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誼 龍方媛
聆聽不只是用耳朵聽,還要放下工作、看著對方、保持視線一致、保持安全距離、跟著對方的節(jié)奏,如此才能真正聽見對方。
看完上期關(guān)于聆聽的大忌,很多讀者表示自己可沒少犯錯。只是,現(xiàn)在知道這些都不能做,卻不知道該做什么。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聆聽的正確姿勢。
正確姿勢一:放下工作
有人可能會有些不解:聆聽還有什么正確姿勢啊,把耳朵帶上不就行了嗎?還真不是。
咨詢時,我經(jīng)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說話的時候,孩子根本不聽。前不久,我的咨詢室里就發(fā)生了母子倆唇槍舌劍的一幕。
媽媽說:“柏老師,這孩子沒法溝通,因為他壓根就不聽我說話?!?/p>
孩子立刻反駁:“我怎么沒聽啊?你在那兒說,我不就在旁邊聽呢嘛?!?/p>
媽媽白了孩子一眼:“得了吧,你要么盯著手機,要么在打游戲,根本就沒有用心聽我說了啥?!?/p>
雖然媽媽說得有理有據(jù),但孩子也沒怕:“我跟你說話的時候,你用心聽了嗎?”隨即列舉了媽媽邊忙邊聽自己說話的諸多鐵證。
本以為對話進展到此,這娘兒倆就打平了,誰知,孩子又續(xù)上了一發(fā)令人難以反駁的“邏輯子彈”:“遠的不說,就說昨天,姥姥要跟你說點事,結(jié)果,你在那兒又是洗菜又是切蒜的。怎么我一邊干事跟我媽說話是錯的,你一邊干你手上的事跟你媽說話就是對的,憑什么???”
這下,媽媽徹底沒話說了。
你看,聆聽真不是帶上耳朵就行的,還得用心。當然,用不用心不是你說了算,還得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真的在用心聆聽。
怎么證明?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聆聽。只有這樣,被聆聽的對象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尊重的,自己說的話有被聽到,也才會有繼續(xù)傾訴的欲望。否則,你都不愛聽,也沒真想聽,我還說個什么勁兒啊,溝通也就停止了。
正確姿勢二:看著對方
我們常說人有五感: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鼻子是聞的,嘴巴是說的,皮膚是感受的。這些感覺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妨和我一起做一個實驗。先把眼睛蒙上,再把耳朵和鼻子堵上,然后去吃一盤你最喜歡的菜,猜猜看,你還會像以前那么愛吃嗎?結(jié)果是很難,因為只靠嘴巴嘗菜是品不出那么豐富的味道的。
同樣,當傾訴與聆聽的關(guān)系建立后,兩個人的連接也不只是你說、我聽這樣單一的通道,我們需要其他感官來推動聆聽的深度,傾訴者愿意傾訴更多,聆聽者愿意聽到更多,溝通和交流能夠更好地進展下去,雙方的關(guān)系也變得更加緊密。
這個感官就是眼睛,也就是眼神—我們要看著對方說話。眼神的接觸會讓對方從直觀上感受到聆聽者對自己的情感回應:哦,他在認真地聽;哦,他真的聽進去了,而且還很認同我說的;哦,他在鼓勵我繼續(xù)說下去……
關(guān)于這一點,我特別有感觸。我是一名咨詢師,經(jīng)常會接待很多來訪者,聆聽是咨詢師的職業(yè)必修課。在這個過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來訪者渴望被認可、被支持的強烈愿望,他們邊說邊看著我,期待及時得到回應。當我凝視他們,與他們有眼神接觸后,他們會立刻表現(xiàn)出一種特別強烈的滿足感。原本有些倦怠的來訪者仿佛獲得了極大的能量,鼓起勇氣繼續(xù)講述自己的心聲。
這個姿勢同樣適用于日常聆聽,因為沒有人不渴望被看見和被回應。
正確姿勢三:視線一致
當然,看著對方不是隨便亂看的,也要分對象、講方法。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聆聽對象有一個評估。
有位來訪者告訴我,他特別不愿意跟自己的媽媽說話,因為媽媽愛直直地看著自己,讓他感覺特別有壓力?!坝幸淮挝腋f,媽,我考試壓力特別大,我們班同學都能夠應對自如,但我就是做不到。當我跟我媽說這話的時候,她就那么直直地看著我。雖然這讓我感覺到她挺重視我的,但是,我本身已經(jīng)壓力很大了,結(jié)果她還坐在那兒靜靜地看著我,讓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羞恥感,恨不得立刻找個地縫兒鉆進去。”
再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老公犯了錯,要跟你承認錯誤,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開了頭:“老婆,我想跟你說個事……”如果這時候你死死盯著他,然后表情嚴肅地說道:“你說吧?!蔽夜烙嫶蛩浪膊桓艺f了。
