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強國”平臺內容權威、資源豐富、形式新穎,是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寶貴資源。但在具體運用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可從加強宣傳推廣、革新黨史教育工作理念方式、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與考核機制等方面優(yōu)化“學習強國”運用于大學生黨史教育中的路徑,助推黨史教育走深走實。
關鍵詞:“學習強國”平臺;大學生;黨史教育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黨的光輝歷史,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號召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全國上下積極響應,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2 ]。這為強化大學生黨史教育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根本遵循。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也為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發(fā)展機遇,網(wǎng)絡新興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產物的“學習強國”平臺更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成為黨政干部、教師學生等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不斷推進,研究“學習強國”平臺在大學生黨史教育中的應用顯得十分必要。
一、利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優(yōu)勢
“學習強國”平臺于2019年1月1日上線,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出品,是一個以新媒體技術、智能推送和大數(shù)據(jù)應用技術為基礎,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囊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方面咨詢的可移動性公益學習平臺,包括PC端和手機客戶端兩大終端,能夠實現(xiàn)有組織、有指導、有管理、有服務的“四有”學習,依托“學習強國”平臺開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顯著優(yōu)勢。
(一)內容權威可減少信息辨識成本
“學習強國”平臺中的學習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央精神、黨的理論、大政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黨史學習等眾多方面,均來自主要央媒、行業(yè)媒體、黨刊、高校、地方媒體等相關平臺,呈現(xiàn)的都是經過嚴格精心挑選后的高品質內容,信息來源可靠可信,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大大減少了讀者辨識信息正誤的成本。同時,保持了相關各類學習資料動態(tài)持續(xù)、快速優(yōu)質地更新,讓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最新時事政治、理論知識、重大部署、黨的歷史等內容,同時,平臺所呈現(xiàn)內容的時效性強,大大提升了學習者獲取信息的效率,為后續(xù)開展學習提供了可靠的內容保證。
(二)資源豐富可方便隨時接收信息
“學習強國”平臺內容門類繁多,設置了要聞、思想、理論、黨史、科技、文化、經濟等多個頻道,每個頻道都包涵海量的文章、圖書、課程等形式的學習資料,還整合了各地方、各類學習平臺優(yōu)質資源,為學習者打造了豐富的學習素材庫。以黨史頻道為例,下設黨史人物、黨史故事、黨史知識、黨史研究、學習動態(tài)、精神研究6個欄目,每個欄目都有著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平臺的移動終端操作方便快捷,學習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地進行學習,將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三)形式新穎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強國”平臺采用了豐富多樣的形式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內容呈現(xiàn)形式多樣,將文本學習輔之以鮮活的音頻、視頻、圖片資源學習,圖文、聲色并茂地展示思想理論、黨史黨建、教育文化等專題內容,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使學習者能更直觀地感受知識,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采用學習積分制規(guī)則,量化學習成果,來激勵學習者主動學習,他們可以通過完成登錄平臺、閱讀文章、收聽音頻、觀看視頻、參與答題等任務獲得積分,還能使用“點點通”積分在“學習強國”商城兌換禮品。平臺的交互溝通、分享評論、視頻會議功能極大提升了學習者的參與度、獲得感和自由度,實現(xiàn)了學習的即時性反饋。
二、“學習強國”平臺在大學生黨史教育中應用的問題
“學習強國”平臺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決定了它對于推進大學生黨史教育有重要作用,但從具體實踐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補齊改進。
(一)平臺使用人數(shù)有待擴大
“學習強國”平臺在滿足用戶需求上獲得了極大發(fā)展,已有較為可觀的用戶數(shù)量,但仍存在對于平臺了解把握不足的學生群體,影響著平臺在黨史教育中發(fā)揮作用。大學生進行黨史學習的主要途徑仍以學校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和閱讀黨史書籍為主,少部分會使用網(wǎng)絡自主學習或通過影視化作品學習。由于“不強制下載、沒有必要、我不是黨員”等原因,也因為對非黨員群體的動員不足,導致平臺的使用覆蓋率不夠廣。因此,黨史教育對該新媒體的運用有待進一步發(fā)展,需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指導,以拓展更多的用戶。
