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薪伊
摘? 要:當前是一個融媒體時代,人們的生活充斥著信息技術,現(xiàn)實社會與虛擬時空相互交替,高科技時代意味著人類生活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新技術。各種新興的App軟件受大眾喜愛,也是獲取信息的來源,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為了響應國家對高校思政課的改革要求,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本文將進行高校思政課融合新媒體的路徑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6-0-03
各種新興的傳播平臺,如B站、學習強國等,主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傳播各種信息,幫助人們及時了解前沿新聞,其形式豐富多樣,比較直觀,獲得大眾好評,很多人非常依賴這些平臺。當然,還可以融入教育領域,讓學生開展在線學習等。
一、新媒體與大學生的教育現(xiàn)狀分析
自媒體時代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大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思想導向會受其影響,而且在人生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更是會對自身行為舉止有塑造功能。在這些平臺上任何信息都是即時的,加上內容、領域的不限制,因而對大學生來說就是另一個精彩的世界。網(wǎng)絡平臺具有全民性、高速性,信息渠道暢通,不同受眾擁有不同的體驗感,這是新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特點。融合了新興技術,新媒體日新月異,囊括的內容更是無邊界。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受眾反饋。正是新媒體囊括范圍巨大,無篩選,受眾無法在廣闊的信息范圍中及時捕獲自己想要的信息,往往有些時候是被迫吸收推送信息。
盡管如此,網(wǎng)絡生活還是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和接受。在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世界里,傳播者通過平臺發(fā)布信息,受眾通過平臺接收相應信息,通過窗口聊天,形成交互模式,而這種形式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任何群體都可以通過手機、電子產品等全方位掌握“一手”資料。受眾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非常便捷。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感知他人對自身的認同度,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種交互性使新媒體發(fā)揮了更多價值與作用。未來,人們對新媒體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無限優(yōu)化,以教育領域為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相融合,運用到高校教育中,無疑給高校教育帶來一定程度的價值。特別是思政教育這一模塊,單純的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融合“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育手段,讓每個教師成為課堂上的大數(shù)據(jù)擁有者,將抽象理論知識以具體生動的方式重現(xiàn),便于大學生理解掌握,提高學習積極性,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目前使用新媒體的人數(shù)中占比最高的是大學生群體,時代在不斷更新變化,新技術成為新寵兒,新媒體成為大學院校授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比傳統(tǒng)授課方式更受學生歡迎。因此,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也牽引著大學生日常價值觀的導向,影響著大學生日常行為的養(yǎng)成與變化。
大學校園生活比起以往更有節(jié)奏感,新媒體技術令校園里多了神秘感和高效性,但也伴隨著挑戰(zhàn)。網(wǎng)絡時代給予大學生群體更多場地接受各種信息,發(fā)表各種看法,但由于大學生對信息的篩選鑒別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有時會被一些輿論導向帶偏。新媒體的學習渠道很寬,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主流思想、意識形態(tài)會涌入大學生眼里,在一定程度上沖刷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容易出現(xiàn)某些大學生把握不住思想方向的問題[2],產生思想偏差。畢竟大學生還處在身心發(fā)展時期,需要正確引導。一旦接觸了不良影響,難免會對校園里所教授的知識產生懷疑。網(wǎng)絡中囊括的信息量太大,沒有明顯邊界線,各種不良信息很難受到監(jiān)管和把控,在學生利用新媒體學習的過程中成了一個不可忽略的嚴重問題。價值取向關乎每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巨大的信息量包含各種多元思想,這兩者的碰撞會帶來一些負面問題。盡管他們的觀點看法不一致,也能有所包容,這就是融媒體的“融”特性。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分析
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國家給予思政課極高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绷暯酵驹谌珖麄魉枷牍ぷ鲿h上強調,我們的同志一定要增強陣地意識。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融媒體這一新興事物作用于大學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網(wǎng)絡、手機、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現(xiàn)實[4]。
(一)新媒體給高校思政課帶來的正向效能
新媒體能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廣闊平臺,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內容,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新媒體的融合為思政課堂帶來了多元性發(fā)展,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單一的授課模式知識覆蓋面狹窄,不利于大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新媒體的信息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這改變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集中統(tǒng)一的一刀切、單向灌輸?shù)慕逃J?,使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轉變成為多向、雙向的直接互動和交流,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以人為本”[5]。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App、公眾號、視頻等查閱各種信息資料,還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在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在這種條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了新的活力,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入了生機,大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變寬了,由簡變繁,也促進了主客體之間的交互性。
(二)新媒體給高校思政課帶來的挑戰(zhàn)
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多發(fā)展機遇,但同時伴隨而來的挑戰(zhàn)也不容忽視。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必須主動適應國內外輿論環(huán)境變化,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提升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6]。在新媒體的影響沖擊下,往往會出現(xiàn)輿論導向、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zhàn)。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各種信息參差不齊,學生在各種輿論導向下,由于缺乏經(jīng)驗,不能有效識別信息,容易造成錯誤認知。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無疑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眾所皆知,在網(wǎng)絡中,除了接收信息的便捷快速,還有就是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容易使人上癮,產生依賴。特別是有些大學生沉浸式關注一些非正常貼吧,里面的言語具有迷惑性,讓自己感同身受,不斷認同里面的說辭,導致越來越迷失自我。這樣產生的危害是極大的,他們逐漸不愿意與現(xiàn)實身邊的人交談,相信虛擬世界,從而厭惡現(xiàn)實中的人與物,嚴重的會引起心理危機,造成悲劇。特別是近年來發(fā)生的網(wǎng)絡暴力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引發(fā)了許多社會問題,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容易歪曲人的價值觀,給高校教育帶來沖擊和難度。
