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軍 王玉玲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有機滲透紅色教育,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領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滲透紅色教育進行了探索。
依托文本故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小學時期是學生啟蒙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的塑造人物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有的表現(xiàn)祖國河山無限壯美,有的凝聚著人類美好情感……其中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因此,依據(jù)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師要精心提煉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在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使其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如《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豐碑》《燈光》等課文,教師圍繞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人事跡,設置恰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探究、交流所感,仔細品味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人物形象。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頑強斗爭、英勇獻身的精神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印象,激發(fā)了學生無限崇敬之情,激勵他們從小熱愛黨、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基。
結合字詞學習,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惫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教書,傳授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更要育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學會做人。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交流感受,相互啟發(fā),在學習熏陶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指導書寫“從”字時,先讓學生觀察字中有幾個“人”?兩個“人”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學生觀察前面一個“人”字的“捺”變成“點”與后面的“人”組成了“從”字,明白了兩個字互相謙讓一下組合成一個字,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漢字整體的結構和諧美、形態(tài)藝術美和深層意蘊美。通過對漢字結構的滲透,從字形字義與為人處事之間的關系入手,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學會識字寫字,明白行為處事的道理,進而受到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謙虛禮讓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品味重點語句,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如今,很多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集體主義精神逐漸淡化。這對他們快樂健康成長、形成健全人格極為不利。因而,教師要把握時機,在教學中適時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
如《將相和》節(jié)選文中記敘趙國的將相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發(fā)展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讀藺相如的話:“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在讀句子中感悟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精神。借此機會,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呢?如此,讓學生體會到在學校應該以班級利益為重,以學校利益為重,長大后進入社會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而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從而明白了要自覺熱愛集體、關心集體、服從集體,從小養(yǎng)成關愛集體、善于合作、樂于奉獻的好品質和集體主義觀念。
感受人物形象,滲透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奮斗的動力。小學生正處在成長與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針對性地滲透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從小樹立和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對于他們人生歷程起著價值導向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本中一些作品,故事性較強,人物個性鮮明,能對學生起榜樣和激勵作用。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中,十二歲的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后,教師因勢利導向學生提問:你們?yōu)槭裁炊x書呢?你們的理想是什么?為什么?然后,結合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及其長大后成為國家總理為新中國忘我工作的事例,讓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及其與未來理想的關系?!拔议L大了想當一名消防員,因為消防員滅火,保衛(wèi)國家財產(chǎn)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我長大了想當一名醫(yī)生,因為醫(yī)生能治病救人”“我長大了當一名教師,因為教師給國家培養(yǎng)人才”“我長大了當一名軍人,保衛(wèi)祖國,保護人民”……在學生的認識和理解中,“理想信念”變成通過自己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人生追求,它將個人成長、進步與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而努力。
挖掘教材內涵外延,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任。教師必須立足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挖掘教材中體現(xiàn)革命傳統(tǒng)的作品的內涵和外延,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感受革命人物形象,體會愛國情感,傳承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
如《金色的魚鉤》節(jié)選課文,記載了老班長為了黨的囑托,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而不惜犧牲自己,這種忠于黨、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牢記使命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心給學生樹立了做人的榜樣,激勵他們把革命先烈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努力學習知識,將來報效國家;學了課文《七律·長征》后,學生領悟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去閱讀紅色文學書籍,舉行紅軍長征故事會,制作紅色詩詞小詩集,觀看紅色影片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的熏陶,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他們更好地感悟革命先輩們的偉大精神,懂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和思想內涵,積極引導學生加以消化、吸收,讓紅色基因根植于學生心靈,代代傳承和發(fā)揚,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