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
大觀樓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它的出現(xiàn)是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不斷涌入而興起的,是“西學東漸”的一種體現(xiàn)。大觀樓影城最早是由“大亨軒茶樓”改名為“大觀樓影戲園”而來,具有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點,“曾經(jīng)屢次引領中國電影放映潮流”[1],在當時是北京南城最早固定放映電影的場所之一?,F(xiàn)今,大觀樓影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大柵欄街36號,2005年被政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影誕生地”。它不僅僅是一處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脈絡。筆者通過走訪調(diào)查,并查閱《大公報》《順天時報》《京話日報》等檔案文獻,梳理了大觀樓影城的前世今生。
“大觀樓”一詞最早見于1902年10月16日天津《大公報》第122號上“中外近事·北京”欄目中的《紀大觀樓》一文:“北京大柵欄,新開大觀樓一所,樓下有房屋二十余間,每月租銀十二兩。順天府工藝局亦租一間,其余皆是洋貨、廣貨、繡(繡)貨各行租用。樓上不分房間,租者分地計值,任人租賃,亦如樓下,但一律是玉器行。將從前荷包巷并門框胡同、廊房三條合而為一,現(xiàn)已修理完竣,十三日開張矣?!盵2]由此可知彼時的“大觀樓”并非影院性質(zhì),而是具有貨品買賣性質(zhì)的百貨市場。1905年,任景豐(原名:任慶泰)將原先的“大亨軒茶樓”改名為“大觀樓影戲園”,兼營豐泰照相館、中西藥房等生意。
大觀樓影戲園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由外國人“假座開演”[3],見載于1905年2月18日《京話日報》第179號廣告:“天下第一奇觀,美國電光大戲,泰西各國仙法術,假座前門外大觀樓日夜開演”[4]。此后,1905年7月任景豐為慶賀譚鑫培六十壽辰,在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由中國人自主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并于同年10月在大觀樓影戲園首映。1906年,豐泰照相館又拍攝了《青石山》《艷陽樓》《收關勝》《白水灘》《金錢豹》《紡棉花》等片段,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但由于多家電影商的競爭,大觀樓影戲院被迫暫停電影放映業(yè)務,轉而經(jīng)營小蓬萊茶社。無獨有偶,1909年豐泰照相館突遭火災,也迫使任景豐終止了電影拍攝業(yè)務。
此后的四五年間,大觀樓無論是茶社生意還是一樓的百貨業(yè)務均出現(xiàn)萎靡狀態(tài)。據(jù)1913年3月7日《順天時報》第3338號《本京新聞·商場競爭》載:“外城商城開辟最早者為大觀樓賓宴樓第一樓,如青云閣集云樓則為后起者。茲查此數(shù)商場之優(yōu)勢,首推勸業(yè)場,青云閣次之。賓宴樓已焚,大觀樓儼如半身不遂”[5]。為擺脫衰微的困境,1913年,大觀樓影戲園更名為“大觀樓電影戲院”,專注于電影事業(yè),雖然票價比同行影院要貴,但是大觀樓電影院的內(nèi)部環(huán)境舒適,也吸引了不少賓客。1927年1月,前門外大柵欄的大觀樓率先放映有聲電影《孟姜女》。1931年開始正式放映有聲電影。1935年,大觀樓電影戲院引進了法國百代35mm固定式放映機;1942年,又擴大營業(yè)面積,改善了觀影環(huán)境,改建為南城的一家中型影院。1945年3月,影院開始使用“羅拉牌”電影放映設備,提高了影片放映的質(zhì)量和觀眾的觀影效果,使其晉升為主輪影院。1945年10月3日,大觀樓上映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新聞電影。在動蕩的近代社會,大觀樓影城能夠順應時代和市場需求,以不斷改革和進取的精神,最終成為中國電影行業(yè)的引領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由于社會動蕩不安,京城內(nèi)的大觀樓等電影院屢受挫折。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次日大觀樓等影院放映了《街頭巷尾》《金玉滿堂》《萬年合好》等影片,以表慶賀。為配合社會主義工商業(yè)改革,1955年大觀樓電影戲院實行公私合營,并成為北京試點影院。1960年大觀樓率先引進國內(nèi)研發(fā)的立體電影,改建成北京首家“大觀樓寬銀幕立體電影院”,公開放映電影近萬場。1976年大觀樓影城重新開張,但遭遇大火,后停止放映近十年。為適應市場需求,1987年大觀樓引進“美國RENIUNG, 70/35mm和英國‘道爾貝立體聲’全部放映設備”[6],并于次年首映《無敵鴛鴦腿》,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隨著改革開放的穩(wěn)步推進,大觀樓影城也順應趨勢,不斷更新技術和設備,成為21世紀電影業(yè)的中流砥柱。
