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盡江南》是格非“烏托邦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不同于《人面桃花》與《山河入夢》試圖展示的革命烏托邦與社會烏托邦的潰敗史,格非將目光投向了當下中國社會的精神現(xiàn)實,通過身為詩人的譚端午與律師的龐家玉之間長達二十年的悲劇性婚姻揭示知識分子群體在嬗變的時代下不同的精神困境與自我選擇,直指社會中被邊緣化的知識分子和精神烏托邦理想永恒的消隱幻滅。
【關鍵詞】《春盡江南》;格非;譚端午;精神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5-181-04
【本文著錄格式】詹子乂.《春盡江南》——從愛情悲劇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J].中國民族博覽,2022,03(05):181-184.
《春盡江南》帶著草木凋盡的瑟瑟冷意為“烏托邦三部曲”畫上了未盡的一筆。自古以來作為文人墨客精神故土的江南在現(xiàn)代社會面臨著注定被侵蝕的命運。這不僅僅是精神與理想上“烏托邦”的幻滅,還有向往中神圣純潔的愛情理想的隕落。格非以極為冷靜克制的筆調敘述了八十年代小有名氣的詩人譚端午與文藝女青年李秀蓉(后改名龐家玉)相識、背叛、重逢、結婚、離婚后生死相隔的長達二十年的婚姻愛情悲劇。譚端午和龐家玉兩人擠身于蜉蝣眾生,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中被裹挾著亦趨亦行——他們的愛情悲劇是一面透明的水晶,折射了一整個時代的眾多夫妻之間愛情幻滅與精神理想的失落。
一、自我放逐的爛泥與溺死的曼珠沙華
譚端午與龐家玉的愛情要追溯到二十年前招隱寺的那個月夜。那時的龐家玉還是李秀蓉,一個單純纖弱、羞澀美麗的少女,就像夜晚皎潔月華下水池中靜靜含羞欲放的純白色睡蓮,懷揣著一個美好純真的愛情幻想。而譚端午就是用力故意攪亂一池清水的破壞者。李秀蓉那時候熱愛文學,懷有理想,認為詩人都是美好的化身,于是懵懂無知的她在詩人譚端午的引誘后失去了童貞。她將那時滿腔的愛與熱情奉獻給了她心目中理想愛情的化身譚端午,當她對著二人的未來充滿美好憧憬,想要將自己的一生托付給譚端午時,譚端午卻只是把秀蓉當作一個性伴侶,一個解決自己性欲望的對象。當譚端午用男性力量去征服纖弱單薄、姿色清麗的秀蓉時,腦海充滿著沒有留下更加豐滿的宋惠蓮的遺憾悔恨。在“詩人”這樣美好崇高的名號下的他卻猥瑣、自私、自命不凡,毫無責任心。他鄙視不屑于“小地方的女孩”秀蓉,這場對于譚端午來說的情事只不過是一場荒唐的欺騙與凌辱,將秀蓉的愛與真心就這樣毫不在意地揉亂拋棄至水中淤泥,踐踏羞辱。
早期秀蓉的愛是盲目又自卑的。幼時喪母,在重組家庭中的呵斥和冷眼中長大的她,使她不論是在作為李秀蓉還是龐家玉時都充滿無所依傍的孤獨與不安。她無比渴求愛,渴求一個棲息港灣的溫暖——在不知道譚端午家世、為人的情況下,短短半天的相處中就失身于他,并且想與他共度余生。但譚端午卻背叛欺騙了她,在她發(fā)高燒時拿走她口袋中的錢棄她而去。秀蓉在愛情的失落幻滅中走向了一個有關于死亡的結束,純潔無暇的睡蓮被惡意扯下摔進淤泥,糜爛腐化,在廢尸上開出新生的明艷奪目、帶來強烈視覺沖擊、存在強烈的曼殊沙華——龐家玉。
