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昕,曹 雪,董靈娣,喻 楠
(1.寧夏醫(yī)科大學,銀川 750004;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皮膚科,銀川 750004)
日光性角化?。╝ctinic keratosis,AK)是一種由表皮內發(fā)育不良細胞組成的病變,臨床表現(xiàn)為長期受陽光照射皮膚上出現(xiàn)斑疹、斑塊[1-2]。研究顯示,2008年美國AK患病率有14%[3],意大利30~40歲人群AK患病率為27.4%[4],中國AK的患病率為0.52%[5]。該病為一種癌前病變,據統(tǒng)計約65%未經治療的AK可進展為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有超過55萬新發(fā)病例[7],其為侵襲性惡性腫瘤,易沿淋巴道轉移[8],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多發(fā)性AK患者每年發(fā)生皮膚鱗狀細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的風險從0.15%到80%不等,而超過60%的SCC繼發(fā)于AK[9]。因此,如果沒有進行早期干預治療,部分患者最終可能發(fā)展為SCC。
目前,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AK、SCC為一個連續(xù)的疾病譜[10-11]。AK轉變?yōu)镾CC過程中有多種信號通路參與,如TGF-β/Smad信號通路,而有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TGF-β/Smad信號傳導通路與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12]。研究發(fā)現(xiàn),PI3K/Akt/mTOR是一條經典促腫瘤發(fā)生的信號傳導通路,在紫外線誘導cSCC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0],但關于皮膚腫瘤中該通路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其與正常皮膚組織進行對比分析,探討PI3K/Akt/mTOR信號通路中PI3K、Akt、mTOR蛋白在AK及cSCC組織中的表達,為AK及cSCC的發(fā)病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就診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經皮膚鏡及組織病理學確診為AK(AK組)和cSCC的患者(cSCC組)各30例,并選取同時期就診本醫(yī)院的17例行植皮手術的正常人皮膚組織作為正常對照(NS)組。寧夏醫(y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開展本課題相關科學研究工作(倫理審查編號:2020-382),參加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皮膚鏡初篩符合AK及cSCC診斷,并經組織病理HE檢查確診者。排除標準:有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有心臟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合并其他皮膚腫瘤及皮膚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有家族遺傳病及病理檢查診斷不典型者。
mTOR抗兔單克隆抗體(Cell Signaling,7C10);Akt抗兔單克隆抗體(Cell Signaling,11E7);PI3K抗兔單克隆抗體(Abcam,ab191606);免疫組化試劑盒、凱基生物全蛋白提取試劑盒、凱基生物顯影液試劑盒均購自偉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用儀器:電泳儀(美國BIO-RAD公司)、凝膠圖像分析系統(tǒng)Imager 600(美國Amersham公司)、組織病理脫水機(德國Leica公司)、石蠟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
1.3.1 免疫組化染色法 石蠟包埋,將各組皮膚組織分別制作成3~5μm厚的病理切片,撈片后60℃烘箱烘烤過夜,分別在二甲苯及梯度乙醇中浸泡4~10 min脫蠟水化后,蒸餾水浸泡1 min,后置于EDTA修復液中用水浴鍋水浴2~3 min,于片上分別滴加一抗PI3K(濃度1∶200)、Akt(濃度1∶400)、mTOR(濃度1∶200)三種抗體室溫3 h孵育。山羊抗兔免疫球蛋白作為二抗室溫孵育30 min,以DAB作為顯色劑,蘇木精復染、封片、鏡檢,Image pro plus軟件檢測陽性細胞數量,每組數值用Excel表格統(tǒng)計,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制圖。
