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孜涵
185年來,安徽省東至縣周氏家族六世不衰,名人輩出,成為一個文商并舉、中西交匯的大家族,堪稱詩書傳家的典范。周氏第一代中有參與創(chuàng)建北洋海軍的晚清重臣周馥,第二代中有曾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北方實業(yè)巨子”周學熙,第三代中有著名實業(yè)家、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周叔弢,第四代中有杰出數學家、著名教育家、知名歷史學家、知名翻譯家、著名建筑設計專家、著名神經生理學家、著名森林植物學家、知名微生物學家等眾人。今天的周氏第五代、第六代依然學風鼎盛,人才輩出。2016年9月建成的東至周氏家風館,已經成為池州市的“家風家教示范基地”。
晚清名臣重視教育
1837年,周馥出生于今天的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zhèn)梅城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組建淮軍,避戰(zhàn)亂流落安慶的周馥憑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留在了李鴻章身邊。他支持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天津電報局、天津機器局等,并主持建立天津水師學堂和北洋武備學堂,參與了北洋海軍的建立,還編撰了我國治水史上頗有影響的《治水述要》一書。
后來,周馥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加兵部尚書銜,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兩廣總督,成為晚清重臣。他任職山東期間,興辦新式教育,倡導建立了濟南第一所師范學校山東師范館,主持設立了山東農事實驗場。
一張1918年正月拍攝于天津英租界的周氏家族全家福中,那位坐在中間,身穿皮馬褂的白胡子老人就是周馥,子孫們圍坐、站在他的周圍。
第二代傳人熱心實業(yè)
周馥育有五子三女,一女嫁給袁世凱的八子袁克珍。長子周學海,曾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曾任補內閣中書、浙江候補道。他一生鉆研醫(yī)學,成就斐然,著有《脈學四種》《脈簡補義》《傷寒補例》等共114卷醫(yī)學著作,1906年去世。
出生于1866的周學熙是周馥的四子,他是周氏家族第二代中的代表性人物。他16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當過清末山東巡撫。袁世凱當權后,他兩任財政總長,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袁世凱囚禁。周學熙離開官場后,創(chuàng)辦了灤州礦務公司、當時全國最大的水泥企業(yè)——啟新洋灰公司,以及在天津、山東青島、河北唐山、河南衛(wèi)輝開設了4家華新紡織廠,以及耀華玻璃公司、北京自來水公司等知名企業(yè),成為“北方實業(yè)巨子”,他和江南的狀元實業(yè)家張謇并稱為“南張北周”。
1901年10月,周學熙出任山東省第一所官辦的高等學?!綎|大學堂(山東大學前身)的首任校長,他倡導洋務派“中體西用”的辦學理念。他的五弟周學淵曾與國學大師、翻譯家辜鴻銘等組建詩詞社。1906年,周學淵成為山東大學第六任校長。同胞兄弟先后擔任一所大學的校長,成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
后代子弟學業(yè)有成
周學海育有五子,長子周美權是著名數學家和郵票大王,三子周叔弢是著名實業(yè)家,后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美權長子周震良,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任山東工學院電機系教授,1981年去世;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1932年春畢業(yè)于英國愛丁堡大學,1949年以后曾任民進中央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外文系主任、教授,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周美權三子周煒良是杰出的數學家,是20世紀代數幾何學領域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11年,1927年赴美留學,1936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后任美國霍布金斯大學數學系教授、主任。他在代數幾何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周氏坐標,另外還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環(huán)”。
著名華人數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這樣評價他:“煒良是國際上領袖的代數幾何學家。他的工作有基本性的,亦有發(fā)現性的,都極富創(chuàng)見。中國近代的數學家,如論創(chuàng)造工作,無人能出其右?!?995年8月10日,周煒良去世。
收藏大家把文物捐國家
周叔弢成年后跟隨四叔周學熙學辦實業(yè),1918年主持籌建青島華新紗廠,曾任唐山華新紗廠、天津華新紗廠經理,啟新洋灰公司總經理。1936年,他拒絕與日本人合作。
1954年,周叔弢率先將所經營的企業(yè)實行公私合營,任公私合營啟新洋灰公司董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任天津市副市長、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天津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等職,1983年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叔弢是民國時期古籍收藏大家,他16歲時開始系統(tǒng)收藏圖書。1942年,周叔弢在自訂善本書目時立下遺囑:“生計日艱,書價益貴,箋錄善本,或止于斯矣!此編固不足與海內藏書家相抗衡,然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無事,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倘困于衣食,不得不用以易米,則取平值也可。毋售之私家,致作云煙之散,庶不負此書耳!”