與往事徹底決裂的李秀蓉在唐燕升的幫助下改名為龐家玉,完成了自我的身份的轉化與新生?!靶闳亍鄙矸莸慕K結伴隨著那個充滿詩意的八十年代遠去,屬于自然生命的終結,“龐家玉”的開啟則是整個時代嬗變的證據,一個“春盡江南”的時代。重逢后,龐家玉與譚端午的婚姻開始得莫名其妙。在鶴浦新開張的華聯(lián)百貨里她挑結婚戒指時與譚端午相逢,她毅然離開馬上就要結婚的唐燕升,一個月后與譚端午結婚。作者刻意沒有詳細描寫他們結婚的原因以及心理活動,依然是用冷漠的局外人視角陳述結果,甚至在結婚第二天,譚端午就想著要離婚——在這里已經埋下他們愛情、婚姻悲劇的伏筆。
兩人的身份在新的時代與社會中發(fā)生了雙重的反轉。譚端午的詩人光環(huán)在世俗功利的時代變得一文不值。與被形容為“爛人”的譚端午不同,家玉成功地投身進這個經濟利益驅動的時代。龐家玉原本學船舶制造,之后考取了律師執(zhí)照后與合伙人開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從此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極高的改善,買車購房、雇保姆,兒子成績倒數卻轉入全市最好的小學。家庭的變化讓譚端午感到“眩暈”,他始終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被動接受一切。這是一個典型的“女強男弱”家庭,曾經鄙夷秀蓉的譚端午后來被龐家玉嫌棄厭惡,他們之間發(fā)生了基于社會地位上的反轉。在龐家玉看來,以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說,譚端午是一個正在“爛掉的人”,是情愿自我放逐的爛泥。
秀蓉到家玉的變化是這樣發(fā)生的——“我曾經想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陌生人,把隱身衣?lián)Q成刀槍不入的盔甲。一心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去追趕別人的步調。除了生孩子之外,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厭惡的。好像只要閉上眼睛,就可以什么都不想。漸漸地就上了癮。自以為融入這個社會。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隊,一步都不要落下?!笔浪椎某晒Σ]有給她帶來快樂與精神上的滿足,婚后與譚端午彼此之間同床異夢、互不理解的陌生感不斷裂變繁殖,羞怯的李秀蓉成為遙遠記憶泛黃的一角。理想主義的愛情離她漸漸遠去,取而代之是家庭瑣事、冷漠沉迷于精神世界的丈夫、職業(yè)上的道德叩問、婆媳問題、教育孩子的壓力。身體對于龐家玉來說再也不是理想愛情的象征與自我獻祭,它代表的是她精神荒原的貧瘠,是可以交換兒子去重點學校的籌碼,是滿足自身欲望的工具。在被譚端午背叛拋棄過一次后那朵睡蓮枯萎死亡,她成為盛開在生者與死亡的荒涼黑泥地中搖曳生姿的曼珠沙華,美麗放肆的外表下,綠莖爬滿了細細密密的蚜蟲,侵蝕著最后的盛放,直至在世俗的漩渦中被裹挾著溺死。
自我放逐的爛泥與慢慢溺死的曼珠沙華是一組視覺奇怪但耐人深思的組圖,它不是才子佳人的桃紅秀綠,而是處處充滿著死寂的詭異,茍延的殘喘,未盡的毀滅。世俗與精神——二人之間世界觀的巨大差距使他們之間出現(xiàn)了難以愈合的鴻溝。這是被世俗生活抹平后無盡的殘冷敗灰,是現(xiàn)實真實顏色的呈現(xiàn)。理想愛情的無情顛覆、精神追求的崩潰瓦解在冷漠的敘述中就這樣被分解剖析,直指二人之間愛情的本質——家庭、愛情、自我——究竟又該何去何從?那燃盡的余灰下是否還殘存著一星溫情的火苗?
