、大王烏賊等的體型也遠非大象可比。其實,這些動物長這么大是為了適應海洋環(huán)境。
陸地生活的動物必須用堅硬的骨骼來承受自身重量,體重會給骨骼帶來壓力,身軀越大,要承受的壓力就會越大。但是,海洋中有浮力,海中動物可以憑浮力承載自身重量,身體架構沒有必要擔心如何應對地球引力。骨骼沒有了負擔,海洋動物可以更大限度地生長。
同時,還要考慮物體吸熱和散熱的能力。和生活在空氣中的陸地動物比,海洋動物更容易散失熱量。所以,它們的演化就向著盡量減少和海水接觸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盡量長得更大就很有必要了。這是因為,海洋動物雖然體積變大,但是表面積的增長幅度比體積小,更有助于維持體溫。
另外,科學界還有個“深海巨人癥”的理論。說的是,一些生活在深海的動物為了對抗深海的高壓環(huán)境,必須長得足夠強壯。不過這個理論目前還沒有定論。現(xiàn)在,人類對于深海的了解還極少,希望未來我們能破解這些謎團。
——單少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后)
樹洞:有什么心里話,來告訴我吧!
我問:前段時間,冬奧吉
祥物“冰墩墩”很受歡迎。有同學就說,我跟冰墩墩體型挺像的。于是,越來越多的同學管我叫冰墩墩。我有點不開心,不喜歡被叫外號,該怎么對待這件事呢?
大咖答:起外號的確是小學生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因為年齡小,大家常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觀察同學上,對同學身上、姓名上的一些特征加以概括,便成了外號。相當一部分外號是因一些巧合讓人發(fā)生聯(lián)想,甚至含有善意和親切的意味。這些外號較多,一般可以接受。還有一類外號,或多或少有損個人形象,把人的
某個短處夸大強調。對這類外號,當事人最初會感到難為情,時間久了只得默認。
事實上,同學間起外號不可能被完全禁止,應對各種情況加以區(qū)分。多數(shù)情況下,外號不合惡意,幾乎可以算少年生活的一種特殊記憶,無須特別在意。如果確實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外號,不妨嘗試這幾種方式應對:一是明確而堅定地對叫外號的同學表示抗議;二是好好讀書,當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讓同學們不敢瞧不起;三是跟老師反應,請老師幫助做好同學的工作。
不過,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外號。比如,有個孩子腦袋有點大,同學們就叫他“大頭”。開始,他很反感。后來他想,腦袋大聰明,我腦袋大怎么了?于是,他更加認真地學習,還讀了不少課外書,同學們都佩服地叫他“小博士”了。
你看這個辦法如何?其實,有人叫你冰墩墩,也不必特別反感。作為吉祥物的冰墩墩不是很可愛、很受歡迎嗎?
最后,有一點要注意:既然我們不愿意被叫外號,就應該自己先做到不把聰明用在起外號上,更不能起外號來損傷同學的人格。同時,也不要跟在別人后面瞎起哄,叫同學的外號。
——馬志國(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