(二)平臺資源有待充分挖掘
“學習強國”平臺普遍受到認可,但在使用中卻因為對平臺學習資源不完全了解造成使用受限的情況,導致對“學習強國”黨史資源利用率普遍較低。就學習內容而言,各專題均有不同程度的用戶擁護,觀看最多的依次是黨的理論、社會、生活信息、文化類、科技類信息。而學習形式中,視頻類受歡迎度最高,圖文與新聞類次之。擁有強烈感官效果的傳播方式和貼合用戶需求的內容是使受眾接受信息的強有效方式,在黨史教育中這一傳播方式也具有明顯作用。目前,高校教師并沒有花太多精力在利用平臺資源上,對其資源的深度挖掘和使用還較為欠缺,有待加強。
(三)平臺特色有待進一步發(fā)揮
“學習強國”平臺采用了特色的答題攢積分兌換方式,這對于用戶是一種激勵。平臺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平臺的吸引力,影響用戶的使用時長和體驗感。很多使用者每天都會學習,但學習時長并不固定,存在著僅為獲得學習積分的機械“學習”。有的人并沒有從平臺使用中獲得滿足感和良好體驗感,反而是認為其可用可不用,不存在一種軟件的不可替代性,加之,這部分人對于平臺的黨史等欄目內容不甚了解,以至于用戶黏合性不夠高。
三、基于“學習強國”平臺的大學生黨史教育路徑優(yōu)化
為更好地將“學習強國”平臺運用于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中,現(xiàn)提出如下對策。
(一)加強宣傳推廣,提升師生對平臺使用的重視程度
高校應通過各種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在全校大力宣傳推廣“學習強國”平臺,在短時間內讓其熱度提升,迅速“走紅”。一是提高“學習強國”下載量及使用率,鼓勵所有學生積極下載學習平臺,讓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逐漸了解并熟練掌握平臺使用方法。在實際宣傳推廣的過程中,高校還要利用好自身資源,充分利用公告欄、海報展板、網(wǎng)站、“兩微”等方式轉發(fā)傳播,普及平臺的下載使用方法及重要意義,同時宣傳利用平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各種動態(tài),提高軟件在師生中的影響力。二是學校明確下發(fā)文件做好“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廣使用工作,要求全體教師和學生深刻認識做好推廣使用該平臺的重要意義,并自覺利用平臺開展常態(tài)化學習。
(二)充分利用平臺,革新黨史教育工作的理念方式
轉變黨史教育理念。黨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高校教育者應將高校黨史教育工作與新媒體相結合,在新形勢下結合專業(yè)特色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平臺,深入挖掘黨史模塊的教育資源,從中截取豐富多樣的素材進行黨史教育,并推動形成與新媒體相關的推進黨史教育長效機制,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確保高校各層次教育工作者在理念上保持一致,能夠從上到下貫徹落實。
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形式?!皩W習強國”平臺的運用打破傳統(tǒng)黨史教育的局限性,打開手機就能搜索和學習知識,實現(xiàn)了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通過文字、語音、短長視頻等多樣融合形式把黨史教育資源網(wǎng)絡化、形象化。教師要加強對“學習強國”平臺黨史資源的研究,努力創(chuàng)新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形式,利用好平臺的網(wǎng)絡黨史教育相關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切實講好黨史故事[ 3 ]。
(三)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與考核機制,增強黨史教育實效性
高校教師要整合黨史資源,把教學內容與平臺內容緊密對接,使教學結果達到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成效,實現(xiàn)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的目的。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結合平臺中黨史模塊的內容,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由專門考評小組考核學生黨史學習情況。避免在“學習強國”平臺使用中出現(xiàn)“固化行為”,重分數(shù)、重形式忽略學習內容和效果,要積極引導學員樂于學習、愿意學習、主動學習。
不斷完善“學習強國”線上線下實踐活動。線上,優(yōu)化積分兌換的規(guī)則及范圍,可以進行黨史方面的實物場景兌換,如,可兌換帶有“學習強國”紀念意義的文創(chuàng)產品或地方紅色旅游資源門票等,激勵大家主動利用平臺學習。用好“習近平講述的紅色故事”“名師大家講黨史”“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聽黨史”等板塊,開展線上集體學習。線下,組織學生觀看黨史記錄片和紅色電影,開展黨史知識答題賽、討論、課前進行紅色故事的分享、宣傳優(yōu)秀使用者的“學習強國”使用經驗等活動,促進大學生深化認識,發(fā)掘黨史學習興趣點,吸引大學生愛用、常用,激發(fā)其內生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4):4-11.
[2] 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共黨史研究,2010(8):5.
[3] 孫坤.“學習強國”平臺助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研究[J].林區(qū)教學,2022(1):18-21.
(作者簡介:晉偉麗,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