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 直到世界盡頭
年齡:77歲
◆ 作品墻
《愛麗絲漫游城市》(1974年)《柏林蒼穹下》(1987年)《地球之鹽》(2014年)等
◆ 待映墻
《味噌湯》(2022年)
◆ 榮譽墻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榮譽金熊獎
第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 榮譽豹獎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銀熊獎 評審團獎 《百萬美元酒店》
第39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 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事物的狀態(tài)》
第39、52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 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lián)盟獎) 最佳影片 《事物的狀態(tài)》《云上的日子》
第46屆戛納電影節(jié) 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大獎 《咫尺天涯》
第40屆戛納電影節(jié) 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dǎo)演 《柏林蒼穹下》
第37屆戛納電影節(jié)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德州巴黎》
第62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 觀眾選擇獎 《地球之鹽》
第24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皮娜》
第61屆德國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皮娜》
第22屆西班牙戈雅獎 最佳紀錄片 《看見不看見》
如果把人生視作一場時間與空間交織、不知終點何處的旅行,那么有這樣一位導(dǎo)演,他用掉半個世紀的時間,只為盡可能透徹、詩意地把二者的關(guān)系,以影像的方式呈現(xiàn)于眾人面前,他就是如今已77歲高齡的德國電影大師維姆·文德斯。出生于1945年的文德斯,青年時代曾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赫爾措格組成“德國新電影四杰”,攪動著視聽語言的更新?lián)Q代,隨后憑借數(shù)十年對城市的生動描摹,擴充了“公路片”的語義,并相繼將柏林、威尼斯、戛納等多項國際殊榮收入囊中。2015年,在收到來自本國的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后,維姆·文德斯依然沒有停下漫游的步伐,放慢轉(zhuǎn)動的攝影機。
2019年,74歲的他還曾不遠萬里抵達北京,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參加了個人在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影展。面對擠滿影廳的異國影迷,步入古稀的文德斯依然不忘謙遜地收集大家的反饋,詢問觀眾的觀感,他想知道,對年輕人而言,自己的電影是否已過于“old fashion”?一位資深影迷表示,這樣的“old fashion”在他心中其實有更美妙的理解,那便是有機會與文德斯一路走來,穿越時光后體驗何為歷久彌新。
他曾點亮影史
啟程 匯流德國新電影運動
維姆·文德斯的電影生涯啟程于20世紀70年代初,彼時,28歲的他已經(jīng)拍攝了三部長片,但卻感覺一直被繁文縟節(jié)束縛在原地,重復(fù)著這個世界上早已被講過、好萊塢可以批量生產(chǎn)的故事,這份一眼望到底的沮喪,甚至令他懷疑是否還要繼續(xù)自己的導(dǎo)演生涯。直到1974年,他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德國男人橫穿美國,但不知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的故事,他興奮不已。開機那天,拍攝條件遠不如前,沒有充足的投資、絕美的拍攝地、甚至缺少完整的劇本,但因創(chuàng)作的自由此刻完全地交還于大家手中,整個劇組洋溢著完善故事的渴望。文德斯回憶,“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從哪開始,我們有兩輛車,于是決定往美國南部沿著公路一直開,遇到第一棵棕櫚樹的時候,就停下來開始拍第一個鏡頭?!?/p>
因全片秉持了文德斯“忠實記錄”的影像理念,另疊加以德國文化與美國大眾不期然的碰撞,這部《愛麗絲漫游城市》一誕生,便擁有了和當(dāng)時市面公路片迥異的面孔,它詩意、浪漫、優(yōu)雅,且始終貫穿著自由之精神。面對這部點亮個人導(dǎo)演前路,同時意味著初綻于世界影壇的作品,文德斯同樣愛不釋手,他說,“《愛麗絲漫游城市》是我的第四部電影,但我覺得,它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我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語言,覺得可以做一個導(dǎo)演了?!彪S后,該片與《歧路》《公路之王》組成文德斯早期的“旅行三部曲”,在世界影史上,不僅開創(chuàng)了歐洲的公路電影樣式,同時也有力回應(yīng)著德國新電影時期青年導(dǎo)演們共同“吶喊”的《奧伯豪森宣言》(舊電影已死,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
活到老,拍到老
漫游 變幻莫測的城市主角
在超過50年的拍片經(jīng)歷中,維姆·文德斯共執(zhí)導(dǎo)作品近40部,但將其串聯(lián)、回顧,其實影迷很難為它們做出某種清晰的歸納與分期,或許,與創(chuàng)作理念一致,文德斯本身對這類有跡可循的“規(guī)律”就保持著本能的拒絕。但如果我們回歸他有別于其他導(dǎo)演的拍攝主角——地點而非人物,倒可以模糊時間,梳理出一張以空間為底的作品地圖。畢竟如他所說,“城市(地點)才是故事的講述者?!?/p>
在葡萄牙海邊,他曾用《事物的狀態(tài)》為我們講述一組電影工作者遠赴異國,被迫停拍的故事;在德州的荒漠,他曾借《德州,巴黎》之口有意混淆著美國與法國的風(fēng)情;在日本東京,他耐心地追尋著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鏡頭,于三十年后的東京拍出了《尋找小津》;1987年,他回到故鄉(xiāng)德國,異想天開地以“天使”的俯瞰視角,創(chuàng)作出了那部震撼試聽的經(jīng)典作品《柏林蒼穹下》,善良的天使穿梭于柏林,聆聽著人類的絮語,該片為他摘得了第41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的閃耀桂冠。
在銀幕上,當(dāng)其他人蜂擁而至,習(xí)慣于用時間的流逝追問生命的意義時,德國導(dǎo)演文德斯始終堅持用空間的移動,在疏離與空曠的景象中,引我們思考“人為什么而活著”。這份出于對自由的執(zhí)著,以及對時間的忽視,反而使得如今已77歲的文德斯,依然保持著青年的優(yōu)雅與敏銳,彩色的鏡框后還是那雙企圖發(fā)問的雙眼。
他還堅守在666號房間
步入古稀之年的文德斯,依然保持著一年一部的節(jié)奏。2014年,他曾跟隨傳奇攝影師薩爾加多和他的兒子,開啟人生中第N段沒有目的地的旅程,見證過巴西巨坑五萬掏金者的集體面相、科威特油井沖天大火的真正英雄,以及非洲殘酷的生生不息后,為我們寫實呈現(xiàn)出一部獲提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在豆瓣被打出9.3高分的紀錄電影《地球之鹽》,以不加偽飾的真實,震撼著全球觀眾的視聽。隨后亦有《一切都會好的》《阿蘭胡埃斯的美好日子》《淹沒》《教皇方濟各:言出必行的人》相繼問世。除此之外,他與知名演員威廉·達福合作的新作《味噌湯》也即將登陸院線。
記得近40年前,維姆·文德斯在戛納電影節(jié)期間曾做過一個項目。他邀請當(dāng)時所有電影節(jié)上的導(dǎo)演,給他們一個房間、16毫米攝像機、10分鐘膠片,請他們面對機器陳述自己對于“電影未來”的看法,后來,文德斯把這部紀錄片命名為《666號房間》。當(dāng)時,參與暢想的導(dǎo)演包括赫爾措格、法斯賓德、斯皮爾伯格、戈達爾、安東尼奧尼等,不少人已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而時至今日,我們熱愛的文德斯仿佛依然堅守在666號房間,沒有一刻停止過他的暢想,這大概已然是電影作為一門不斷更迭的藝術(shù),格外美好的一種未來。(文 賽璐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