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婕
初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課文往往篇幅不長,內(nèi)容也相對簡單,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到了高中階段,他們接觸到的課文篇幅變長,內(nèi)容也更為復雜,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此,如何幫助他們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文以載道,語言文字不過是作者借以表達觀點、抒發(fā)情感的一種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圍繞人物、事件等展開閱讀,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一、引導學生從人物入手,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讀過《包身工》的人往往會對文中的“蘆柴棒”“東洋婆”“小福子”等人物印象深刻。原因就在于作者向讀者充分展現(xiàn)了包身工苦難的生活狀態(tài),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全文共50個自然段,篇幅較長。但整個作品都是圍繞“包身工”和雇傭、壓迫“包身工”的人物展開的。典型人物有“蘆柴棒”“帶工老板”“老板娘”“東洋婆”等。那么,課文圍繞這些人物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包身工”這一人物群體人手,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仔細閱讀,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詳細記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動,包括起床、就餐、上工等,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突出表現(xiàn)了失去自由的包身工的悲慘遭遇。作者在文章開頭便描寫了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現(xiàn)了她們的慌亂、無奈和麻木,并補敘了她們的來歷、身份,初步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接著,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餐:“這是一頓豬狗不如的飲食”,清晨四點多起床,吃這樣一頓早餐,然后再辛苦勞作六個小時,帶工老板的刻毒不言白明;同時,插敘之所以會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據(jù)說這是一種極合經(jīng)濟原理和經(jīng)營原則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揭露包身T制度的黑暗。最后,描寫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們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她們在噪音、塵埃和濕氣這三大威脅下艱苦地勞作,耗盡了血汗還要被毆打、被罰錢;同時插敘了日本紗廠吸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實,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與掠奪。
二、引導學生從事件入手,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學生在讀完一篇課文后通常能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卻說不清楚作者是如何寫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不會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對作者的行文思路進行分析。要知道,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者必定是先“謀篇布局”,再進行寫作。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件人手,分析作者的思路,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以《岡綠記》為例。該文的描寫對象是一株常春藤,事件則是“我和常春藤的‘交往經(jīng)歷”。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和‘綠是如何‘交往的”。結合作品來看,作者由“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開頭,交待了事情發(fā)生的背景;再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然后對綠枝條進行描寫,表達了“我”對它的喜愛之情;之后寫“我”將常春藤“岡禁”后,綠枝條的變化過程(從“漿液豐富”到“漸瘦漸弱”);最后,“岡綠”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戀綠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寫出了自己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命運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欣喜不已,到“魔念”生長,再到岡禁綠枝條,最后到將其放生,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對“綠”的喜愛與追求。從事件人手,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人物和事件人手,提升他們理解文章的能力,為其學好語文打好基礎。CB137258-23E3-401F-BDF1-F05372C8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