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利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過初唐“貞觀之治”,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國家富庶,開放包容。在此期間,古典藝術的多個領域走向高峰。中唐時期禪學發(fā)展,深刻影響到繪畫藝術對“境”的追求,詩境的追求把文人趣味帶入繪畫,為宋代文人畫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論者認為,中晚唐的審美趣味由早期的壯美向后期的優(yōu)美轉變,畫風愈臻細膩。
唐代的時代精神也折射到繪畫上,人們重視社會現(xiàn)實,描繪現(xiàn)實生活。士人群體熱衷書畫,不少士宦染指丹青,原本是匠人的事,日漸成為上層人物的高雅生活。如果說漢已有文人參與繪畫,六朝有一批文人成為畫家,至唐,士大夫階層已普遍重視或參與繪畫,甚至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太宗之弟李元昌、李元嬰均善畫(見《歷代名畫記》),這在中國歷史上尚不多見。
唐代繪畫與時代同步,風尚一改魏晉的“瘦骨清像”,代之以豐腴富態(tài),雍容華貴,審美趨向充滿貴族氣息,山水和花鳥也獨立分科,刻畫精謹,設色追求艷麗,表現(xiàn)出虔誠的藝術態(tài)度。繪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已擴大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唐代宗教美術明顯世俗化。今存莫高窟的藝術高峰在唐窟, 唐窟壁畫的精華又在《經變圖》,現(xiàn)存約200幅,從中可見繪畫技巧愈發(fā)成熟。寺觀壁畫的人物形象和題材內容對后世影響深遠,凸顯了時代風貌。唐代人物畫已走向成熟,日臻完美,大家輩出,如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張萱、周昉等均負盛名,逐漸形成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吳家樣”和以周昉為代表的“周家樣”,這是融合中原與外來藝術因素形成的新的藝術樣式。山水畫迅速發(fā)展并走向成熟。李思訓畫山水樹石開創(chuàng)金碧山水一派; 吳道子山水筆跡豪放,被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而成于‘二李”;王維以詩入畫,創(chuàng)“破墨”山水;王洽則以“潑墨”之法入畫。花鳥畫也分科獨立,出現(xiàn)專擅花鳥的畫家,如薛稷擅畫鶴,邊鸞擅畫孔雀,刁光胤花鳥竹石均擅,而以鞍馬為題材的曹覇與韓幹也為后世稱頌。
有人認為, 唐人在繪畫方面初步完成了由“樣范”到“ 筆墨” 的過渡, 確立了以“ 描” 而“ 皴”的筆法和以“染”而“暈”的墨法,所謂“水暈墨章,興吾唐代”(五代荊浩《筆法記》)。明代董其昌認為畫有“南北二宗”,也是唐時始分,這便是王維為標志的“南宗”開端和“二李”為標志的“北宗”之首。
李思訓、李昭道(生卒年不詳)父子被稱為“大小李將軍”。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設色艷麗而精妙,多以石質顏色敷之,對比相宜,層次清晰。山石樹木、人物車輦纖微畢現(xiàn),造型精微而準確。全圖均以細筆勾勒,不見皴法,然筆有粗細變化,轉折勾斫極其自然。其雖是人物故事畫,卻展現(xiàn)出全景山水,是體現(xiàn)唐人水平的典型的青綠山水畫。
王維是一位大詩人,也是大畫家,被后人推為文人畫之祖。他“筆蹤措思,參于造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水墨畫法風格獨具,“山水松石,縱似吳生”,但破墨和渲染的手法又有獨創(chuàng)。張彥遠同時談到王維“筆力雄壯”“筆跡勁爽”,是說他在用筆上有獨到之處。后人把王維看作是水墨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者。他把詩和畫有機地結合,創(chuàng)造了詩情畫意的境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敬請關注并閱讀《極簡中國古代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8295027A-18DD-48C4-9277-5738A1BF47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