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賢
一、問題的引入
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中有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詩大體上可以直譯為:早晨我飲用木蘭花上墜落的露水,晚上我用掉落的菊花來充饑。結(jié)合上下文以及古人的注釋,我們能夠推測出,屈原要表達自己向古代的圣賢們學習,學習那種即使生活困苦但意志彌堅的精神。這句詩也產(chǎn)生了一個名詞,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那便是“落英”。
關(guān)于“落英”的研究與爭論由來已久,除了《離騷》外,最為人熟知的應(yīng)該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那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边@句話描寫了武陵人初次邂逅桃花林時的場景,同時也誕生了一個著名的成語“落英繽紛”。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落英”二字被解釋為“落下的鮮花”。但是,如果結(jié)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常識,我們會發(fā)現(xiàn),“芳草鮮美”的描寫似乎與“落英繽紛”之間有些矛盾之處。我們知道,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的江西,而根據(jù)《通典》卷一百八十三記載,“桃花源”所在的武陵地區(qū)應(yīng)該是今湖南西部一帶,在地理位置上屬于南方,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qū)。而根據(jù)我們的常識,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芳草鮮美”的景象必定只會存在于水草豐茂的春夏時節(jié),那時百花盛開,生機盎然,又怎么會有“落花”或“落英”這種景象呢?有學者認為,《桃花源記》中存在著“春秋筆法”,陶淵明可能會通過他的文字“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某些觀點與看法。我們暫且拋開陶淵明可能要表達的某些隱晦的含義不談,單從訓詁學的角度來看,“落英”二字應(yīng)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關(guān)于“落英”本義的爭論,最著名的一段應(yīng)該是《西塘集耆舊續(xù)聞》中記載的王安石與歐陽修的一次論詩。曾有詩云:“黃昏風雨滿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倍鴼W陽修見后在后面戲作了一句詩和之:“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蓖醢彩勚f道:“永叔獨不見《楚辭》‘夕餐秋菊之落英邪?”作者認為,“《楚辭》雖有‘落英之語,特寓意‘朝‘夕二字,言吞陰陽之精蕊,動以香凈自潤澤爾。所謂‘落英者,非飄零滿地之謂也。夫百卉皆雕落,獨菊花枝上枯,雖童孺莫不知之”。千年以來,關(guān)于“落英”本義的爭論幾乎從未停止。
二、各方觀點
有關(guān)“落英”的爭論,實質(zhì)上就是對“落”字本義的爭論,因為“英”字被公認為是“花”的意思。那么,“落”的本義究竟是什么呢?比較著名的解釋有兩種。第一種觀點出自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他認為“落英”應(yīng)為“隕落的花”,“落”之本義應(yīng)為“墜落”。他認為,“落英”與“墜露”對稱,屬于互文同訓,“落”與“墜”意義相同,應(yīng)該訓為“墜落”或“隕落”。此外,錢先生發(fā)現(xiàn)“落”字在《離騷》中出現(xiàn)過四次,其中有三次都可以訓為“墜落”或“隕落”,因而此處“落”也應(yīng)當為此意。
第二種觀點出自南宋學者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他認為“落英”應(yīng)為“初生的花”,“落”字應(yīng)解釋為“始”。他引用《爾雅》中對“落”字的解釋:“落,始也。”認為此處關(guān)于“落”的釋義應(yīng)為反訓,同時舉出了古人“以亂為治”“以臭為香”“以擾為馴”“以落為萌”等例子,進一步證明了“落”字應(yīng)解釋為“始”的觀點。
三、文獻記載