1950年,他將家祠“孝友堂”收藏的380余箱書籍捐贈給天津南開大學,其中包括明刻本《南藏》及百余部叢書。1954年,他又把精心收藏的中外文圖書3500余冊捐獻給南開大學圖書館。到1972年, 他先后4次將幾十年收藏的宋、元、明抄本,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貴圖書3.6萬余冊和1200余件文物全部獻給國家。
1981年3月8日,天津市政府為周叔弢召開表彰大會。在會上,他又向國家捐獻了文物1260件,古籍圖書9196冊。2007年,周景良應邀觀看父親過去捐贈給天津圖書館的一批書籍。這些書籍中有父親親手校對、批注的書,有影刻和影印本,有各種古璽印和今人的印譜等。
在天津市睦南道129號有座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老式建筑,周叔弢在這里度過了他的晚年。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為二層磚木結構獨立式住宅,一樓是客廳和餐廳、二樓為臥室和辦公室,至今仍保持著歷史原貌。
1984年2月14日,周叔弢病逝于天津,終年93歲。他去世前,把1.5萬元國庫券及定期存款1萬元捐給了國家。
學風傳承成就斐然
東至周氏家族“六世書香、百年家風”,堪稱傳奇,被稱為“安徽的大宅門”。尤其是周氏第四代,學術成就斐然,周叔弢的8個子女更是獨領風騷。
周叔弢育有七子三女10人,其中8人是知名學者、教授。長子周一良是知名歷史學家;次子周玨良是知名翻譯家;三子周艮良是著名建筑設計專家;四子周杲良為著名神經生理學家;五子周以良是中國著名森林植物學家;六子周治良是北京亞運會工程副總指揮、總建筑師;七子周景良是我國使用電子衍射分析晶體原子結構之第一人;次女周與良是知名微生物學家。
周景良生前寫道:“他(周叔弢)并沒有刻意去培養(yǎng),子女們愛學什么學什么。小學、中學的時候,考試成績單是要給他看的,不給他看不行,這是規(guī)矩??嫉煤貌缓?,他倒不太責備。有一次,我考試成績不好,父親看了看成績單,抬頭笑笑,說下次考好一點。寬松是很寬松,但這樣其實是有力量的,對我們都有影響?!薄八恢笔巧斫虅龠^言傳。有一時期他見我有個哥哥喜歡在外面閑逛,就讓仆人到樓上書房找了一部《資治通鑒》送過去,這是我見到的最積極的批評了。沒有打罵,但是大家都服他,而且還挺怕他的。比如他最討厭吸煙。”
周叔弢長子周一良,出生于1913年1月19日,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1944年獲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后,他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亞洲史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副主任、主任,培養(yǎng)了一批亞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學和研究人才,2001年10月23日逝世。
出生于1916年3月的周玨良,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文系,后入美國芝加哥大學英語系深造,在中西文論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新中國成立后,他任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北京外語學院英語系教授等職,曾給毛主席、劉少奇、周總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過翻譯,參加過《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周恩來選集》上卷和《毛澤東詩詞》等英文本的定稿工作。
1917年4月出生的周艮良,抗戰(zhàn)期間任滇緬公路局、云南保山——緬甸密支那公路第一工程處幫工程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工程師、副院長等職。
周杲良,1946年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50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61年起任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系副教授、教授,在美國兩本最有名的科學名人錄上都寫有他的名字。
周以良,194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生物系,歷任東北林學院教授、林學系主任、副院長,東北林業(yè)大學教授。他一生發(fā)現了70多個植物新品種,是國家森林植物學學術帶頭人,2005年12月5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84歲。
1925年出生于天津的周治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副院長,曾任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前門大街中心規(guī)劃組設計組組長,首都體育館設計組負責人,人民大會堂施工圖設計人。他還擔任第十一屆亞運會工程副總指揮兼總建筑師、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總建筑師,2016年2月4日在京辭世。
