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當你來到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江海博物館英烈陳列室,就可看到王塵無烈士消瘦的遺像,旁邊還有烈士小時候玩過的兩個破舊殘缺的蛐蛐罐,你很難想像王塵無烈士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灘上中國杰出的電影評論家。
王塵無(原名王承謨),191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通海門老湯家鎮(zhèn)上一家“王裕大雜貨店”的富裕人家。他從小就喜歡抓蛐蛐,玩斗蛐蛐。但他天資聰穎,7歲上鎮(zhèn)后街私塾讀書,品學皆優(yōu),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讀完高小,轉入東洲國文專修學校讀書。校長顧文仲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進步,人也開明,學校購有《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供師生閱讀。王塵無閱讀后,明白了“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政治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目的是要推翻舊政權,埋葬舊社會,建立科學民主的新中國。當他從文中讀到“這一神圣的使命,當代青年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來”時,更是熱血沸騰!于是就寫了一篇題為《走“五四”之路》的文章。顧校長看了這篇文章十分贊賞,并欣然采納王塵無的建議,在校內創(chuàng)辦《江囗之聲》???,以大力宣傳“五四”精神。
3年后,王塵無進入進步詩人龔庭槐創(chuàng)辦的粟寰校求讀,更是如魚得水。因為富有學識的龔校長全力支持革命,學校成為共產黨的地下活動基地。王塵無在那里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以及魯迅的作品。學校還經常讓他與黃家駿等十多位思想進步的學生,聽時任中共海門縣委書記陸克秘密來校所作的革命演講。不久,學校被反動當局查封,王塵無又上了無錫國學館,在重點攻讀文學時知悉,上海持志大學是培養(yǎng)革命人才的熔爐,遂于1929年考入。在這里,他不僅學業(yè)優(yōu)異,而且積極追求革命,踴躍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后由夏衍等人介紹,1930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王塵無在持志大學一畢業(yè),不留戀大城市,主動向黨組織要求回家鄉(xiāng)蘇北,發(fā)動群眾鬧革命。王塵無找到了地下黨組織,還擔任啟(東)海(門)縣委的秘書,他以自家開商店的有利條件,開辟秘密聯絡站,對外稱是接待大學老師、同學,而暗中接待革命同志,召開秘密會議。為了解民情,宣傳革命,他從自己家庭做起,他家雜貨店里雇傭了多名工人,他就要求自己的父親要尊重、關愛工人,提高工資及伙食標準。王塵無自己也常與工人打成一片,了解工人的家庭狀況,對有困難的伸出援助之手。他在地下黨組織中密切與工農民眾結合,做了大量動員工作,幫助大生三廠、常樂鎮(zhèn)鄉(xiāng)村、海門中學等發(fā)展中共黨員,建立地下黨小組,點燃了革命的星火。同年冬天,他與縣委書記周趾麟深入反動縣政府所在地茅家鎮(zhèn),住宿留安旅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在領導海門中學學生反對反動校長的罷課斗爭中,王塵無遭特務盯睄,當晚回家后在父親的掩護下,悄悄趕去南邊的大新港,然后乘小船追上去上海的大輪船,從而逃脫了敵人的追捕。
盡管革命道路充滿艱難險阻,但王塵無意志堅定。他一到上海,就參加了魯迅領導的“左聯”,1932年春被選為“左聯”執(zhí)委。接著,他參加“左聯”領導下的“劇聯”。上海電影界成立黨組,王塵無是黨組成員之一。“劇聯”建立影評組,由王塵無負責,他成為領軍人物,積極帶領成員開展影評活動,旗幟鮮明地利用影評陣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此時,中國電影業(yè)正處于歷史轉折期。王塵無以先進思想理論作指導,寫作了許多批判帝國主義國家影片的影評文章。如1932年5月30日,王塵無在《電影時報》上發(fā)表《從淺薄說到滑稽》一文,對銀幕上“低級趣味,淺薄庸俗”的現象進行批評。這是他第一次以“塵無”為名發(fā)表文章,也是向落后污濁的舊影壇打出的第一槍。王塵無還以《打倒一切迷藥和毒藥,電影應作大眾的食糧》為題,鞭撻某種影片“不僅不會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反而壓迫大眾的意識跌到萬劫不復的深淵中去”。