我們知道,研究某個字的意思主要研究其本義,而對于本義的研究則需要回到字形上去。《爾雅》中對于“落”的解釋“落,始也”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關(guān)于這種解釋是否屬于反訓尚且存疑,但這種解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落”確實不止“隕落”這一種含義。而《說文解字·艸部》將“落”解釋為:“凡草曰零,凡木曰落?!薄墩f文解字》收“落”于“艸”部,說明“落”字本義應(yīng)該與“草”有關(guān),從草上掉下來叫零,從樹上掉下來叫落,故而有“零落”一詞。同時,“落”字是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從字形結(jié)構(gòu)上來入手?!奥濉笔恰奥洹钡穆暸?,根據(jù)其甲骨文字形的分析,可以推測出“洛”有“突破河界,進犯他邑”的意思;有的甲骨文以“各”代“止”,且古人稱犯地為“略”,犯河為“洛”,可以確定“洛”的本義有“侵犯”的意思,進而引申為“侵略”“打擊”。那么,加上形旁“艸”的“落”字的本義便可表示為:草木受到打擊而掉下來。就這個角度來看,錢鐘書先生的觀點應(yīng)該是合理的。
會不會是《爾雅》搞錯了呢?我們看《爾雅·釋詁》中關(guān)于“落”字的相關(guān)表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quán)輿,始也?!币簿褪钦f,以上所列舉的字全部都是“始”的意思,但很明顯,除了“落”以外的其他字的訓釋方式都是正訓。我們知道,同一句話中不可能出現(xiàn)兩種截然相反的訓釋方法,因而《爾雅》中,對于“落”字的解釋應(yīng)該并不存在反訓的現(xiàn)象,那么“落”的意思應(yīng)該就是“始”。從這個角度來看,羅大經(jīng)先生的解釋也是合理的。
讓我們回到問題開始的地方,探尋《離騷》之中“落”的意思。根據(jù)錢鐘書先生的研究,“落”字在《離騷》中出現(xiàn)了四次,分別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掔木根以結(jié)茝兮,貫薜荔之落蕊”。根據(jù)錢鐘書先生提出的“互文同訓”的原則,“互文”指的是錯綜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復(fù)的修辭手法,兩個詞詞性相同、詞義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訓釋。那么,根據(jù)詩句在《離騷》中的具體位置,以及前文《說文解字》中對“落”的解釋,我們可以判斷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之“落”與“遲暮”之意應(yīng)該具有相似之處,故可以推測此處的“落”應(yīng)為“掉落”。同樣的,在“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之中,根據(jù)“互文同訓”以及《說文解字》中“相欺詒也”的解釋,我們可以推測此處之“落”是“落下”的意思,“榮華”既是“美麗的花”,也有“榮華富貴”的意思,也是“美人之遲暮”的另一種更深一層的說法。但是,再看其他兩個詩句,“掔木根以結(jié)茝兮,貫薜荔之落蕊”之“落”顯然就無法使用“互文同訓”來解釋,“結(jié)茝”即編結(jié)茝草,有結(jié)合形成新事物的意味,那么“落”在此處便不是“落下”之義,宜解釋為“長出”“長成”之義。由此可見,最后一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便也有可能不適用“互文同訓”。鄭思肖的《寒菊》有云:“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贝颂幍摹奥洹苯忉尀椤奥湎隆薄暗袈洹笔呛线m的,但有一個常識需要注意,殘菊在北風中是不會掉落的,蘇軾《贈劉景文》也有“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句子,可見“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落”并不宜簡單地解釋為“落下”或“長成”,錢鐘書先生的觀點還有待商榷,“落”的本義還需要進一步考究。
我們再來看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落”的語境?!抖Y記·王制·品祿》中有“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的記載,結(jié)合上下文與所處語境,我們可以推測此處“落”字的意思。我們知道,《王制》是我國較早的對國家法律制度進行闡述的篇章之一,是我國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規(guī)章制度,其中的《品制》篇則是對天子、諸侯、大夫、百姓等不同階層的等級規(guī)定。此處的前后文都是在陳述何時可以從事生產(chǎn)勞作,何時可以開展進山、田獵、捕魚等農(nóng)業(yè)活動,而且句中的一個“入”字更加肯定了此處所言為農(nóng)耕之始而非之末,因而此處“落”應(yīng)解釋為“始”。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存在著“零落”二字連用的情況,如果作為一個詞語,那么它應(yīng)該是一個雙聲詞。前文提到《說文解字·艸部》將“落”解釋為:“凡草曰零,凡木曰落。”“零”“落”二字意義相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雙聲詞的兩個字是不可以拆開來單獨解釋的,因此“零落”是不是一個雙聲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無論如何,此處的“落”字是“始”的意思,是無可爭議的。
