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振中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常伴橈腕關節(jié)及下尺橈關節(jié)損壞,骨折后腕部疼痛腫脹較重且消退緩慢,手、腕部活動受限,臨床提倡早期行手術治療以恢復關節(jié)功能[1-2]。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如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石膏固定,對于簡單及無移位骨折療效較好,對于不穩(wěn)定型橈骨遠端骨折,單純小夾板和石膏外固定很難做到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易導致后期橈尺關節(jié)、橈腕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骨關節(jié)炎。手術治療是橈骨遠端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即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可使骨折獲得良好的復位,但損傷部位的充血、水腫加上手術內固定造成的創(chuàng)傷,易引發(fā)損處疼痛、腫脹,不利于骨折的愈合,進而導致關節(jié)功能恢復時間延長,影響病人工作和生活[3-4]。因此,尋求可行有效治療方法以促進骨折愈合、緩解病人疼痛及腫脹等癥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的治療方案具有角穩(wěn)定技術的特點,能有效降低術后關節(jié)面高度丟失及骨折再次移位的發(fā)生率,對骨質破壞小,已逐漸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臨床效果滿意,有助于提高骨折病人生活質量[5-6]。近年,隨著三維打印(3D打?。┘夹g在醫(yī)療領域的發(fā)展應用,使得個體化、精準化術前設計在骨折治療中成為可能,也為更好地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提高骨折治療效果[7-8]。本研究通過對橈骨遠端骨折病人行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探討該治療方案對橈骨遠端骨折病人臨床療效、肢體腫脹程度、骨折愈合評分系統(tǒng)(radi‐usunion scoring system,RUSS)評分及腕關節(jié)功能Cooney評分的影響,旨在探討3D打印技術在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就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武漢市普仁醫(yī)院就診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12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和單一組各60例。聯(lián)合組AO分型:①A型(關節(jié)外骨折)14例,其中A1型(孤立的尺骨遠端骨折)3例,A2型(橈骨遠端骨折,無粉碎、嵌插)6例,A3型(橈骨遠端骨折、粉碎、嵌插)5例;②B型(即簡單或部分關節(jié)內骨折)31例,其中B1型(橈骨遠端矢狀面骨折)10例,B2型(橈骨遠端背側緣骨折,背側Barton骨折)12例,B3型(橈骨遠端掌側緣骨折,掌側Barton骨折)9例;③C型(復雜關節(jié)內骨折)15例,C1型(關節(jié)內簡單骨折,2塊,無干骺端粉碎)6例,C2(關節(jié)內簡單骨折,2塊,合并干骺端粉碎)4例,C3(粉碎的關節(jié)內骨折)5例。單一組AO分型:①A型15例,其中A1型7例,A2型4例,A3型4例;②B型29例,其中B1型12例,B2型10,B3型7例;③C型16例,C1型6例,C2型5例,C3型5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①依據(jù)《骨與關節(jié)損傷》[9]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診斷;②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③全身狀況良好,可耐受手術;④病人及其近親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周圍軟組織損傷、神經損傷、皮膚破潰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③惡性腫瘤者;④精神障礙者。
1.2手術方法
1.2.1單一組 單一組行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對病人采取臂叢麻醉,止血帶止血。經掌側入路,于橈側腕屈肌腱與橈動脈間進入,充分暴露骨折端及橈腕關節(jié)面,盡可能恢復橈骨長度、遠端關節(jié)面、掌傾角及尺偏角,對于有明顯骨缺損的并行異體植骨處理,撬拔復位骨折端,克氏針固定較大骨塊,透視調整骨折復位良好后置入合適的T型鋼板于骨折端掌側,再次透視鋼板位置良好,放置引流,逐層間斷縫合術口。術后常規(guī)抗菌消炎、止血消腫,術后當天復查X線片,術后第1周、2周、3周、4周復查,完善X線片等相關檢查,術后第4周進行療效評價。
1.2.2聯(lián)合組 聯(lián)合組行3D打印技術輔助切開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手術,術前對聯(lián)合組病人進行傷側、健側橈骨遠端及腕關節(jié)的CT掃描及數(shù)字三維重建,應用計算機輔助鏡面成像技術,對健側橈骨遠端進行鏡像處理,根據(jù)掃描數(shù)據(jù)預制1∶1實體模型,術前直觀了解病人骨折形態(tài)、移位、骨缺損等情況,進行手術復位、撬撥方式模擬。模擬復位后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手術,術后常規(guī)抗菌消炎、止血消腫,術后當天復查X線片,術后第1周、2周、3周、4周復查X線片,術后第4周進行療效評價。
1.3觀察指標術后第4周觀察兩組病人肢體腫脹程度,測量手術側腕關節(jié)最腫脹部位周徑,及對側肢體同一部位周徑。腫脹程度=[(患肢周徑?健肢周徑)/健肢周徑]×100%。
1.4評分標準
1.4.1NPRS評分 術后第4周采用數(shù)字疼痛評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10]評測兩組病人疼痛強度,數(shù)字范圍為0~10(0為“無痛”;10為“最痛”),分值越高則表明病人疼痛程度越高。
1.4.2RUSS評分 采用骨折愈合評分系統(tǒng)(RUSS)[11]于術后第1周、2周、3周、4周復查兩組病人腕關節(jié)正側X線片,檢查骨折愈合情況,確定骨折愈合時間,分值越低則表示病人愈合情況越好。
1.4.3Cooney評分 采用腕關節(jié)評分法Cooney[12]分別于術前、術后第4周對兩組病人腕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定,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病人腕關節(jié)功能越好。