1.3.2 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法 分別在-80℃低溫冰箱取NS組、AK組、cSCC組皮膚組織,放入研磨珠勻漿儀勻漿后,加入蛋白裂解液提取皮膚組織細胞總蛋白。用10%SDS-PAGE凝膠將蛋白進行電泳分離70 min,濕法轉印至PVDF膜上,后用5%牛奶室溫封閉90 min,選擇目標條帶分別加入一抗Akt(濃度1∶1 000)、PI3K(濃度1∶1 000)、mTOR(濃度1∶1 000),4℃孵育過夜,次日復溫30 min后,二抗室溫孵育1.5 h,加顯影液后放入化學發(fā)光分析儀中分析條帶結果,Image J軟件掃描獲取灰度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所測數據均經Excel表格統(tǒng)計標記整合,使用Graph-pad Prism 9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繪圖。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K組30例,其中男性13例(43%),女性17例(57%),年齡范圍39~88歲,平均年齡(63.17±11.61)歲;cSCC組30例,其中男性14例(47%),女性16例(53%),年齡范圍52~82歲,平均年齡(67.73±8.85)歲;NS組17例,其中男性7例(41%),女性10例(59%),年齡范圍31~78歲,平均年齡(60.4±6.73)歲。
AK組病理表現(xiàn)為角質層萎縮、肥厚,不典型角質形成細胞在角質層聚集,皮膚表皮層可見較多大小不一異形不典型細胞聚集。cSCC組病理表現(xiàn)為癌細胞突破表皮浸潤至真皮層,可見角化珠,局部無正常皮膚結構,可見較多炎性細胞浸潤,見圖1。
圖1 各組患者臨床皮膚外觀及組織病理學HE染色
PI3K/Akt/mTOR信號通路中,PI3K蛋白在NS組呈極低陽性表達,在AK基底層未突破基底膜帶,細胞質及間隙呈陽性表達,在cSCC中表現(xiàn)為突破基底層,細胞質及間隙呈陽性表達;Akt蛋白在NS組呈極低陽性表達,在AK表皮層細胞質及間隙呈陽性表達,在cSCC中表現(xiàn)為突破基底層在細胞間隙及細胞質呈陽性表達;mTOR蛋白在NS組呈低陽性表達,在AK表皮層,細胞質及間隙呈陽性表達,在cSCC突破基底膜帶至細胞全層,細胞質及間隙呈陽性表達,見圖2。PI3K、Akt、mTOR蛋白在NS組、AK組、cSCC組中陽性細胞量呈逐漸遞增趨勢(P均<0.05),見圖3。
圖2 PI3K、Akt、mTOR蛋白免疫組化檢測結果
圖3 PI3K、Akt、mTOR免疫組化統(tǒng)計結果
cSCC組中PI3K、mTOR、Akt蛋白表達水平均高于AK組、NS組(P均<0.05)。AK組PI3K、mTOR的蛋白表達水平均高于NS組(P均<0.05),見圖4。
圖4 PI3K、Akt、mTOR蛋白條帶結果及條帶灰度值量化統(tǒng)計結果
AK是常發(f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皮膚病,被認為是cSCC癌前病變,男性發(fā)病率較高,多見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13]。cSCC是來源于一種角質形成細胞的慢性皮膚惡性腫瘤,與紫外線照射、人乳頭瘤病毒、化學致癌物、熱損傷等有密切關系[14]。有研究[15]發(fā)現(xiàn),AK是SCC的癌前病變,從正常皮膚到AK再到SCC即紫外線至皮膚癌的疾病譜。
PI3K/Akt/mTOR是一條經典的促存活和抗凋亡的信號轉導通路。該通路的上游關鍵信號分子PI3K在受到多種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刺激時,可被異?;罨?,進而激活其下游底物Akt,引起Akt磷酸化,進一步激活其下游底物mTOR[16]。PI3K/Akt/mTOR信號通路被發(fā)現(xiàn)在眾多腫瘤細胞中異常激活,如生殖系統(tǒng)腫瘤[17]、消化系統(tǒng)腫瘤[18]。該通路在超過80%的SCC中存在頻繁過度激活,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中突變頻率最高的有絲分裂相關通路,為HNSCC臨床治療提供了極具潛力的關鍵分子靶點[19]。該信號通路激活會導致幾乎所有的頭面部SCC發(fā)生,并且該通路會調控及影響SCC患者的復發(fā)及其后期的不良預后[20]。另有研究[21]發(fā)現(xiàn),紫外線作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引起PI3K/Akt/mTOR信號通路過度激活,激活程度:SCC>AK>正常皮膚。提示PI3K/Akt/mTOR信號通路同樣參與AK的發(fā)生和發(fā)展,AK和SCC均可能通過該通路發(fā)生轉化,但目前相關報道較少。
本實驗免疫組化檢測提示,相較于正常皮膚,PI3K、Akt、mTOR在癌前病變AK中,定位在范圍局限的表皮基底細胞質中,而該通路三個關鍵蛋白在cSCC中,其陽性表達位于突破基底膜的真皮深層,說明PI3K/Akt/mTOR通路上三個關鍵蛋白參與誘發(fā)AK及cSCC。且從正常皮膚、AK及cSCC經免疫組化定量統(tǒng)計顯示陽性表達率呈遞增變化,符合PI3K/Akt/mTOR信號通路激活程度SCC>AK>正常皮膚的研究;進一步通過蛋白免疫印跡法對上述蛋白進行定量研究,也發(fā)現(xiàn)PI3K、Akt、mTOR在NS、AK、cSCC組織中的蛋白表達水平呈依次遞增趨勢,結果及變化趨勢與免疫組化法相同,提示PI3K/Akt/mTOR通路與AK、cSCC關系密切,可能參與了二者的發(fā)生及轉變。為后續(xù)進一步研究AK及cSCC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僅觀察了PI3K/Akt/mTOR通路中關鍵蛋白的表達變化,未能進一步研究該通路的功能及具體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