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 曾紅文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針灸康復科,廣東廣州 510095)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種無法通過影像學等輔助檢查明確病因,以腰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常見病。目前,尚無針對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治規(guī)范,臨床上對非特異性下腰痛多以減輕疼痛、恢復功能為主要治療目的,根據患者病情予以藥物、物理治療等綜合治療[1]。其中,針灸、推拿等中醫(yī)外治法對非特異性下腰痛臨床療效確切,較之西藥口服副作用多、易有依賴性的缺點,臨床適用范圍更廣[2]。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運用蒼龜探穴針法與報刺法結合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起效快且療效顯著,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在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針灸康復門診就診的60 例明確診斷為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對患者進行編號,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本研究獲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急/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診療專家共識》[3]以及美國內科醫(yī)師和疼痛協(xié)會制定的《非特異性下腰痛:北美脊柱協(xié)會(NASS)循證醫(yī)學指南》[4]中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標準擬定。診斷標準如下:①腰骶、臀部疼痛,反復發(fā)作;②排除腰椎間盤突出、骨折、強直性脊柱炎、腫瘤等病理改變引起的腰痛;③影像學檢查無提示陽性體征。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60 歲之間;③可配合針灸治療;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①CT、MRI 等影像學檢查提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柱或盆腔腫瘤等疾病的患者;②患有腰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患有腰椎手術史的患者;④因心、肺、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而至腰痛的患者;⑤患有嚴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⑥存在嚴重出血傾向等針刺禁忌證的患者。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誤入者;②研究資料不齊全而影響療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服藥者;④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不宜繼續(xù)治療者;⑤癥狀明顯加重者;⑥自動退出或無法如期完成治療者。
1.6.1 對照組
給予電針治療。選取穴位:腎俞、大腸俞、命門、環(huán)跳、委中。采用環(huán)球牌1.5 寸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產品,規(guī)格:0.3 mm×40 mm)直刺上述穴位,進針后行提插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法至得氣,以KWD-808Ⅰ型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連接毫針,選取疏密波,通電留針30 min。療程:隔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2 治療組
給予蒼龜探穴針法及報刺法治療。選取穴位:阿是穴。操作方法:①術者以左手捫按患者腰部、臀部,尋找痛點并根據捫按的力度確定病位深淺,采用環(huán)球牌1.5 寸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產品,規(guī)格:0.3 mm×40 mm),以右手持針,以痛為腧,于阿是穴行蒼龜探穴針法,然后再次循按尋找下一痛點,起針并于新痛點行蒼龜探穴針法,如此循環(huán);②行蒼龜探穴針法時,采用直刺進針,待患者產生酸、麻、脹等針感后,行平補平瀉提插手法,然后退針至皮下,分別向左、右、上、下多方向進行斜刺,角度為15° ~30°,每個方向均行提插平補平瀉手法,針刺深度以產生針感為度;③繼續(xù)依照上述方法尋找阿是穴,于下一阿是穴進針并行蒼龜探穴針法,至患者無訴新痛點,于最后一處阿是穴行蒼龜探穴針法后直刺留針30 min。療程:隔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7.1 腰椎功能評估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5]進行評定。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ODI評分,分別從疼痛強度、日?;A動作、提物、性生活等多維度進行評估,滿分為50 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出于對門診患者隱私的尊重及保護,隱去性生活方面的評估,則滿分為45分。
1.7.2 功能障礙評估
采用Roland-Morris 功能障礙(RMDQ)量表[6]進行評定。2 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RMDQ 評分,從患者的坐行、工作、穿衣、臥床、睡眠、日常活動等24 個方面進行評估。該量表滿分為24 分,最低0 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對于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RMDQ量表評分較ODI更敏感,兩者結合可更好地評估患者病情。
1.7.3 疼痛程度評估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進行疼痛的評估。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VAS評分,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無痛,10 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1 ~3 分為可忍受的輕微疼痛;4 ~6 分為尚能忍受但影響睡眠的疼痛;7 ~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中對腰痛的療效評定標準并計算療效指數(shù)作為參考。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顯效:70% ≤療效指數(shù)≤100%,腰痛完全好轉或明顯緩解,活動基本不受限制;有效:50%<療效指數(shù)<70%,腰痛緩解,功能障礙有所改善但仍有受限;無效:療效指數(shù)≤50%,腰痛無好轉,活動明顯受限,甚至癥狀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結果顯示: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s)
表1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例30 30性別/例男16 14女14 16年齡/歲30.00±9.07 30.40±8.82病程/個月38.70±11.95 38.27±11.10