1.5療效評價標準術后第4周觀察病人的治療效果。顯效:病人腕關節(jié)無明顯疼痛感,無被動活動受限,握力正常,主動伸屈活動度減少小于15°;有效:病人腕關節(jié)偶有疼痛,被動活動略微受限,握力基本正常,主動伸屈活動度減少范圍15°~50°;無效:腕關節(jié)持續(xù)疼痛,被動活動受限,握力減弱,主動伸屈活動度減少大于50°。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6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兩組等級數(shù)據(jù)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聯(lián)合組與單一組年齡、性別及AO分型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2.2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聯(lián)合組總體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單一組(P<0.001),同時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單一組(P<0.05)。
表2 兩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臨床療效比較/例(%)
2.3兩組病人術后NPRS評分、肢體腫脹程度比較治療后,聯(lián)合組NPRS評分、肢體腫脹程度均低于單一組[(2.51±1.04)分比(3.06±0.84)分,t=3.19,P=0.002;(6.67±2.24)%比(7.62±1.96)%,t=2.47,P=0.015]。
2.4兩組病人骨折愈合RUSS評分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后不同時間點骨折愈合RU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兩組間骨折愈合RUSS評分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但兩組間與各個時間點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術后第1周、2周、3周、4周兩組RUSS評分均逐漸提高,各時間點聯(lián)合組RUSS評分均顯著高于單一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評分系統(tǒng)(RUS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評分系統(tǒng)(RUSS)評分比較/(分,±s)
注:①與單一組比較,P<0.05。
組別單一組聯(lián)合組組間F,P值時間F,P值交互F,P值例數(shù)60 60第1周2.84±0.87 3.27±0.92①34.23,<0.001 183.44,<0.001 1.61,0.185第2周3.95±1.04 4.57±1.12①第3周4.81±1.02 5.47±1.26①第4周6.42±1.79 7.58±2.16①
2.5兩組病人術前后Cooney評分比較術前,聯(lián)合組[(11.12±1.62)分]與單一組[(10.87±1.57)分]Cooney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6,P=0.392);術后,聯(lián)合組[(15.56±2.21)分]高于單一組[(13.47±2.06)分](t=5.36,P<0.001),兩組Cooney評分均較術前升高(P<0.001)。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發(fā)生于橈骨下段2~3 cm處,也是老年病人常見性骨折,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導致諸多并發(fā)癥,嚴重影響關節(jié)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即指關節(jié)切開內固定,需要根據(jù)病人骨折類型、原始移位程度等情況綜合考慮,選擇最佳手術方式,且治療過程需定期檢查骨折部位恢復情況[13]。
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技術日益成熟,該方式更符合橈骨遠端的解剖特點,掌側緣骨面較平坦,便于鋼板放置,T型鋼板可塑性較強,與橈骨遠端匹配較好,能很好地維持骨折端的穩(wěn)定性,防止骨折再移位,且通過掌側入路可以保留皮膚及旋前方肌的完整性,術中損傷小,有利于術后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其效果明顯優(yōu)于背側入路[14-15]。近年,3D打印技術已逐漸應用于骨折治療的術前設計,并取得一定成績,實現(xiàn)了骨科手術的個性化和精細化,有助于提高骨折治療效果[16-17]。本研究顯示,術后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一組,兩組病人治療的總體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一組。本研究聯(lián)合組NPRS評分、肢體腫脹程度均顯著低于單一組,與許思亮等[18]研究結果相似,表明聯(lián)合組治療方案可有效緩解病人疼痛及肢體腫脹癥狀,此結果說明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相對更好。
在橈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治療中,術前應用3D打印技術根據(jù)CT掃描數(shù)據(jù)重建三維模型,并快速成型打印出骨折實物模型,可直觀地觀察橈骨遠端骨折的形態(tài)、移位情況,并分辨骨折類型及損傷程度,以便于制定詳盡的個體化手術方案,設計骨折復位方式及復位順序,并進行術前模擬復位,對術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情況等作出預估,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改善預后[19-20]。相關研究表明,3D打印技術應用于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的術前規(guī)劃,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滿意度,減輕手術損傷,緩解術后疼痛癥狀[21]。本研究顯示,術后聯(lián)合組、單一組骨折愈合RUSS評分均逐漸提高,但各時間點聯(lián)合組骨折愈合RUSS評分均顯著高于單一組,表明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案更有助于骨折愈合,優(yōu)于傳統(tǒng)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方式,與羅偉淵等[22]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聯(lián)合組、單一組腕關節(jié)功能Cooney評分均較術前提高,聯(lián)合組顯著高于單一組,表明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方式更有利于病人腕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也進一步證實3D打印技術在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3D打印技術結合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總體效果較好,骨折復位良好,顯著緩解肢體腫脹,使病人腕關節(jié)功能得到更好恢復,值得推廣應用,但本研究存在樣本數(shù)量較少的不足,后期應擴大樣本容量進一步探討3D打印技術在掌側入路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