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妹
許多時日,我也是晨興半炷名香。幽香彌漫中,如是杳杳一痕水墨,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懷,連悲喜亦是清澈明凈,襯出陽春白雪般的高貴和風雅。
作家川端康成在某次會議上提到牧谿:“牧谿是中國早期的禪僧,在當時并未受到重視。似乎是由于他的畫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幾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卻受到極大的尊重?!?/p>
牧谿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牧谿,相傳俗姓李,生卒年不詳,是13世紀中國南宋時期的禪僧畫家,南宋滅亡后圓寂。當時的文人畫領域,無一不受到蘇東坡影響。但中國古代畫史上對牧谿的評價很低,比如明朱謀垔在《畫史會要》中說:“法常號牧谿,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蹦霖G的風格樸拙簡練,自由放逸,也正因為他的樸拙與自由,有悖于所謂傳統(tǒng),因此不被欣賞,并慢慢湮沒于中國畫壇。
然而,也正是那份“清幽”“高致”,攝住了追求“幽玄”與“侘寂”的大和民族的心靈,牧谿在日本獲得了遠勝于故土的聲望、尊崇與知音。日本鐮倉圓覺寺的一本《佛日庵公物目錄》,是中國宋元畫流傳日本最早的藏品目錄,書中收錄了38幅中國繪畫,其中牧谿的名字與宋徽宗同在。日本東山文化時期的統(tǒng)治者足利義政珍藏著279幅中國繪畫,其中40%是牧谿的作品。日本人喜愛牧谿的程度遠非我們所能想象。央視九套紀錄片頻道曾拍攝《隱身東瀛的瑰寶?》,第三集即為《找回牧谿》,日本畫家把牧谿贊譽為日本水墨之父、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南宋正是中日貿易的繁榮時期,隨著貿易的發(fā)展,大量的中國陶瓷、織物、茶葉和繪畫輸入日本。牧谿的很多作品被日本僧人大量帶入日本,這些作品所展示的“美”成為日本權力者憧憬和追求的目標。隨著宋代禪宗的傳入,宋代茶文化和香文化也傳入日本,從此日本禪宗與茶道、香道、花道密不可分,一期一會,一席一茶,一香一花、一言一行,皆見禪理。
香和茶一樣,是至雅之事。傳說中,蘇東坡不僅品香,也動手制香。北宋元祐五年正月初七的一次春雪,蘇東坡用御賜的羊脂玉碗取梅花的花心之雪,再用香料按順序配好,最后找對氣味,合成出了“雪中春雪”,這款香能在雪天聞到梅花綻放之意境,雪落無聲,梅香盈室,被譽為古代最美的三款名香之首。揚之水曾說,宋人喜歡香道,不是因為他們把這當作一種附庸風雅的點綴,而是因為他們把香視為一種生活情調。
我尤喜牧谿的一幅《觀音圖》,圖中觀音表現(xiàn)的是宋代崇拜的主要神祇——白衣觀音。初看此畫,觀音造型豐滿如唐畫人物,細觀又覺得不同,人物線條和色彩僅以水墨來表現(xiàn),冠飾淡雅,衣紋純凈,且姿態(tài)自然;巖石用粗筆中濃墨毛皴擦后染,山窟寬大深遠,澗石巖上玉露瓶凝聚著一團白色靈光,皆襯托了白衣觀音的溫雅容貌和圣潔氣度。前方竹葉、右上方青苔則以更粗濃墨表現(xiàn),加上水面平靜無波,使得整個畫面處于靜態(tài)氣氛,清遠逸放,唯有迷蒙的霧氣在慢慢浮動,充滿了神秘色彩。我雖然沒有在牧谿的釋道人物畫上看到香爐,但這些釋道人物畫本是香道的一部分,此畫若懸掛于壁,觀者必定會沐手執(zhí)香三拜九叩行大禮的。
以我之想,牧谿作為一個禪僧,繪畫之所以受到蘇東坡文人畫派影響,正因為蘇東坡是以儒家為根基,融合道佛思想,將三家的精神資源融入自己的人生。他并非佛教徒,但經常前往寺院,與佛門弟子有密切的交往,且有詩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許多時日,我也是晨興半炷名香。幽香彌漫中,如是杳杳一痕水墨,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懷,連悲喜亦是清澈明凈,襯出陽春白雪般的高貴和風雅。
編輯/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