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六月金陵(今南京)的莫愁湖上,眾荷凌波出水,青葉蓮子雜衣而香,蔭蔭綠柳下,曲徑回廊間,都是四方慕名前來觀看荷展的游人,紀映淮就隨著父親和母親夾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沿途售賣的精巧小物事和各色美食都沒能引起映淮的興趣,不過年方九齡的她,舉手投足間都是小小淑女的模樣。他們一家人且走且看,一人一句接龍著歷代詠荷花的名篇,沉浸在屬于他們的世界里。
這時,不遠處傳來一陣喝彩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原來是一群人在做聯(lián)句的游戲。等到他們走近,正有人出句:“葉出尖角問晴天?!北娙诉€在思索的時候,聰慧的映淮已想好了下句,她笑眼彎彎地說:“花退裂盤笑麗日?!贝蠹疫@才注意到這個嬌小可愛的小姑娘,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本地名士紀青家的女公子。
自此之后,許多人知道紀映淮善對。就在她10歲生日的時候,父親的朋友還特意指著院里的桂花樹出句“丹桂虬蟠花香”,讓她對出下句。映淮用眼掃了一下院子,看到墻角的紫藤,脫口而出:“古藤曲鐵葉綠?!笨吹接郴慈绱瞬潘济艚荩赣H的朋友忍不住想要好好地考一下她,于是說:“我的這個上句前后都可以加字,還要不要繼續(xù)???”映淮嫣然一笑,說:“我的下句也可以加字?!奔舆^字后上句是“樓前丹桂虬蟠花香溢滿院”,紀映淮隨即對出下句“院內古藤曲鐵葉綠罩長廊”。對得貼切而工整,毫不牽強,一眾親友都驚訝于她的機智和早慧,贊譽不絕。不僅是對句,紀映淮的詩也寫得清麗蘊藉,早在她及笄時就已經飲譽江東。
就在映淮十幾歲的時候,他們全家客居紹興。紀青與當時任紹興知府的杜其初結為好友,兩家的關系很近,來往頻繁。
中秋時,杜其初在府內設家宴,請紀青與紀映鐘父子前來賞月賞菊,作陪的還有杜其初之子杜李。相貌英偉、氣宇軒昂的杜公子雖然年紀不大,卻舉止言談從容穩(wěn)重,深得紀氏父子的欣賞。
秋芬淡韻,清輝滿堂的夜晚,有美酒佐詩,月色洇墨,一場歡宴持續(xù)了很久。也正是這場小聚,讓紀氏父子對杜公子的人品才學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他們父子二人一致認為杜公子和紀映淮是最合適的一對璧人。其實杜氏父子早就聽聞過紀映淮的人品才學,也正有求娶之意。兩人的婚事很快就敲定下來。
轉眼間,紀映淮和杜李都到了18歲,兩個彼此中意的有情人回到杜李的老家莒城結為伉儷。映淮性情婉靜,詩風深婉和雅;杜李性格沉穩(wěn),詩風沉雄豪放。兩人彼此欣賞也喜歡彼此較量,陌上花開的春日,荷葉鋪湖的盛夏,鮮果滿枝的淺秋,雪舞漫天的深冬,都是他們尋詩聯(lián)句的好日子。每到這樣的時刻,他們就會為對方分韻作詩,擘箋揮毫間看看誰能先覓得好句。輸贏于他們都無所謂,那種棋逢對手的欣喜和一決高下的暢快才是人生最極致的快樂。也因此他們留下了一段“分韻聯(lián)吟,擘箋斗捷”的佳話。
順風順水的兩個人,凡事都走得按部就班。翌年,紀映淮懷孕產下一子,孩子的到來,使得這個原本就幸福的家庭更加圓滿。他們漸漸褪去了新婚的生澀甜蜜,取而代之的則是深入骨髓的相依愛戀。
秋光從容,秋水澹遠的日子,杜李特意陪映淮去近郊散心。兩人攜手緩步走在湖邊,看著已然蕭瑟的秋柳和幾點歸巢的棲鴉,只是默默地走著,并不說話,所有的交流都在十指相扣的掌心。
然而,鼎革之際,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天翻地覆,家國離亂。崇禎十五年(1642),清兵入關自直隸(今河北)南下。時年25歲的杜李抱著必死的決心,約了數(shù)十位好友投筆從戎,到知州景叔范麾下守城,抵御清兵。臨行之際,他細心地叮囑映淮帶著兒子和母親等人去城南韻李村母舅家避難。映淮默默地望著杜李,用目光摩挲遍他的每一寸肌膚,只想牢牢記住他的樣子。熱血男兒在國破家亡之際挺身而出盡忠盡節(jié),即便她心知此一別恐難再聚,也無法說出挽留的話,只能含悲忍痛萬般不舍地送杜李去奔赴戰(zhàn)場。望著杜李矯健挺拔的身影漸行漸遠,逐漸消失,她真希望時間能靜止下來,定格成永恒。
奈何歷史的結局早已寫好,二月,莒城破后,杜李被俘,和眾兵士一起被戮于北關的“好漢塋”。得到消息的紀映淮此時正帶著一家老小躲在鄉(xiāng)間,為了家中的幼子和年邁的高堂,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心中如何痛楚,她都要硬挺下去。此后,她再無詩作傳出,她不愿寫追思的句子,不想展露自己的悲傷,獲取世人廉價的同情。她只是默默地將她最美的才華和最深的愛戀藏在心底,祭奠她最愛的人。
家中無男丁的杜家已經衰敗得連普通人家都不如,紀映淮終日忙于生計,她立志守節(jié)終生,艱辛將兒子撫養(yǎng)教育成人。
晴山如翠、曉煙交碧的春日,一位白發(fā)布衣的婆婆站在山腰,遙遙望向莒城“好漢塋”的方向,有他的地方,映淮始終不忍遠離。山風吹起她鬢邊的發(fā)絲,勾起了她的回憶,她想起很多年前寫過的詩句:“春山淡漠無人共,遙倩詩囊貯亂霞?!蹦切┰妼懙哪耆A,她從不曾忘懷,那些她刻意收起的光華,愿來世依然只為他一人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