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笛
中國傳統(tǒng)器物中有一類獨特的神獸形器,形似獅子,卻又狀若蟾蜍,在古代文獻中被稱作“天祿蛤蟆”。
例如江蘇徐州土山東漢彭城王墓出土的一件鎏金獸形銅硯盒(圖一),由盒蓋、盒身子母扣合組成,通長25厘米,寬14.8厘米,高10 . 2 厘米。整體作伏獸狀,通體鎏金,遍布云氣紋并鑲嵌有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多彩寶石。這件珍貴的文房用具用料上乘、工藝精良,其藝術(shù)價值遠勝實用功能。安徽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形制類似的鎏金獸形硯盒(圖二),同樣作分體式伏獸狀設(shè)計,內(nèi)置一塊硯石作磨墨的硯堂。盒為青銅質(zhì),分上下兩部分,長12 . 5厘米,寬7厘米,高6 . 5厘米。整體看似蟾蜍形,但頭部有雙角,身有雙翼,短尾,吻部前伸,四足伏地,呈起撲狀。硯盒全身鎏金,嵌入綠松石、青金石等各色寶石,形態(tài)生動,富麗堂皇。
圖一 江蘇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鎏金獸形硯盒
圖二 安徽博物院藏鎏金獸形硯盒
此類漢代嵌寶鎏金獸形銅硯盒均以伏地神獸作為主體造型,伏獸四足蹲伏,貌似蟾蜍,同時頭生雙腳,肋生羽翼,瞠目齜牙。這與中國固有神獸形象完全不同,故有學者認為其原形或許源自域外傳入的獅子。兩漢書均記載獅子來自西域,《漢書·西域傳》曰:“(烏弋山離國)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睘踹诫x國在今阿富汗境內(nèi)。《后漢書·西域傳》曰:“(條支國)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睏l支大約在今伊拉克境內(nèi)。漢代人描述獅子這一外來物種往往參照本土固有的猛獸,于是體形近似的虎成為最匹配的參照物?!稏|觀漢記》書中對獅子形貌有較為具體的描述:“(順帝陽嘉中)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闕,獻師子、封牛,師子形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背嗽谖淖置枋錾嫌袛M虎的傾向,以獅子為主題的各類藝術(shù)形象也均有刻意虎化的趨勢。
兩漢時期,基于獅子形象塑造而成的“天祿”“辟邪”是非常常見的藝術(shù)形象,既有作為陵墓石刻的大型雕塑,也有材質(zhì)多樣、作為賞玩之物的小飾件。前者以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石辟邪、河南宗資墓石辟邪、洛陽孫旗屯出土石辟邪為代表。此外,還有一類有翼神獸同樣本自獅子原型,但姿態(tài)又與常見的“天祿”“辟邪”式神獸大有不同。其形匍匐昂首、狀若蟾蜍,考古學家李零認為這或許就是《后漢書》中所載“天祿蛤蟆”。
圖三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漢鎏金嵌寶銅獸鎮(zhèn)
圖四 雅安點將臺東漢墓出土獸形石器座
圖五 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伏獸形插座
圖六 徐州銅山苗山漢畫像石墓出土畫像石
《后漢書·靈帝紀》記載:“(中平三年)復(fù)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注曰:“天祿,獸也。時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列于倉龍、玄武闕外,鐘懸于玉堂及云臺殿前,天祿蝦蟆吐水于平門外,事具《宦者傳》。”《后漢書·張讓傳》亦載:“又鑄天祿蛤蟆,吐水于平門外橋東,轉(zhuǎn)水入宮?!蔽墨I所載“天祿蛤蟆”即呈匍匐式蛤蟆狀的“天祿”神獸。日本泉屋博古館藏有一件漢代鎏金嵌寶銅獸鎮(zhèn)(圖三),其形整體作一獅首獨角、昂首俯身的翼獸,裝飾方法與土山硯盒類似,表面鎏金、并鑲嵌紅寶石、綠松石等多彩寶石珠飾。這件銅獸鎮(zhèn)被判定為西漢遺物,由此,李零認為文獻中的“天祿蛤蟆”乃是西漢時期自天祿、辟邪式有翼神獸分化出來的器型。
東漢時期,匍匐狀“天祿蛤蟆”逐漸成為較為常見的器型主題,例如現(xiàn)藏于四川省博物館、出自四川雅安點將臺東漢墓的一件石器座,其形整體作一昂首匍匐的神獸,瞠目張口、身批髭毛的外形明顯帶有獅子的特征;同時其肩生雙翼、四足匍匐的形態(tài)又與文獻中“天祿蛤蟆”的特征吻合(圖四)。此外,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中也曾出土一件伏獸形插座,原報告中定名為“蛙形插座”(圖五),雖然整體輪廓大致與蛤蟆類似,但其額頂生角、雙肋飾羽,應(yīng)該也屬于“天祿蛤蟆”。
漢畫像石中也有類似的“天祿蛤蟆”形象。1956年,江蘇徐州銅山縣小李村苗山漢畫像石墓(M1)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其中一方原位于前室南壁門西側(cè)的畫像石(圖六),高1.05米,寬0.54米,厚0.18米。對于畫面內(nèi)容的解釋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或認為這是表現(xiàn)炎帝升仙的場景:畫面右上方刻滿月、玉兔、蟾蜍;左上方刻炎帝,頭戴斗笠、身披蓑衣,一手持耒耜,一手牽鳳凰;圖下方刻神牛銜草?;蛘J為圖像表現(xiàn)碩兔、蟾蜍、日以及羽人、孔雀和麒麟。然而,仔細觀察神獸的外形特征,其頭生雙角、肩生雙翼、瞠目齜牙的形態(tài),接近漢代天祿、辟邪的基本特征;同時,其脊背高聳、昂首俯立的姿勢與前文土山彭城王墓以及安徽博物院藏鎏金銅硯盒塑造出的神獸近似。只不過由于金屬工藝和石刻工藝在材質(zhì)上的不同,以及工匠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個人差異,造成了同一主題紋飾在不同表現(xiàn)形式中存在的差異。
此外,漢玉中也不乏“天祿蛤蟆”形小件。比如1966年陜西咸陽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一件玉器,或被認為是玉辟邪(圖七)。但通過觀察其四肢伏地、張口露齒,頭生角、肩生翼的外形,可判斷應(yīng)該正是“天祿蛤蟆”。
自有翼神獸分化出的“天祿蛤蟆”,不但是兩漢流行的神獸主題,也是后世器物的重要造型。東晉南朝時代也有硯滴取自這一造型,如南京棲霞區(qū)仙鶴山仙鶴觀6號墓出土的一件鎏金硯滴(圖八),通體呈口銜耳杯的匍匐獸形。其雙眼外鼓,頭生雙角,四肢彎曲,身覆鬃毛,腹側(cè)生羽翼。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這也是依據(jù)“天祿蛤蟆”的基本形象塑造的器物。
圖七 陜西咸陽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玉器
圖八 南京仙鶴觀6號墓出土鎏金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