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聯(lián)
【關(guān)鍵詞】讀寫結(jié)合,三問閱讀法,裂變,文本整合
葉圣陶先生有句大家熟知的名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是國家組織很多專家用心編寫的,其中收入的文本文質(zhì)兼美,所以教材文本雖然是例子,但并不是普通的例子,而是教學的最好例子。那么,如何全面、深度理解教材文本,充分發(fā)揮初中統(tǒng)編教材的范例功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研究的重要課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如果能夠做到“讀寫結(jié)合”,即讓學生帶著寫的目的去讀課文,在深度閱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去學習寫作,教材的范例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讀寫結(jié)合”強調(diào)在特定的教學課時內(nèi),“寫”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讀”是“寫”的基礎(chǔ),為下一步的“寫”服務(wù)?!白x”不僅是為了引領(lǐng)學生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寫”的意圖、“寫”的任務(wù)去讀,學習和教學的最終目標要落實在“寫”上?!白x寫結(jié)合”為發(fā)揮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文本的范例功能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學習策略。
一、讀:帶著寫作的目的去閱讀,對一篇課文進行多角度解讀
讀,是“分”的過程,即多角度解讀文本,讓文本“裂變”的過程。
蘇軾在談到讀《漢書》的經(jīng)驗時說:“吾嘗讀《漢書》矣,蓋數(shù)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shù)過,而事事精竅矣?!边@是蘇軾運用“八面受敵”精讀法的一個范例。他認為,一些書特別是一些被公認的經(jīng)典好書,包含著多層次的內(nèi)容,人們因不同需要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反復研讀,以解決不同的問題。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啟發(fā)我們,統(tǒng)編教材中每一篇文本的價值都是多重的,師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發(fā)掘文本不同的價值,尤其要從寫作的角度出發(fā),尋找文本的多重寫作價值。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僅依靠教材上的二百多篇詩文進行閱讀訓練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教師額外補充大量的文本,或者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增加閱讀量,從而拓展閱讀視野。但對寫作訓練而言,教材上的文本基本足夠了,因為在教學中多角度地審視文本會使文本產(chǎn)生“裂變”,一篇文本就變?yōu)閹灼谋?。初中階段的六本教材中共有二百多篇詩文,如果借鑒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掘文本不同的價值和功用,那么二百多篇文本就可能“裂變”為五百篇甚至上千篇,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足夠多的學習范例。
那么,如何進行“八面讀書”,實現(xiàn)“裂變”呢?“三問閱讀法”是挖掘文本多重寫作角度的教學策略之一。“三問閱讀法”借助三個主問題,逐層深入,讓學生在真正讀懂課文所寫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多角度審視課文的寫作價值。而且在讀寫結(jié)合教學中,“三問閱讀法”的每一問都指向?qū)懽?,常見的“三問”如下?/p>
本文寫了什么——指向?qū)懽鞑牧?,指導學生學習如何選材等;
本文是怎么寫的——指向?qū)懽鞣椒?,指導學生學習表達方式等;
本文為什么這樣寫——指向?qū)懽髂康?,指導學生學習如何立意等。
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散步》:寫了什么——作者莫懷戚選取了一家人散步這種生活中很常見的小事;怎么寫的——運用了景物描寫、語言描寫等表達手法;為什么這樣寫——在淡淡的敘述中展示了溫暖的親情,讓愛緩緩地流淌在讀者的心間。
當然,“三問”中的“三”并不是實指,還可以是“多”的意思。尤其是在第二問,此處是“裂變”的關(guān)鍵所在,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怎么寫”,挖掘出更多問題,每個問題就是一個寫作角度。如學生在思考第二問“怎么寫的”時,除了學習“景物描寫、語言描寫”的作用,還可以學習《散步》一文記事的條理性,學習怎樣把事情寫清楚,學習文章簡明清晰的脈絡(luò):起因(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出現(xiàn)矛盾(走大路還是走小路)—解決矛盾(走不過去的地方就背著)—結(jié)局(走小路,開心散步);學習文中多處使用的、增強了文章感染力的對稱表達方式,如“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很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又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社戲》,這是魯迅先生寫小時候在江南農(nóng)村看到的民俗活動,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卷。帶著寫作的目的,教師可從以下角度解讀這篇文章:
通讀全文,概括本文寫了哪幾件事?(學習選材)
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融合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請以其中某件事為例,具體分析作者是如何根據(jù)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學習表達方式)
在文章中有很多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請重點品味其中飽含童真童趣的語言。(學習語言特點)
看戲是在夜晚,作者對夜晚的景物描寫在本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請品味豆麥、水氣、河流、連山、月光、漁火在本文中的價值。(學習景物描寫)
豆子是普通的豆,戲是讓“我”昏昏欲睡的戲,但文章最后卻說是“好豆”“好戲”,請思考作者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思?(學習立意)
通過閱讀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選材、立意、表達方式、表達技巧等角度學習寫作,學生在品味文本寫作價值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深入理解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價值。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工具性知識的過程中,并沒有忽視文本所蘊含的人文性,且工具性知識的學習起到了為人文性知識學習服務(wù)的作用,學生的心靈在多角度的閱讀中變得豐盈而靈動。