二、未盡的心愿與失落的愛情
譚端午與龐家玉的婚姻在同樣的孤獨、猜忌、不信任之中漸行漸遠。那個多年前的月夜譚端午絕情的拋棄詭異地梗在兩人心里,雙方心里都懷著鬼胎,盡量不去觸碰記憶中傷痛的紐結,假裝從未發(fā)生過,但粉飾太平并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這是表面的和諧,它永遠是埋在平靜海面下巨大的冰川,是致命的隱患。譚端午選擇與世俗進行軟弱地抗爭與逃避,在年輕美麗的知己綠珠上尋找慰藉,在婚姻中精神出軌;龐家玉則在道德良心與現(xiàn)實社會、家庭瑣事、丈夫長時間冷暴力的壓力下精神崩潰,她在肉欲中沉淪——她已經不再相信愛情,她所想要極力體知的是作為一個“自己”的存在證明。肉體上的出軌帶來的只是虛假的快樂,在清醒之后,現(xiàn)實仍然是懸頭上令她焦慮憂慮的達摩克利之劍。
家庭矛盾的徹底爆發(fā)是在一個平常的雪夜。龐家玉在給兒子講解習題的時候再次失去理智,譚端午則在阻止她的過程中與她展開激烈的爭吵。譚端午的辱罵與啐在她臉上的痰使她突然冷靜——“似乎他打她,踹她,朝她的連啐唾沫,都不算什么,而隨口罵出的一句話,卻讓她靈魂出竅”。龐家玉苦心經營多年獲得的尊嚴在譚端午輕飄飄的一句臟話面前瞬間瓦解,“溫柔的絕望”是她霎那之間的頓悟——她精心為自己編織、拼命追逐的美好向往、世俗成功堆砌的精神滿足瞬間坍塌,她所有努力與付出成為了一場爛俗笑話,她看似固若金湯的自尊再次被譚端午否認踐踏,到最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甚至什么都從未擁有,她再次回到了“原點”。
這場熱暴力是這段充斥著冷暴力的婚姻中一個高潮與轉折點,努力經營平衡和諧的婚姻生活被打破,露出表面平靜下的殘忍真相。譚端午機械的和好安慰、龐家玉的半推半就似乎只是對已經習慣的生活與婚姻的一場無奈的妥協(xié)與演戲——面對無法解決的誤會、思想上的鴻溝與現(xiàn)實問題,只能選擇忽視逃避。他們的婚姻生活實際上是現(xiàn)代社會中多數夫妻的真實寫照,在暴戾與瘋狂的背后,讀者不禁進行追問——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愛情?
龐家玉身患絕癥是他們婚姻的重大轉折,于她而言不僅是一場人生中的重大打擊,還是心靈上的再一次徹悟。王守仁的死亡讓她感到害怕,盡而對自己進行反思。她被鈍化的愛與柔情開始漸漸復蘇,她卸下自己堅硬的盔甲,她終于可以在這個紛亂的年代不為任何目的任何形式改變自己,不用追趕社會的步伐走到自己的對立面。不再那么功利執(zhí)著,不再逼自己孩子學習,甚至帶他看電影,照顧一直沒有共同語言的婆婆,試圖做一個賢妻良母,不再對譚端午惡語相向,而是嘗試理解喜歡他的愛好。但是一切已經太遲了。
龐家玉選擇用離婚告別譚端午和兒子,一個人面對病痛的折磨,始終沒有告知他們離開的真相。癌癥是她想要逃離的一個逃避失落的愛情期望與消磨殆盡的人生理想的借口。龐家玉想要在最后的時日中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向往——西藏。但這個心愿到最后都未曾實現(xiàn),成為了抵達不了的遠方和永久的遺憾。
在譚端午心中,令他心動的是當初身為弱者的秀蓉,他無法也不知如何面對成功轉變的龐家玉,正如他無法面對這個巨變的時代一樣?,F(xiàn)實生活中家玉讓他覺得越來越陌生,甚至對于她的背叛而憤恨怨懟。當家玉離開他后,那個曾經死去的秀蓉形象開始復活鮮明。網絡聊天讓他們心靈與精神相通,互相牽掛,死寂的愛情燃起溫情的火苗。
譚端午在家玉離開后才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家玉其實是有著愛意的。當他找到龐家玉身處的地方時,她已經孤獨地自盡,他能帶回的只有骨灰盒。他最后能給家玉的,是橫跨二十年的《睡蓮》與無盡的思念。家玉一生追求的愛卻未得,死后才等到了遲來的所渴望的愛,理想愛情畫上了一個失落哀婉的句號。如果說二十年前失身于譚端午是她對愛情理想的獻祭,那么她選擇體面地自縊則是最后對自我尊嚴的獻祭,她終于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選擇,實現(xiàn)了自我意義上的反思和救贖。