曾有人在回憶文章寫道:“連續(xù)兩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天津論壇,(周治良)先生都是有請必到,有求必應。由于條件有限和疏忽,我們曾把時年85歲的老人家塞到車子的后座,他蜷著腿足足兩個小時。下車后,依舊面帶微笑,站在原地和你寒暄,用此掩飾自己腿麻,以不讓周圍人尷尬?!?/p>
生于1928年2月19日的周景良,是周叔弢最小的兒子,1956年被選派留學蘇聯,在蘇聯科學院晶體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62年回國,后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9月11日去世,享年92歲。
周與良,出生于1923年2月,195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病理學和哲學雙博士學位,1953年回國。她歷任南開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教授,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在美國做訪問學者,2002年5月1日在美國病逝,終年79歲。
周氏家族的第五代依然學風鼎盛,人才輩出。周一良長子周啟乾,畢業(yè)于天津南開大學,曾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主要從事日本史、日俄關系史和中日關系史的研究,成績卓著;周鈺良次子周啟鳴,1956年7月生于北京,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地理系高級講師;周紹良之子周啟晉,畢業(yè)于北京農業(yè)大學,是著名企業(yè)家,澳門先達國際集團總裁;周以良長女周琪華是盲人歌唱家,國家二級獨唱演員。
家規(guī)家訓啟迪后人
位于東至縣城東北的梅城村,是原縣城舊址所在地,因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曾任縣令多年,后人為紀念他取名“梅城”。梅城村有一自然村周村,周氏家族世居于此,有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周馥接官廳。
1921年8月21日,周馥病逝于天津寓所,子孫扶柩回鄉(xiāng)。周馥墓園由墓冢、祭臺、六角亭、神道、牌坊等組成,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周馥直系后裔都已不在安徽,有的在海外,有的分布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2013年以來,周馥直系后裔陸陸續(xù)續(xù)回鄉(xiāng)祭祖。2016年5月上旬,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啟晉等人到東至縣尋根問祖。
東至周氏家族“崇儒尚德、培心正業(yè),清慎開明,勤儉樂濟”的良好家風,對周氏子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位于東至縣城市民文化中心二樓的東至周氏家風館,于2016年9月建成開放,展廳面積約為120平方米。東至周氏家風館從“家族人物、專家點評、家風精髓、家風底色、家族品格、家規(guī)家訓、誠惠桑梓、弘揚傳承”八個部分展示周氏家風文化內涵,現在已經成為池州市的“家風家教示范基地”。
周馥病逝后的第二年,幾個兒子將父親生前寫的各種奏折、詩文集和家訓等匯編成《周愨慎公全集》。周氏家規(guī)家訓包括《周氏家族家規(guī)十八條》《周氏家族周馥家訓六條》和《負暄閑語》三部分。
周氏家族家規(guī)十八條是:重孝悌;端表率;勤學業(yè);戒非為;重勤儉;重赒恤;嚴祀事;慎配偶;禁亂宗;禁爭繼;息訟端;遵禮教;重和睦;護陰木;禁頹廢;清賬目等。
家規(guī)第三條寫道:“子孫七八歲須入塾讀書,朝夕不離書房,勿與邪避之人相近?!奔乙?guī)第五條的內容是:“耕讀之家勤儉尤為首務,必須飲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廬有常度……若子弟溺于驕奢,用度無節(jié),必致事蓄無資,漸入邪路。”
家訓六條的主要內容是:培心地;積陰功;祛隱惡;端家范;謹言語;慎舉動。家訓之一“培心地”:“心為一身之主,身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間,百物受用有盡,惟此善根受用無盡。……心地若壞,百事皆壞,無可指望矣?!?/p>
東至縣周氏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負暄閑語》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周氏家族的傳家寶。周馥為教育子孫后代撰寫的6萬字的散文體家訓《負暄閑語》,涵蓋了讀書、處事、待人、治家、延師、婚娶、祖訓等十二個方面。他寫道:“儒者修己治人,人道也……我家子弟,總以專重儒修為主,不可邪趨旁騖”。
周學熙晚年退出政壇后,在兩首《示兒最后語》中勸誡“門祚興衰原有自,愿兒詩禮教諸孫”“但愿子孫還積德,閉門耕讀繼家聲”。
責編 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