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燕
今年44歲的張華是蘭考縣考城鎮(zhèn)北孫莊村一位普通農民,三年前他的父親去世,他自知家中父輩和姑姑年紀偏大,便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年邁奶奶的責任。
張華的一天是忙碌而充實的,他惦記著奶奶的生活,每天在奶奶和自己的家之間往返5公里,照顧老人的衣食起居,穿衣洗漱,幫助奶奶起床穿衣,打水洗臉,給奶奶送水喂飯,一勺一筷,從沒有過絲毫懈怠。有時老人鬧脾氣不肯吃飯,他也不著急,像是對待小孩子一樣耐心地哄奶奶吃飯,逗奶奶開心。
張華的孝心孝行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而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則是他在奶奶幾次生病住院期間對奶奶的悉心照料。
奶奶第一次住院是在2019年7月意外被人撞倒導致腰椎骨折而臥床不起。在此期間,張華對奶奶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面面俱到。他總是把飯一勺一勺送到奶奶嘴邊,然后認真地把奶奶嘴邊的飯漬擦拭干凈;面對奶奶有時孩子般的“任性”,他總想盡辦法逗老人開心,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奶奶當時已經96歲高齡,加上術后麻醉的作用,有時會大小便失禁。他不僅親力親為幫奶奶穿戴紙尿褲,還考慮紙尿褲潮濕、老年人抵抗力弱,皮膚容易出現潰瘍的情況,就每隔10分鐘查看一次紙尿褲里是否有排泄物,不厭其煩。為此,張華的休息時間大大減少,他卻絲毫不覺得辛苦,反而認為這是自己的本分。在奶奶住院的幾個月里,他時刻陪伴在老人身邊,唯恐照顧不周。在他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的身體很快好轉。
出院后,張華又開始有計劃地幫助奶奶做康復訓練。日復一日,在他耐心的陪伴、引導和悉心照料下,奶奶竟然奇跡般地康復了:不僅生活可以自理,甚至還可以拄著拐杖自己出門遛彎兒。
奶奶第二次住院還是因為腰椎錯位,張華沒有絲毫的怨言和推脫,仍事無巨細地照顧著奶奶的起居,晝夜守候在奶奶身旁,最大限度地守候著奶奶的身體健康。
2021年年初,奶奶第三次住院。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走路不穩(wěn),不小心摔倒后導致左胯骨骨折,需要立刻進行胯骨加固手術。腿骨里面打入三根鋼釘,奶奶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張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此時,奶奶已經98歲高齡,老人自己心里有些無望和泄氣,所以不太配合治療。同時,這對全家人來說,照料老人的工作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張華依然不言棄、不放棄,照例給奶奶喂藥喂飯,更換紙尿褲,妥善體貼地事必躬親。
一次,細心的張華突然發(fā)現奶奶身上出現了皮膚潰瘍,從此,他又給自己增加了一項額外任務:每20分鐘給奶奶傷口清洗消毒一次,每30分鐘給傷口照射紅外線消毒殺菌一次,一天24小時從不間斷。經過他和家人的細心護理和精心照顧,奶奶的傷口終于愈合,避免了感染和其他引發(fā)的病變。出院后,張華再次承擔了奶奶的康復訓練,平坦的人行道上、寬廣的馬路上、喧囂的超市里,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奶奶和張華兩人的身影,所到之處,人們競相讓道,無不嘖嘖稱贊,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在張華和家人的悉心照顧下,奶奶再次完全康復。在蘭考縣東方醫(yī)院復查時,骨科唐主任連聲稱贊:如此高齡的老人骨折術后能夠恢復得這么好,簡直就是一個奇跡!而這個“奇跡”的背后卻是張華親侍湯藥,貼身照料,細致耐心地陪伴,甚至是“逼”奶奶做康復訓練而傾注全部心血換來的,是張華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奶奶換取的。而他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從未叫過一聲累。
張華是一個踏實誠懇的青年農民,文化程度不高,靠務農為生,自己身體也不好,家庭條件比較困難。作為村里的網絡員,他負責日常報表等工作。為了更好地工作,他自學電腦,熟練掌握了辦公軟件及其簡易的電腦編程,工作勤勤懇懇、認認真真。有人問他這么做值不值。他總是笑著回答說,事情總得有人做;有人問他累不累,他總是淡淡地笑著說,父親去世了,父輩和姑姑們年事已高,腿腳不方便,自己照顧奶奶是應該的,況且自己多做點,這個大家庭就會更和諧些。
張華的事跡在當地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美談,有人夸獎張家出了個大孝子,有人決心以張華為榜樣善待待自己的父母,更多的人則是為張華的勤懇和孝順拍手叫好。縣里的領導得知張華的感人事跡,對他予以高度評價。鎮(zhèn)里的領導問他是什么動力使他對奶奶不離不棄,他還是淡淡地一笑,說自己多辛苦一點兒,奶奶就少受一點兒罪。
古有百里負米,親嘗湯藥,今有張華侍奉左右,端茶倒水。孝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膾炙人口的孝親美談不勝枚舉,但是能夠像張華這樣不僅孝敬自己的雙親,而且還能替父行孝,悉心照顧自己奶奶的人卻屈指可數。在他的帶動下,家里的弟弟妹妹都加入到了照顧奶奶的行列,張峰來了,建國也來了……一家人四代同堂,其樂融融,用孝道演繹了人家大愛,用實際行動傳承著孝道文明。
(作者系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