家玉在遺書的結尾中說:“現(xiàn)在,我已經不后悔當初跟你相識。如果你仍然希望我在臨別之前,跟你說上最后一句話,我會選擇說:我愛你,一直?!苯洑v生活的磨礪、婚姻愛情的風風雨雨后,這份深埋心底的真誠告白在家玉生前隔著種種誤會猜忌未能說出口,死后寥寥幾筆卻蘊藏著滿腔深情,讓端午震驚與感動。死亡沖破、消解了二人之間的隔閡,但愛情的悲劇結局是無限的失落與憾恨。這段多年前看似一廂情愿、充滿偶然性的愛情故事從背叛欺騙到接受,從相看兩厭到倦怠離婚,再到失去之后回歸的真情流露,讓人唏噓感嘆命運的無常的錯過——每次都是關注了生活的其他而不是生活本身。
作者選擇用龐家玉最后的死亡來回避家庭與婚姻中的矛盾,燃起希望——當死亡的威脅降臨時,隱藏在深處的愛情才能破冰而出宣諸于口。
三、被圍困的孤島——幻滅與永恒
在婚姻和社會中,龐家玉與譚端午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兩人都是被水圍困的孤島,孤獨地守望著自我,面臨著不同的精神困境。而作者從較小的切入點介入大的歷史空間,通過譚端午與龐家玉組合的小家庭向外延伸,從他們的過去與現(xiàn)在,他們的朋友親人,串聯(lián)起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從底層到精英構成的整個社會,勾勒出一部由蕓蕓眾生用自己人生書寫的當代生活史。
譚端午與龐家玉兩個人被賦予了意味深長的身份——詩人和律師。詩人能夠以其敏感的詩心觀察社會,見微知著,同時承載著人類對生命的感知與精神文化。律師則是現(xiàn)實社會“成功人士”的標志,更多接觸的是社會問題的陰暗面、失范的可怕。律師以其特殊的職業(yè)需求最切實地觀察這個世界的病痛,又不斷經歷著道德與良知的拷問。譚端午與龐家玉身上相沖突的理念隱喻的是現(xiàn)下社會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因此二人的婚姻注定伴隨不理解與爭吵。譚端午選擇做精神的貴族,作為社會的邊緣人進行自我放逐——反復閱讀《新五代史》是一個強烈的象征。面對失常的社會現(xiàn)象,在他心目中,當下中國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精神現(xiàn)狀令人憂思——他身邊的知識分子,朋友王守仁、徐吉士、方志辦的同事,還有參加詩歌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甚至譚端午自己,他們或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放縱自我,或用狀似高深的術語討論著不知所云的議題,或沉迷于經典傳統(tǒng)中自我冥想但一無所用......他們缺少擔當的勇氣,大部分表面是道貌岸然虛偽至極的偽君子。譚端午是孤獨的,就連綠珠也并不懂他,他心目中的詩歌、社會理想在冰冷的現(xiàn)實中走向幻滅,他自我同時也走向了永恒的自我放逐。相比于譚端午,龐家玉面臨著精神上受到的靈魂拷問。她的本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就導致她無法像同事一樣把辯護的案子當作一場游戲,無法忽視社會中的陰暗丑陋,甚至作為律師的她不能通過法律而是要通過黑社會的力量解決房子的糾紛。作為律師的職責要求她履行所有必要的程序,使她心力交瘁,陷入難以自拔的自我拷問的憂郁。她面臨著理想與赤裸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落差產生的荒謬感——地痞流氓成為時間通暢無阻的通行證,神圣的法律卻成了一紙空文。她的內心面臨著與譚端午同樣的理想主義式的幻滅。
