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萍
錢吉華
“如果再年輕一點,我一定要在南通辦一家全國第一的養(yǎng)老院。”從1998年退休組建僑友藝術團,到轉型“巾幗挽霞”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辦老年大學,錢吉華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她,依然活躍在志愿服務現場,成為大家離不開的“錢老師”。
“開始只是想重拾年輕時的夢想,自娛自樂,豐富生活?!卞X吉華曾是南通大學現代教育中心的教師,1997年,退休后的她拉著幾個姐妹一起組建了江蘇南通新城橋僑友藝術團。
“目前為止,藝術團創(chuàng)作了四十多個節(jié)目,包括時裝秀、舞蹈、演唱、朗誦、器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我們沒有去用任何現成的東西,包括音樂都是原創(chuàng)的?!倍嗄陙?,錢吉華帶著團員們,一路唱著跳著,到訪過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qū),把江海文化帶到了世界的舞臺?!拔乙欢ㄒブv、去演我們的江海文化,不僅僅因為深深地熱愛著我們的家鄉(xiāng),更因為她是獨特的,是最具魅力和競爭力的?!?/p>
2011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出,至今仍讓錢吉華激動不已:“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有在金色大廳演出的一天?!?/p>
那天,錢吉華和她的伙伴們在金色大廳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名為《南通好家園》的大型歌舞表演,運用南通江海文化的獨特元素,充分表現出靈動的江風海韻,把南通特色藍印花布的藝術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憑借這場歌舞,他們獲得當年的國際中老年藝術節(jié)表演金獎?!岸嗄陙恚覀兊竭^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在香港、澳門也有演出,拿了七十多個金獎,從沒拿過一次銀獎!”說起演出那些事,錢吉華的眼里亮起了光,和銀發(fā)映襯著,神采奕奕。
在老年大學朗讀班上,錢吉華帶著學員們重溫《南通古民謠》,從“數腳繃繃,繃到狼山,狼山腳底,豬頭牛頭……”一直讀到“馬龍馬龍牽牽,牽到姚家煙店…… ”“他們回家后再把這些南通古民謠教給孫輩,傳承鄉(xiāng)音,把根留住?!比缃?,在錢吉華的老年大學里,五百余位老年學員學習舞蹈、戲曲、朗誦、走秀等課程的同時,也收獲著歡樂和陪伴。“排練時,我是導演,對他們嚴格要求;排練結束后,我們是兄弟姐妹,有困難都可以找錢老師!”
“當時,市婦聯讓我來接這個項目,因為沒有任何經驗,我一時不知道怎么辦。”2012年,南通市婦聯找到錢吉華,想請她的僑友藝術團轉型去做志愿服務活動,服務社區(qū)中獨居、殘疾、患病的高齡老人。“唱歌跳舞是我們的強項,沒有問題,但是志愿活動怎么開展,就不太知道。團內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人認為‘我是來跟你學唱歌跳舞的,不是來跟你做保姆的,因此一下子走了六個人,當時我的心情也比較郁悶?!?p>
錢吉華與僑友會老人
錢吉華與國外訪問者交流
在前期摸排情況中,錢吉華發(fā)現,社區(qū)存在很多孤寡、空巢老人,他們無人照料,內心孤獨,甚至出現了抑郁傾向。這堅定了她做志愿服務的決心。既然做,就要做好。錢吉華很快理清了思路,組織大家統(tǒng)一思想,振作精神:“我們對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心實意地在做志愿活動?!碑斈昴甑?,錢吉華帶著72位年齡在55歲到70歲的巾幗“小老人”創(chuàng)立了“巾幗挽霞”志愿服務隊。
“開始是最難的,因為經常被各種推銷騷擾,老人們總是保持著高度的戒心,不愿給我們開門。于是,我們開了一個結對會,把老人請來,我們當場介紹,而且開始表演節(jié)目。這時候老人才知道,我們不是賣保健品的,是做志愿活動的。”在志愿服務中,錢吉華和“小老人”志愿者們堅持“每日一敲門、每周一服務、每月一集中、每節(jié)一慰問、每半年一郊游”,確保老人生日有人陪著過,趣味活動笑聲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禮物,郊游大家結伴行。
“在這里,我感覺自己活躍了,不老了!”今年95歲的明華老人是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的退休老干部,兒孫都在國外,老伴去世后便獨自一人生活。他走過很多地方,逢人便忍不住夸耀自己如今的生活。每周四是“巾幗挽霞”的活動日,也是他的“紅色活動日”,總要拿起相機幫大家記錄歡樂時刻。
“志愿服務隊成立的第一年,我們服務了24位孤寡老人,后來增加到52位,再到現在的60位?!笔嗄陙恚X吉華和她的隊友們用耐心的傾聽和細致入微的幫助,叩開了一個個孤獨老人的心門。出門迷路的陸敏老人不認識回家的路,卻記得錢吉華的電話;獨居的屠業(yè)駿老人放下老伴的骨灰盒,在“巾幗挽霞”大家庭中重燃生活的勇氣;體弱多病的張一慈老人扔掉藥瓶子,與“老老人”“小老人”們一同歡歌笑語……
在錢吉華的手機里有一個“巾幗挽霞子女群”,常常有老人的子女發(fā)來感謝?!板X老師,謝謝您!我們在國外回不來,家里老人生病了,是您帶著他去找醫(yī)生、買藥。您是我們家的恩人!”每每收到贊許和感謝,錢吉華總是心里暖暖的。二十多年來,她和老伙伴們不計個人得失和名利,全心全意地陪伴和照顧著孤寡老人,看著他們變得健康、陽光,她感到欣慰。
但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錢吉華,雖然精神依然矍鑠,但做起事來漸漸感到力不從心。除此之外,錢吉華還是一個三十多口人大家族的“大姐大”,從開始做志愿服務的那天起,家人們就總勸她回歸家庭,把心思花在家人身上。
“我一個人攬著藝術團、志愿服務隊、僑友會、老年大學四塊工作,確實有些干不動了。姐妹們都說:‘錢老師,你只管動嘴就行,有什么事我們去做!”她也想過放棄,“我曾跟老人們提起,哪天我干不動了,又沒有人來接替我,志愿服務隊可能就要解散了,他們激動得大哭起來,這讓我于心不忍,一直堅持著?!?/p>
在錢吉華和志愿者們的不斷努力下,“巾幗挽霞”產生了滾雪球效應,越來越多的“小老人”加入關愛“老老人”的隊伍。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從最初的幾十名發(fā)展到如今五百多名。錢吉華也期盼著,有人能接過自己手中的接力棒,把這份愛的事業(yè)延續(xù)下去:“我們就是老年業(yè)余的文藝工作者,我私心里覺得,假如更多的廣場舞愛好者也可以走進老人的家門,把快樂跟老人分享一點,我們國家的困難不就解決了嗎?希望大家團結起來,發(fā)揚正能量,去好好地幫助這些老人,幫助政府解憂,幫助老人解困,幫助子女解難,這是多好的事啊。”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或許,于錢吉華而言,退休并不意味著終點,而是另一番事業(yè)的開始。二十三年來,她像一盞時光里的風燈,不知休止地燃燒著,褪盡光華,發(fā)出光和熱,溫暖、陪伴著一個個困于黑暗和孤獨中的老人。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