三、高校思政課融合新媒體的路徑分析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結合大學生的成長狀況、生理心理特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結合新媒體技術,融合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語言、案例,來開展思政課教學,為傳統(tǒng)課堂注入新的源泉。
(一)融合新興網(wǎng)絡平臺與思政課教育
生活在融媒體時代,讓00后這一代人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嘗試更多不同的領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可以在網(wǎng)絡世界里得到滿足。因此,在這樣一個網(wǎng)絡世界里,大學生群體更能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他們已經(jīng)習慣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長輩面前,還是在國家大事上,他們都愿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而他們也不再滿足于涉及領域的寬度,而是不斷追求領域的深度,對不同事物能夠融合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也更致力于對深層面的探索,不再輕易地接受傳統(tǒng)說教方式。這種特點的養(yǎng)成與融媒體時代息息相關,因為融媒體給了他們無限的可能性,去了解更多領域的機會,也給了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們“發(fā)聲”。
現(xiàn)階段各種新興網(wǎng)絡平臺充斥著大眾生活,為了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一絲新活力,融合新媒體、豐富思政教學手段是一項正確選擇。例如,學習強國、短視頻等增加思政內容,設置成任務式活動,讓大學生日常瀏覽觀看學習。教師加強對這些受大眾喜愛的軟件操作,自己也熟悉里面的內容,新的交流方式產生新的話題,增強交流,教師有效把握學生的想法,融入學生圈。不同年代的交流詞是不一樣的,通過新媒體促進彼此間的親切感,便于調整授課內容,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自然就拉近了。而且,課堂上的活動安排會讓人耳目一新,不再讓學生滿堂灌,讓學生充滿期待,將各種生動的課堂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通過公眾號向學生推送思政案例,學習模范,融入紅色故事正面引導學生。
(二)整合優(yōu)化網(wǎng)絡教學資源
網(wǎng)絡資源豐富多彩,魚龍混雜,這時整合優(yōu)化網(wǎng)絡上的教學資源十分重要。網(wǎng)上信息量過大,學生難以判斷,線上教學資源是教學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對于這些教學資源要合理篩選。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有效資源整合成教學模塊,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投放到不同班級中,讓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共同探討。教師可以提前篩選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然后要求學生學習。這樣可以防止學生海量瀏覽網(wǎng)上信息,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首先,大學生當前的學習空間進一步加大,學習資源也日益豐富,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擴寬了知識面。各種信息技術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內容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新媒體途徑獲取海量信息,而且查找資料也相當方便。其次,大學生可以在各種網(wǎng)站、App里相互交流,拓展思維方式,增強創(chuàng)新性。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方面的灌輸知識點,將學生處于被動層面,這種方式顯然不受學生喜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新媒體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生不再處于被動,而是擁有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主動接納新事物,擴展新視野,形成探究式學習模式,能夠獨立思考,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一個平臺里,大學生群體接受知識的方式多元化,融合了視頻、圖像等多種新技術手段,將理論上的抽象化進行處理,能夠讓學生直面?zhèn)€中意境。特別是VR技術和AI技術,讓學生穿越現(xiàn)實,重現(xiàn)情景,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增強體驗感,流露真實的切身感受。并且,各種網(wǎng)絡課程、遠程教育的興起,讓學生不再止步于課堂教學,課下可以及時查缺補漏,增強記憶。
(三)加強專業(yè)教師隊伍培訓
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這樣一個融媒體時代,需要對大學生加以引導。因而,給高校思政教師進行思政教育也帶來了一定難度。他們需要了解這個“融”的特性,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要使大學生信服,而不是表面灌輸理論知識給他們,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學生在表面接收知識點的同時,他們背后的真實想法,課下是否真正認同教師講授的內容,做到入腦入心。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專業(yè)教師隊伍,優(yōu)化教師隊伍的新媒體運用技術,融合新媒體手段進行思政課教學。首先要求教師會操作新媒體。教師對新媒體要有接納感,愿意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自己作為一個學者的心態(tài)展露出來。學校要鼓勵他們參加前端技術培訓,學習新的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將新媒體內容融入自身工作中,讓教學功底變強。一些老教師要善于打破傳統(tǒng)束縛,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強化教學能力。教學改革把學生的地位轉化為主體,而教師就是輔體,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進行點評補充。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3]。思政教師在教學關系中應該處于引導地位,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一步步激發(fā)他們的認知功能,引導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思政課學習的意義。
四、結語
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是一把“雙刃劍”,有效運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改革教學方式,給思政課堂帶來生機活力,但又承擔著一定風險,需要教師靈活避免。如何將新媒體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有效融合是本文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秉持這門課程的宗旨十分重要。從教師自身落實目標,再抓學生的思想工作,是循序漸進的步驟。將新媒體融入這門傳統(tǒng)課程中,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思政課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對這門課程入心入腦。
參考文獻:
[1]李斌,暴文婷.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戰(zhàn)略布局的基本邏輯[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1,7(3):102-112.
[2]程雨晴.新媒體在高校宣傳陣地建設中的作用及其實踐路徑[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
[3]新華社.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22-03-0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4]楊新瑩,李軍松,閆文.“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解構與重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0):32-35.
[5]呂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成長影響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5.
[6]馮改花.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7.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