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國
“布谷、布谷”隨著一聲聲清脆的布谷鳥的鳴叫,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在這個萬物復(fù)蘇的春天,奏響了一曲播種希望的歌。無論五谷雜糧,還是瓜果蔬菜,在布谷鳥的催促聲中,都緊鑼密鼓地播撒在肥沃的土壤里。特別是水稻的播種、插秧可算得上農(nóng)家一年里最上心的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币皇住恫逖碓姟钒艳r(nóng)人插秧時的情景描寫得真真切切。
以前插秧總是要彎腰、后退,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
早稻插秧,正遇上早春寒潮,一大早,白嫩的赤腳插進田里,骨子就像針刺一樣,待插完一行抽出來,就是紅一塊紫一塊。
插晚稻正逢高溫天氣,驕陽似火照射著脊背,田里的熱氣直撲面頰,汗如雨下,汗水、泥水難以分清。正應(yīng)了“五黃六月不曬背,十冬臘月活受罪”。
我還在讀小學(xué)四年級,就學(xué)會了下田插秧,母親總是說“摘茶栽禾,不分大小”,意思就是像摘茶、插秧這些活兒,不論年齡大小都可勝任,母親十分鼓勵我參加這類勞動。
大集體年代,每到插秧的季節(jié),便是人們掙工分的時候,平時干活兒大家都不分上下,一天下來男人的工分都差不多,女人相比男人少些。但是到插秧的日子,那就看誰插秧的田畝數(shù)多,工分自然也高,會插秧的女人這個時候就可揚眉吐氣拿高工分了。那時,我特羨慕二姐,在我們隊里,沒幾個男人比她插秧快,只見她左手分秧,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住秧苗插到泥里,你只聽見“嗒、嗒”的把秧苗插到泥里的聲音,靈敏的手指和動聽的入水聲,多像是在欣賞優(yōu)美的手指舞蹈。二姐又似一位高明的織工,轉(zhuǎn)眼間就織成了一片綠茸茸的地毯,不,應(yīng)該是一片綠色的希望。
從那時起,我不僅學(xué)會了插秧,而且插得一手好秧。我學(xué)會了打圈插秧、劃格插秧、直線插秧。當(dāng)看著一塊塊插好的秧苗,看著用自己的汗水完成的“綠色作品”時,心里有一種無比的自豪感!
“插秧一天,吃飯一年?!痹谶^去那個年代,插秧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抓牢這一關(guān)鍵時刻,會影響到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問題,這可是頭等大事。盡管從耕田、耙田、耖田,到插種、插秧,一道道工序全是人工的,特別辛苦,但人們感覺還是快樂的。
過去,運送秧苗用擔(dān)子挑,赤腳走在田埂上,遇上下雨天,腳下打滑,很容易摔個仰面朝天?,F(xiàn)在有機動車或電動車來回拉運,別提有多方便了。
如今,我們大部分都不再用純手工插秧了,既要體力又要技術(shù),不斷地彎腰、退步,令人疲憊不堪。人們一改往日的做法,有的進行種谷直播,只要用耕?;驒C器把水田耕作平整,直接把種谷撒上,省時又省力。
現(xiàn)在推行最廣的是拋秧,相對于種谷直播更可靠。首先,將秧盤(塑料特制的)鋪到整好的田畦上,糊上一層泥漿,將稻種播進去。待稻秧長到能插秧的時候,可把秧盤卷起來送到待插秧的大田里,亦可用背簍把從秧盤上拔出來的秧苗運到大田里,進行拋秧,抓一把秧苗,隨手一揚,那在稻田上空飛舞的秧苗活像飛翔的小燕子,猛地一個俯身下沖,親吻著這片深情的土地。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多數(shù)地方已實現(xiàn)了機器插秧,農(nóng)業(yè)機械化已代替了勞動力,純手工插秧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海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