與此同時,王塵無熱情贊揚蘇聯電影的革命精神和藝術成就,稱它是中國觀眾的“滋補品”。尤其他發(fā)表《電影在蘇聯》一文,首次在中國比較全面詳盡地傳播、評析蘇聯電影的概況與特色,突出列寧關于“在一切藝術中,對于我們最重要的是電影”的觀點,提出學習蘇聯“電影必須經黨之手,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啟蒙及煽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這一重要經驗。1933年5月,王塵無發(fā)表《中國電影之路》一文,指出:“最重要的,還是影片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只有建立起中國電影和電影批評標準,我們才能更具體的、更有計劃的推動促進中國電影。”這是王塵無的一篇重要理論著作。他首次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狀況及各階級的面貌和電影事業(yè)的現狀進行了科學分析,明確提出當前中國電影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的精辟論述,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的首肯。
1933年6月28日,王塵無與夏衍等15位電影界進步人士,在《晨報·每日電影》聯名發(fā)表了《我們的陳述,今后的批判》一文,表示對影片的思想內容“如其有毒害的,揭發(fā)它;如其有良好教育的,宣揚它;社會的背景,攝制的目的,解剖它”。當時的進步電影《狂流》剛一問世,他就組織座談會、研討會,發(fā)表文章,指出新興進步電影對反帝反封建的作用。
王塵無的影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及求實精神,以深刻犀利的文風著稱。他在發(fā)表的《電影與女人》一文中指出,“觀眾只注意所謂明星,未免太離譜了。而一部影片的成功,題材占極重要的地位?!币虼怂粲酢耙獛椭^眾端正電影觀”。1936年初,上海電影界救國會成立,王塵無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后來,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反革命文化“圍剿”,釆取政治迫害、特務盯梢、暗殺等卑鄙手段,如殷夫等進步文化工作者遭殺害。而20歲開外的王塵無,以魯迅為榜樣,堅持以大無畏的反帝反封建反獨裁革命精神,拿手中的筆作刀槍沖鋒陷陣,向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為此,魯迅先生稱王塵無為“我們中國文壇的虎將”!
在這非常時期的幾年間,王塵無發(fā)表了48篇電影評論、12篇電影論文、59篇電影雜文等,被公認為“權威影評家”。當時的電影界,每當有影片上映時,廣大觀眾總是說:“等讀了王塵無的影評文章,再決定看哪部電影。”由于王塵無的努力,當時影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確立。但鮮為人知的,王塵無總是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而異常艱苦的生活條件讓他染上了肺病。1936年,他抱病參加完魯迅的葬禮后,自己的身體也垮了。秋天,組織上送他去杭州西湖療養(yǎng),他繼續(xù)抱病寫作,留下了很多的作品(后經戰(zhàn)友選出26篇輯為《浮世雜拾》一書,于1941年出版)。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王塵無拖著病體回上海,雖臥床不起,但念念不忘抗戰(zhàn)將士。他為《救亡日報》寫了《誰說日寇不可戰(zhàn)勝》的文章,熱情歌頌平型關英勇殺敵的八路軍指戰(zhàn)員。他還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詩:“雄劍摩天起國魂,紅旗十丈出三原;自是五千年世胄,玄黃龍血薦軒轅!”
離滬回海門家鄉(xiāng)養(yǎng)病期間,他也時刻關心抗戰(zhàn),堅持在病床上看報,同時寫文作詩呼吁抗戰(zhàn)。因病情加劇,醫(yī)治無效,王塵無于1938年5月25日與世長辭,時年27歲。
王塵無的逝世,是我國文化界尤其是電影事業(yè)的一大損失,讓世人不勝哀傷!上海及外埠的許多報刊紛紛出版悼念專輯,僅撰文的名人就有數十位,都對王塵無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劇作家蔡楚生在武漢出版的《新華日報》發(fā)表《哀塵無》中說:“對于塵無悄然離開人世,離開危難的祖國,離開他曾指導過,而現在也還在苦斗的我們……對這樣的一位諍友,他的逝去,我真不知要對他致我如何的哀悼才好!”
新中國成立后,海門縣人民政府追認王塵無為“革命烈士”,于1998年特地在他家鄉(xiāng)重建王塵無烈士墓,蒼松翠柏圍繞,高高的大理石墓碑屹立在墓前,上面鐫刻著文壇元老夏衍手書的題詞:“杰出的電影評論家王塵無同志不朽!”金色大字,熠熠生輝,讓萬眾景仰。
(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