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我終于回來了,終于知道令我魂牽夢繞的,就是這片同里水鄉(xiāng)。
——顧長衛(wèi)《情歸同里》
似乎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一個屬于江南的夢。街回路轉(zhuǎn),幽深曲折,水清舟行,吳儂軟語。說到江南的古鎮(zhèn),我想許多人心中立刻會浮現(xiàn)一幅幅細膩清新的小橋流水、槳聲燈影的畫面。那天,跟好友聊到江南,她對烏鎮(zhèn)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jié),或許緣于《似水年華》關(guān)于文和英的故事。無獨有偶,我亦有類似的情結(jié),情愿在顧長衛(wèi)拍攝的《情歸同里》中,穿越時空,細品穿心弄里低吟淺笑的瞬間。
坐在高鐵上凝視窗外,分不清這次的旅行是要找回些什么,還是遺忘些什么。
翌日,一腳踏上同里的青石板路,便感覺古意森森。同里以“醇正水鄉(xiāng),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于世,四百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和遺風(fēng)猶在,清晰如昨。
同里古鎮(zhèn),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很美,猶如一張張水墨畫,讓人不忍心碰觸。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風(fēng)景,而在古鎮(zhèn)的風(fēng)景里,每個人的出現(xiàn)又顯得多余,破壞了水墨畫般同里的寧靜。
同里老街,一半是河,另一半是岸。河里有水,岸上有人家。同里人家的日常生活是竹竿上晾曬的咸肉咸魚、清晨巷口煙氣繚繞的大餅油條店、臭豆腐、炸河蟹……一家家的招牌在香樟樹的枝丫間探出頭來,映在河面上,遠遠近近,參差多姿,竟是一道別樣的風(fēng)景。
閑暇的午后,坐在河邊的茶樓里,沏上一壺清茶,把自己交給百年的老茶館,一切仿佛都可以放下,一切好像又可以被想起。一個轉(zhuǎn)角,一個回眸,處處皆風(fēng)景。高大的香樟樹、在白白的墻上走出一幅山水畫似的爬山虎、淡泊的布衣生活,構(gòu)成一個安然的所在。這就是同里,自有一種特殊的氣質(zhì),不跋扈,但是執(zhí)著。
太陽躲到了云層里,風(fēng)中彌漫著春的氣息,溫潤的流水,沿著曲折的水巷潺潺流淌,經(jīng)過黛瓦青磚的人家,氤氳成一幅明暖的水彩畫。河流不遠處則是一座古橋,踩著架空的木扶梯,聽著“咯噔咯噔”的回響,剎那間回到了“客官,請慢用”的時代。
在明清街,一家名為“漪闌閣”的小店牽住了我的視線。柔和燈光下,女店主正在精心縫制著一件衣衫,恰如鑲嵌在木制柜臺前的那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小店的旗袍別具特色,每一件都深情款款。我在一襲藏藍色的旗袍前停了下來,“您若喜歡,試試好了,穿起來的味道不一樣哦!”店主輕柔的聲音飄過來。
我沒做聲,依然盯著它不動。心下里,擔(dān)心自己穿不出那種典雅,那種風(fēng)韻,只好與它就此錯過。
在同里古鎮(zhèn),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是一個特別的所在。書城的一面墻掛滿了寄給未來的明信片,一個大男孩用心閱讀的瞬間留在了我的鏡頭里。
精心挑選一張精美的明信片,坐在書城的一角,寫下一段話,寄給女兒。買下一本心儀已久的書《乖,摸摸頭》,讀著書簽上的那一段話:“你身邊是否有這么幾個人?不是路人,不是親人,也不是戀人、情人、愛人。是友人,卻不僅僅是友人,更像是家人?!毙睦锏母杏X竟也跟著溫潤了起來……
退思園,同里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于我看來,非常漂亮,倘若能在人少的時候,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感受古鎮(zhèn)的風(fēng)韻,那將會是一種絕美的感受。
一人端坐橋頭,獨自品賞同里的幽靜與古風(fēng)古韻,時光瞬間倒回了千年以前。沿著一條長長的石板路進去,陽光把河面照映成繁花似錦的歌舞劇,時時有高亢的詠嘆,處處是低音的回旋。一切風(fēng)花雪月,一切劍影刀光,在同里河水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中洗刷沉淀。突然想起《情歸同里》中的臺詞:“我在同里穿越一座橋又一座橋。聽說這里的每一座橋都有一個說法,那五十五座橋又該有多少動人的傳說呢?”