事實上,不只是譚端午與龐家玉,《春盡江南》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知識分子在后現(xiàn)代文化盛行的今現(xiàn)代社會都宛如被水圍困的孤島。這是一個“個人精神病的時代,大多數人”只是作為“非人”存在著,而“正常人”成為了一個已經失去原本含義的象征符號,它是未知的“X”,少數負隅頑抗的人最后也走向了潰敗,這是“人”到“非人”的異化。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知識分子的精神也就尤為痛苦,從“文化英雄”轉變?yōu)闀r代“邊緣人”,現(xiàn)實處境與他們內心的世界的深刻沖突更加劇烈而不可調和。王元慶在經歷花家舍項目上一系列打擊后,烏托邦夢想徹底破碎,精神無法承受走向“瘋癲”;綠珠找不到在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而抑郁,在漂泊之后 選擇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徐吉士則是在欲望的煎熬和物質過剩的環(huán)境下,不斷突破自我的道德和倫理底線......而“花家舍”這個曾經被水環(huán)繞、與世隔絕的桃源式隱喻的“精神烏托邦”也在畸變的社會中變得烏煙瘴氣,成為尋歡作樂的風月場所,走向了永恒的幻滅。
四、結語
《春盡江南》以冷寂的筆調勾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開放式結局。由盛到衰、從生到死,從前的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繁華變成了春盡江南草已調的荒涼。懷揣著對家玉的懷念,譚端午在《新五代史》的影響下拿起筆開始寫小說,故事的開端就是《人面桃花》的情境,三部曲成為了敘事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循環(huán)使整個故事充滿了“虛構”與“夢幻”。它暗示了人生和歷史不過是一場繁華與荒蕪之間循環(huán)往復的夢境。而譚端午與龐家玉之間悲劇性的失落愛情折射出來的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價值觀的巨大差異,一個時代的痛苦,全人類的精神癥候帶給我們深思?;蛟S文學只是提出問題,并不能提供方法論上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途徑,但它能夠抵達心靈深處的真實,讓我們在這個不斷追問存在意義與精神世界的社會中尋找自我。
參考文獻:
[1]李艷.“詩”與“遠方”的失落——論《春盡江南》中龐家玉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J].名作欣賞,2018(06):105-106.
[2]王偉嘉.論格非小說《春盡江南》所表達的時代精神困境[J].蚌埠學院學報,2017,6(02):60-64.
[3]馮芽.從“李秀蓉”到“龐家玉”的身份變遷看女性生存現(xiàn)實——論格非的長篇小說《春盡江南》[J].名作欣賞,2016(20):110-111.
[4]劉彩霞.《春盡江南》中譚端午的四重敘述及其隱喻意涵[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28(06):130-132.
[5]郭麥霞.被銷蝕的愛情理想與女性生存本相——試析格非《春盡江南》中龐家玉的愛情悲劇[J].隴東學院學報,2014,25(04):23-26.
[6]關偉南.世紀末的精神困境——談《春盡江南》的主題意識[J].名作欣賞,2014(20):132-133.
[7]褚云俠.豐富與豐富的痛苦——談格非的小說《春盡江南》[J].名作欣賞,2013(06):169-171.
[8]劉雨.被水圍困中的“小島”——格非《春盡江南》中人物的精神處境[J].文藝爭鳴,2011(17):129-132.
作者簡介:詹子乂(2000-),女,重慶奉節(jié),湖北大學學生,本科,研究方向為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