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VAS 評分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VAS 評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治療后1.10±1.16①②3.33±2.14①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例30 30治療前5.80±2.41 6.37±2.88
表3 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ODI 評分與RMD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ODI評分與RMDQ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ODI 評分與RMDQ評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與RMDQ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and RMDQ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與RMDQ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and RMDQ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例30 30 ODI評分治療后2.33±1.84①②5.13±1.83①治療前15.80±5.94 13.43±6.21治療后4.03±3.73①②6.23±4.27①RMDQ評分治療前11.10±2.02 11.20±2.23
表4 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26/30),對照組為76.67%(23/30)。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例(%)]
非特異性下腰痛(NLBP)在全球范圍內發(fā)生率較高,在所有腰痛類型中占比高達90%[4]。國內研究[8]表明,其可疑危險因素包括老年、肥胖、固定工作姿勢等,發(fā)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常見的非特異性下腰痛類型包括梨狀肌卡壓綜合征、脊神經后支卡壓綜合征、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等,因其病因及表現(xiàn)復雜多樣、無確切病理組織改變,常表現(xiàn)為難治性腰痛,癥狀較易反復[9-10]。目前,國內對非特異性下腰痛尚無規(guī)范的診治方案,臨床上對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治療多參考歐美國家的相關指南,以改善疼痛癥狀及功能障礙為目標,采取口服藥物(包括非甾體類藥物、抗抑郁藥、阿片類藥物等)、外用藥物(各種貼劑、軟膏)、物理治療(包括超聲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康復治療(包括運動康復、中醫(yī)外治法等)、有創(chuàng)治療(包括介入、外科手術)等各種綜合手段[4]。其中,中醫(yī)外治法如推拿按摩、正骨手法、針灸等對非特異性下腰痛療效顯著,價廉效優(yōu),已有較豐富的臨床證據[11-15]。非特異性下腰痛相當于中醫(yī)“腰痹”“腰痛”的范疇,涉及腎、膀胱、脾等多個臟腑及走行于腰背部的多條經脈。其病因多樣,或因腎虛腰府失養(yǎng)不容而痛,或瘀血阻于膀胱筋經痹阻而痛……但均表現(xiàn)為腰部筋、骨、肉的疼痛及功能失常,病機可總括為腰府失用。中醫(yī)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多從筋經理論出發(fā)[16],以經絡、筋經為基礎,風寒濕等邪氣流滯于腰部筋經,易阻塞氣血,久則形成“筋結”[10],此時,針對邪氣于筋結點進行疏通常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目前,臨床常用的以針刀、浮針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亦是基于這一理論[12,17-18]。但針刀、浮針等療法對針具、術者技術有嚴格要求,且操作相對有創(chuàng),在實際診療常規(guī)中開展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故針康門診中以毫針刺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更為常見,此時選擇不同的針法可起到決定療效優(yōu)劣的關鍵作用。
報刺法源自《靈樞·官針》中的十二刺法,經曰:“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這種以痛為腧的傳統(tǒng)針法常用于行痹、風痹的治療[19-20]。凡痛點廣泛,存在游走性疼痛的痹痛,均可運用此法治療[21-22]。行報刺時,需在患者所訴痛處進針,然后四處尋按確定新的痛點,再拔出前腧穴中的針,并于新痛點進針,如此反復。報刺法取穴數(shù)量根據痛點多少而變化,對病位多、病情復雜的痛證療效尤佳。行報刺法時,針隨痛處而去,針至則氣至,氣至則可驅邪通氣血。現(xiàn)代中醫(yī)研究認為,報刺法可對筋、骨、皮、肉各層的氣血進行調理疏通[23],但要達到針至特定病變層次的效果,需有一定的針刺手法。臨床應用時,將報刺法配合蒼龜探穴針法,根據術者尋找阿是穴時指下的手感,即可較準確地判斷每一痛點的病變層次、并于每一病位點施以相應的適量刺激,以強化報刺法祛邪通絡、通經調氣的作用。
蒼龜探穴針法為“飛經走氣”四大法之一,該針法出自明代針灸經典《金針賦》——“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推三進,鉆剔四方”,可過關過節(jié)、調經御氣,具有極強的循經感傳效應,行氣活血、疏通經脈之力尤佳,常用于治療頑固痛痹[24-25]。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看,蒼龜探穴針法刺激范圍廣、深度足,可起到一定的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松解筋膜、降低組織炎癥因子水平的作用[26],在治療肩周圍關節(jié)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關節(jié)軟組織病方面已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臨床報道,臨床療效肯定[27-28]。
本研究采用蒼龜探穴報刺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結果表明,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VAS 評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ODI評分與RMDQ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ODI 評分與RMDQ評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26/30),對照組為76.67%(23/30)。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蒼龜探穴報刺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可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臨床效果顯著,且該法操作簡便,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性。但由于門診樣本數(shù)量及研究條件限制,本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且本研究未能從血清學檢查等客觀指標進行療效觀察,對治療的具體起效機制尚不明確,要得出確切結論仍需進行大樣本、多指標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