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植樹的牧羊人》,可以學習的寫作角度有:學習課文的敘事方式,即按照時間順序,重點敘述“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變化;閱讀課文中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學習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帶著這兩個寫作問題去閱讀課文,學生除重點掌握敘事方式和描寫方法之外,同時理解了: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執(zhí)著堅守,三十年如一日,把游人稀少、無邊無際的荒野變成萬人居住的美麗鄉(xiāng)村;生活中的我們也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哪怕再平凡,只要認準一條正確的路,執(zhí)著堅守,終究會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又如九年下冊第六單元中的《出師表》,學生不僅要學習“表”這種向帝王陳情言事的古代文體,也要學習其語言的恭敬懇切,學習諸葛亮運用追述往事以增強議論的表達方法。在這些寫作角度的學習中,學生自然能深刻感悟到諸葛亮的一片丹心,讀出他的情真意切、至誠至忠,明白陸游為何評價它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讀寫結(jié)合學習策略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就是帶給學生多角度的啟示。在對課文的多重解讀中,學生通過“讀”明白了作者心中的愛與責任,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共鳴,有了目標追求、理想信仰,懂得仁愛擔當、愛國報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潤物無聲的深度閱讀中得以熏陶,“人”也就逐漸樹起來了。
“三問閱讀法”適合于任何類型的文本,它既是學習閱讀的方法,也是學習寫作的前提。一般來講,“三問”中應先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才能更深入、透徹地理解“為什么寫”?!叭龁枴彼O(shè)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科學有序的原則,總體上要求問題之間的關(guān)系是層進式的,問題與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學生循著這些問題往前探究,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既有利于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規(guī)律。
在教學研究時,教師要“備課到位”,對所講文本須做到“熟讀+精思”,除了從字、詞、句、段、篇入手,還要從寫作的多個角度解讀文本,最終達到無一處不明白、無一處不通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運用“三問閱讀法”讓學生把文章真正讀明白。
倘若學生長期堅持“三問”閱讀訓練,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中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問題。而且養(yǎng)成這樣的閱讀習慣,學生不僅可以收獲讀懂讀透文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語文思維能力、提升寫作和閱讀綜合能力。
二、寫:圍繞一個主題,靈活整合課文,用多篇文本共同突破一個寫作目標
“寫”是一個“合”的過程,圍繞一個主題,整合多篇文本共同突破一個寫作目標。
寫作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重點和難點,初中統(tǒng)編教材寫作內(nèi)容由簡單到復雜,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螺旋式上升,寫作要求越來越細、越來越高。雖然教材上有明晰的閱讀重點和寫作順序,但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教學目標,靈活使用文本材料,尤其是教材課文。教材是最好的教學范例,教師只要充分發(fā)揮好教材的范例作用,讀寫結(jié)合,就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如何有效地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讀寫結(jié)合的有效策略是什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文本整合”的方式,即在多角度解讀、透徹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礎(chǔ)上,圍繞教學目標,設(shè)定一個學習主題,選取不同文本中相同的寫作角度,靈活整合多篇課文,讓學生通過解讀多篇文本深刻理解學習主題。用多篇文本突破一個寫作目標,此時的“寫”是一個“合”的過程。
以學習正反面對比的寫作方式、正反面思考的辯證思維方式為例,可以整合學習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魚我所欲也》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岳陽樓記》。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運用了生與死的正反面思考,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得之則生,弗得則死”。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也用“陰晴”“悲喜”“憂樂”“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這樣正反對比的詞語,展示其情感與思想。
實際上,《魚我所欲也》還可以從注重推理、邏輯嚴密、善于用普通的事物做比喻等多個角度進行學習;而《岳陽樓記》中朗朗上口、鏗鏘有力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大量運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也都是可以學習的寫作角度。
教材文本的整合可以跨年級、跨單元,所以“讀寫結(jié)合”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師要在逐一精讀教材的所有文本、用心思考并全面把握教材寫作體系的基礎(chǔ)上,隨時從“裂變”的文本中提取自己需要的資源,通過靈活整合,達到寫作教學中的大目標或小目標。大目標是綜合性的寫作要求,如“學會記事的順序”,那么學生就需要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小目標可以是課堂小練筆,如學習“景物描寫”,要求學生在記事時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寫一個片段即可。
讀是寫的基礎(chǔ),深度的“讀”既是靈活的“寫”的前提,也是其必要的準備。沒有深度的“讀”,就沒有靈活的“寫”;沒有細致的“分”,就沒有自由的“合”以及讀與寫的有效結(jié)合,那么教與學的效率可能大打折扣。因此,達到寫作教學目標的前提是教師對教材文本的多角度解讀,對文本的多重價值了然于心,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自由整合文本。
綜上,堅持“讀寫結(jié)合”,學生就不會覺得寫作難,不會害怕寫作文。更重要的是,還能學會用寫作的眼光讀課文。通過“讀寫結(jié)合”,教師既帶領(lǐng)學生學習語文要素,也讓學生欣賞課文中蘊含的人文之美,帶著讀和寫的雙重目的學習課文,師生收獲了雙份果實。
“讀寫結(jié)合”中,寫是核心,是目標;讀是基礎(chǔ),是前提。先有透徹的讀,才有從容的寫;以寫為目標,才能做到有深度的讀。寫賦予了讀以意義,也提升了讀的價值和深度。而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路,為寫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讀寫結(jié)合”表面看指向?qū)懽鳎瑢嶋H上指向的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讀寫結(jié)合”教學,學生不僅提升了寫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更培養(yǎng)了思辨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寫就的文字本身即是其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