所以你看,當一個人內(nèi)心有自卑、愧疚、羞恥等感覺的時候,聆聽的姿勢就要有一些變化了:我們不要和傾訴者保持視覺的接觸,而要和他的視線保持一致性。比如他在看地面,你可以跟他一起去看向地面;比如他在看天空,你也可以跟他一起去看向天空。這時候,他會感覺到聆聽者和自己內(nèi)在的方向是一致的,更容易放下戒備,也更愿意繼續(xù)傾訴。
姿勢二和姿勢三講的都是視覺,但側(cè)重不同。前者是講我們要和對方保持視線的接觸,針對的是渴望被關(guān)懷、被尊重、被看見的傾訴對象。后者是講我們要和對方保持視線的一致,針對的是內(nèi)心有愧疚、不安、自責等情緒的傾訴對象。
正確姿勢四:保持安全距離
在分享第四個正確姿勢之前,先和大家做一個小互動。
相信很多人都有坐公交車的經(jīng)驗。假設(shè)車里不是特別擠,你正抓著把手站在一個欄桿邊,有個人漸漸挪了過來,站得離你很近。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觸碰到你,也沒有和你有任何眼神接觸。這時,你會有什么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有點不舒服,甚至還有不少人會變得有些警惕。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這人沒招我也沒惹我,只是站得離我近一點,就讓我這么不舒服呢?這就是距離在關(guān)系當中所產(chǎn)生的神奇化學作用,所以才會有安全社交距離的說法。人與人的安全社交距離是1.2米,大家會感覺彼此離得不遠也不近,相處起來也會更舒適。
繞這么大個彎,其實就是為了說明,聆聽也需要安全距離。尤其當傾訴對象對于自己要訴說的內(nèi)容有愧疚感、羞恥感時,聆聽者一定要和他保持安全距離。當一個人特別有羞恥感的時候,你和他靠得越近,他就越容易產(chǎn)生一覽無余、自我暴露、被別人洞穿的恐懼感,從而感覺到強烈的壓迫感,傾訴就會變得很艱難。即便好不容易表達了,傾訴的內(nèi)容也必然是打折扣的。
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對所有人時刻保持聆聽的安全距離?有沒有例外呢?當然有。有兩類人會更傾向于親密無間的傾訴和聆聽。
一類是10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喜歡坐在父母身上說話,牽牽手、捏捏臉。
一類是年邁的老人,他們喜歡在和孩子說話時有更多肢體接觸,手拉手、依偎著。這時候,人們在乎的不是距離,更多是獲得一種親密、溫馨的情感體驗。有一次,我和先生回公婆家。公公是位軍人,平時特別威嚴。結(jié)果那天,他和先生聊起快到清明節(jié)了,自己想去掃墓,可能需要做些準備等。說著說著,爺兒倆越坐越近,最后緊緊靠在了一起。我還看見公公一只手拉著我先生的手,另一只手撫摸著我先生的后背,那一幕特別溫馨。
正確姿勢五:跟著傾訴者的節(jié)奏
有一次咨詢,我建議來訪者多和媽媽溝通交流。結(jié)果,他有些為難地對我說:“柏老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喜歡和我媽說話?!?/p>
我問:“為什么呀?”
他說:“因為我媽說話特別慢,車轱轆話來回說,讓人受不了?!?/p>
我沒有直接回應他,而是對他說:“哎,你知道嗎?孩子在三歲左右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喜歡重復聽一個故事。比如小紅帽的故事,一個孩子能聽兩百遍、三百遍都不煩,恨不得每天得讓媽媽講十遍、二十遍,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在反反復復聽的過程中,他不斷去感受他的快樂,不斷去完成自己心理發(fā)展的一些需求。”
他有些驚訝:“啊,是嗎?”轉(zhuǎn)而點頭道:“哦哦,好像是這樣,我記得媽媽說過我小時候就這樣。對了,我家閨女好像也有這樣的表現(xiàn)。”
我笑笑說:“你看,在我們小的時候,媽媽可以把一個故事講二十遍,甚至在我們的要求下講一百遍。這是我們的節(jié)奏。現(xiàn)在,媽媽老了,說話啰唆了,車轱轆話來回說。其實,這也是她的節(jié)奏。對她來說,有些情緒可能無法很清晰地表達,有些事情可能無法很清晰地闡述,所有這些恰恰在嘮嘮叨叨、反反復復的過程中漸漸得到了釋放。小時候,媽媽跟隨我們的節(jié)奏;如今,我們也要學會跟著媽媽的節(jié)奏。你說是不是?”
他笑著點點頭。
作為聆聽者,我們必須學會跟著傾訴者的節(jié)奏進行聆聽,而不是讓傾訴對象按照我們習慣性的傾聽節(jié)奏進行講述。
謹記上一期分享的3個聆聽大忌,掌握以上5個正確的聆聽姿勢,相信你會成為一個特別棒的聆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