自20世紀初期以來,大觀樓影戲園歷經(jīng)風雨,把握機遇,不斷適應電影業(yè)的發(fā)展潮流,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及娛樂生活為出發(fā)點,使其在風雨飄搖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結合史料文獻檔案,可歸納出其持續(xù)發(fā)展的五個特點。
其一,多種業(yè)務的并行與融合。大觀樓自成立以來,便被定位為一家百貨商場,自1905年開始電影業(yè)務后,大觀樓“前廳是經(jīng)營西藥的大藥房,后堂為放映電影的觀眾廳”[7],“直至1913年6月大觀樓改組經(jīng)營‘樓下則為純粹之藥房樓上變?yōu)殡娪皯蛟骸?,這一格局一直基本未變?!盵8]此種模式的流行與當時電影業(yè)并未深入人心有關,它需要依托大眾化的百貨業(yè),以吸引人們的關注,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電影業(yè)早期發(fā)展的基本模式。
其二,電影與戲劇表演的結合。戲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而電影在傳入中國之初,無論從命名還是表演形式上都與戲劇分不開,故“早期北京的電影多在戲園中放映,戲園白天唱戲,夜晚放映電影?!盵9]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即為京劇選段,此后拍攝的《青石山》《艷陽樓》《收關勝》也均為戲劇選段,表演者也為戲劇名角;大觀樓影城幾次易名——“大觀樓影戲園”“大觀樓電影戲院”等,均與“戲”分不開,故有“電影戲”的稱謂,也體現(xiàn)出迎合市場觀眾的需要。
其三,拍攝與放映業(yè)務并行發(fā)展。清末民初,電影放映的場所眾多,但從事電影拍攝者則極為少見。但在大觀樓放映電影之初,任景豐便開始專注電影拍攝,其中《定軍山》《長坂坡》等便是在豐泰照相館拍攝,“這家照相館既是中國首家電影攝制場所,也是中國首家電影發(fā)行單位”[10]。后來由于市場擠壓、失火等原因,導致任景豐最終放棄電影拍攝,但從中也體現(xiàn)出中國電影人不畏技術上的缺陷對電影事業(yè)的大膽嘗試。
其四,開創(chuàng)男女同座的先河。清政府對傳統(tǒng)禮儀中的“男女授受不親”要求極為嚴格,1911年頒布的《取締影戲條例》規(guī)定:“開設電光影戲場,需報領執(zhí)照;男女必須分座;”[11]隨著清朝的覆亡,這一規(guī)定也逐漸出現(xiàn)縫隙,1930年大觀樓影城率先實行男女同座,又一次成為電影行業(yè)改革的引領者。
其五,改革與機遇并舉。大觀樓影城的經(jīng)營者為了生存和適應市場需求,不斷拓展業(yè)務,引進先進技術、更換設備,以謀求電影業(yè)發(fā)展。它經(jīng)歷了由“假座開演”到自行拍攝影戲放映,后因市場低迷,轉而經(jīng)營小蓬萊茶社和百貨,繼而又轉變經(jīng)營思路,引進西方模式,重組電影院,引進法國有聲電影機、日本電影放映設備等先進技術,最終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電影院。
大觀樓影城自1905年放映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幾經(jīng)風雨,距今已有117年的歷史。它不僅見證了中國電影業(yè)的歷史變遷,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體現(xiàn)。
注釋及參考文獻:
[1]許立仁.中國電影誕生地——大觀樓[J].北京觀察,2005(5):16-17.
[2]中外近事·北京[N].大公報,1902-10-16(3).
[3][4]黃德泉.中國早期電影史事考證[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131-132.
[5]本京新聞·商場競爭[N].順天時報,1913-3-7(4).
[6][8][9]田野.中國電影誕生地——北京大觀樓電影院[J].影視技術,2006(1):61-64.
[7]黃德泉.清末民初北京大觀樓考辨[J].當代電影, 2007(5):48-52.
[10]王大正.關于中國電影誕生三處質(zhì)疑問題的訂正解析[J].當代電影,2005(6):9.
[11]顏品忠.中華文化制度辭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605.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中國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