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萌
生活是否需要濾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本質(zhì)上凸顯的是對待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浪漫主義者看待生活,總愛帶上一層濾鏡,柔化事物的棱角;現(xiàn)實主義者則會剝?nèi)ド蠲曰玫耐庖拢瑢⑺奈酃竿耆┞丁?/p>
徐志摩曾說:“美是人間不死的光芒?!睈勖乐模私杂兄?。真實的生活難免平淡無趣,濾鏡則可以賦予它動人的光彩。汪曾祺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作《昆明的雨》。在他的筆下,昆明的雨、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果子都是那么令人神往。但我想,即便真的到了昆明,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那樣醉人的美。《昆明的雨》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心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中的昆明帶著一層由回憶與思念構(gòu)成的濾鏡,自然要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景色更濃烈些、更藝術(shù)些。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如此。倘若換成今天的我們,在雨天的小巷里看見一名女子時,大概并不能體會到詩中那種清幽的美感與淡淡的憂愁。作家們敏銳的感官與充滿靈性的文字,給原本乏味的生活擴展出一方遐想的空間,此時的濾鏡便是極有必要的存在。
不過,我們可以讓濾鏡為生活增添美感,但絕不能為生活涂脂抹粉,刻意掩蓋它真實的樣貌。這就像是給腐爛的水果噴上顏料、灑上香水一般,自欺欺人,毫無意義。就像油畫作品《父親》,畫家沒有用美麗的濾鏡美化人物,而是將其最真實的一面呈現(xiàn)給了觀眾。粗糙的雙手,眼角、額頭深深的皺紋,黑黃的臉色……這些并不賞心悅目的細節(jié),無不展示著農(nóng)民一生的辛勞,更能引發(fā)觀眾的感動和深思。所以,我們有時也要打破濾鏡,看清生活真實的樣子。
由此看來,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生活一定要加或者一定不加濾鏡。加上濾鏡,我們會對世界多一分喜愛、多一分期待;去掉濾鏡,我們亦可正視自己、正視生活,回歸生命的本真。
教師點評
本文以設(shè)問開篇,通過不同的回答凸顯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然后以汪曾祺和戴望舒的作品為例,指出適當(dāng)?shù)臑V鏡會給原本乏味的生活擴展出一方遐想的空間,這樣的濾鏡有必要存在。隨后,以油畫作品《父親》為例,論述有些濾鏡應(yīng)該被打破,以還原生活本來的面目。最后強調(diào)在生活中要合理使用濾鏡。文章層次清晰,思想深刻,說理辯證,論證比較深透。(王學(xu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