耳邊,傳來《浣溪沙》:“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低沉的嗓音,幽幽唱著:“誰念西風(fēng)獨自涼,吾等吾失,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甭犞朵较场罚戎嗍?,看著身影慢慢拉長,漸漸稀疏,漸漸消逝在我們各自行走的途中,如同夢境。
印象西塘
西塘是一座沉睡在鬧市中的古鎮(zhèn),周遭喧囂的車馬聲被阻擋在外,如何也透不進來。河水在古鎮(zhèn)中蜿蜒而過,所以西塘有很多橋,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日子里,古鎮(zhèn)始終呈現(xiàn)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橋下行,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xiāng)風(fēng)情畫。
這個位于浙江省嘉善縣的古鎮(zhè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古鎮(zhèn)砌橋的石頭不知經(jīng)過多少風(fēng)雨的洗禮,好似也帶著江南的溫婉氣息。沿河是一條又一條的長廊,路面凹凹凸凸,忽然想到廊檐雨水滴答落下的樣子,不知是哪家閨秀正撐著油紙傘走在煙雨迷蒙中。
這里的小巷很有意思,當(dāng)你從其中一條進去,經(jīng)過千折百回又會從旁邊一條走了出來。穿過這條,以為前面已經(jīng)到頭,可當(dāng)你走進才發(fā)現(xiàn),轉(zhuǎn)彎處又有另外一條在等著你,總也沒個盡頭,而當(dāng)?shù)氐娜思覄t隱于深深巷弄之中。住過祖祖輩輩的老房子變成可供旅客們歇息的小棧,一家緊挨著一家。石頭路兩旁的屋子或出售當(dāng)?shù)赜忻奶厣〕?,或變成有著異域風(fēng)情的服裝店,雖然有些不合時宜,卻也有種特別的調(diào)調(diào)。
午后三點是西塘的下午茶時光。從塘東街走來徑直上萬安橋,眺望北柵街的廊棚內(nèi),有家簡陋的茶館,一塊小黑板上寫的“茶”字毫不起眼。透過古舊的雕花木窗,看見三兩老者圍坐方桌間,用的都是自帶茶水,紅藍兩色細長的茶瓶擺在桌中央,桌面上一煙盒上壓了只打火機。老人們?nèi)詢烧Z地攀談著,操的都是本地口音,氣氛平靜隨和。老者的玻璃茶杯里新泡上的龍井,干癟的茶葉剛剛舒展開,舞姿甚美。在光線照射下霧氣騰騰的,老人邊端起杯子吹散杯口的霧氣,邊與人說著些什么,那份悠然自得的閑情令人動容。
走下萬安橋,我恍然大悟:原來,西塘的下午茶時光和過日子是同一回事,要不溫不火的,細細品味。下萬安橋走到北柵街1號,錢塘人家正對面就是煙雨長廊。一千多米的古樸廊棚是西塘最壯觀的一道風(fēng)景線,沿著長長的古河岸蜿蜒向前,據(jù)說都是河邊人家為了遮陽避雨,在門前小小的石板路上蓋上了頂棚,一根根圓木柱支撐著向河邊傾斜的屋頂。這煙雨長廊是西塘與其他水鄉(xiāng)古鎮(zhèn)最大的不同,讓游人在雨天不淋雨,熱天太陽也曬不到。
一路往前拐角走到渡口,毗鄰送子來鳳橋,在過橋第一家河邊茶鋪前駐足,這是煙雨長廊的絕佳位置,可以坐覽大半個西塘水鄉(xiāng)之景,對岸是西街各色客棧的后院,稀疏坐的都是喝茶的人,送子來鳳橋下就是渡口,是西塘烏篷船下客最集中的一個點,人密如織,右望還能隱約看到環(huán)秀橋。我揀了個座位坐下,很快老板便端上紫砂壺泡好的茶水,緩緩倒上一杯,色綠香郁的龍井恰好契合那時、那景、那心情。
兩杯茶下肚后,已是午后四點,光線柔和了些許,我沿著煙雨長廊漫步,有的木門外掛了用粗麻繩系緊的長串的啤酒瓶,那是酒吧的標志。想象一下,每當(dāng)霓虹初上,古舊木屋里的高腳木凳,坐著想要逃離城市的旅人;吉他聲和著啤酒的味道飄蕩至屋外,經(jīng)過月光的冷卻,漸漸沉淀下來,灑滿石板路,是怎樣一番奇妙的風(fēng)景。
凌晨五點,窗外微亮,木樓房內(nèi)靜謐無聲,披衣推窗,窗外靜悄悄的,燈籠還亮著,河面清風(fēng)微瀾漂浮著一層薄霧,順著風(fēng)向緩緩飄散。河面是靜的,廊棚是靜的,橋也是靜的,西塘還沒從昨夜的睡夢中醒來。
走出客棧,掩上門,穿過弄堂到老街道,兩旁店鋪的門板大都掩著,行人稀疏,踩得石板聲聲作響。早起的商販已在老街的深處生起了火爐,煤煙裊裊升起,在屋檐瓦脊間悠蕩。走出西街口,本想直奔永寧橋,沒想到安境橋旁一老媽媽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是一個賣豆腐花的攤點,在安境橋頭擺了兩個桌子,老媽媽正在將“錢氏豆腐花”的招牌掛起,清晨的風(fēng)吹在她的臉上,我在旁邊靜靜地凝望著那張慈祥和善的臉。豆腐花的味道確實不錯,三元一碗,有蘿卜干、蔥花、蝦米、海菜拌在一起,鮮嫩清香。
作別賣豆腐花的老媽媽,我站在永寧橋欄桿前,遠遠地眺望即將蘇醒的西塘。這是素面的西塘,像一個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女子,昨夜卸的妝還沒來得及補上。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烏篷船的藍印花布上,照在生爐子老人的臉上,照在臺階的石板上,照在青瓦灰墻間……
返程期間,路過一家銀飾小店,被店內(nèi)的印度香吸引而入。店主是位年輕女子,點了香,售賣各式帶有異域風(fēng)情的銀飾,靠近櫥窗銀質(zhì)手鏈或鐲子像是來自遙遠的西藏。最愛那一對鏤空雕花銀耳墜,橢圓的外輪廓,印度香縈繞而上,是不能言喻的美。
我不是戴耳墜的人,想要收藏,又深知,少有人能將它詮釋得很好,應(yīng)該將它留給有緣之人。595E311F-01C0-4A03-A0DC-A1720B976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