我們再來看《詩經(jīng)》?!对娊?jīng)·周頌·訪落》中有云:“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紹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我們知道,《周頌·訪落》大致作于武王駕崩,成王即位之時,《毛詩序》云:“《訪落》,嗣王謀于廟也?!边@個朝拜先王宗廟、謀事于群臣之舉,鄭玄認為應(yīng)該是在“成王始即政”時。那么這樣便容易理解了,《訪落》所描述的是年輕的周成王初繼大統(tǒng),面對先王的宗廟,和朝中大臣一起追憶先祖、共商國是,同時不忘震懾群臣、鞏固王權(quán)的場景,這一切所體現(xiàn)的都是一個“新”字,這是周武王時代的結(jié)束,也是周成王時代的開始,因此“訪落”之“落”應(yīng)當解釋為“始”。
那么,“落”的本義就是“始”嗎?我們再來看《左傳》?!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俺映烧氯A之臺,愿與諸侯落之?!蔽覀冎溃@段話的背景是楚靈王建造了一座宮室建筑,邀請諸侯一起參加落成典禮。杜預(yù)注:“宮室始成,祭之為落。”正義為“《雜記》云:成廟則釁之”。可見,在這里,“落”是“落成”的意思。在古代,宮室建筑竣工后往往要舉行一場名叫“落”的祭祀儀式,來宣告工程的結(jié)束與建筑的啟用。在這種語境下,“落”字無論解釋為“始”(開始啟用)還是“墜落”(引申為結(jié)束),似乎都有道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場工程是從開工儀式開始,到竣工儀式結(jié)束,無論如何都要落下第一錘與最后一錘,而只有落錘才算得上是工程開始或結(jié)束。那么從這個角度看,“落”的本義似乎并不止只是“始”或“墜落”,有可能是二者的結(jié)合。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句詩。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有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可直譯為: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從這句詩的語境來看,既然能夠“化作春泥”,那么此處“落花”一定是“隕落的花”。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落花”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呢?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觀察到了花兒墜落后,會化成養(yǎng)分來滋潤土地,開出新的花兒。生命是一種輪回,一個生命的隕落恰恰又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我們的祖先正是被這種偉大的生命的力量所感動,因而寫下了“落,始也”,把“落”這個看似有些悲涼意味的詞解釋得那么生動,運用得那么可愛。我不敢貿(mào)然揣測古人的想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留給我們的人文關(guān)懷與浪漫。
現(xiàn)在,到了下結(jié)論的時候了。根據(jù)上文的分析與論證,我的觀點是,“落”的本義是草木凋零后化作養(yǎng)分滋潤土地,從而萌發(fā)新生的過程。我認為,錢鐘書先生和羅大經(jīng)先生都沒有錯,但是他們都沒有將“落”當作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作為一個動詞,“落”字所表示的應(yīng)該是一種狀態(tài)或過程,而不是這種狀態(tài)或過程開始或結(jié)束后的樣子。那么,無論是“落,始也”還是“墜落”,都是從“落”的本義中產(chǎn)生的引申義。從這個角度看,前文的舉例以及對《離騷》和《桃花源記》等的爭論,便迎刃而解了。
無論是“大學”還是“小學”,做學問永遠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絕對不會是孤立的、靜止的。我們要避免“形而上學”的觀點,要用運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觀察生活,研究學問。我想,這才是“千年落英”得以“繽紛萬代”的原因,這才是美麗的“落英”帶給我們的啟示。
(指導教師:張?zhí)? 臨沂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